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石头记密码:清宫隐史 作者:隋邦森隋海英-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案。”那道人道:“果是罕闻。

  实未闻有还泪之说。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琐碎细腻了。”

  第6节 史可法抗清(5)

  注解:“赤瑕宫神瑛侍者”——不再隐射“天下古今第一淫人”顺治皇帝贾宝玉了。改而隐射朱明皇室(赤瑕宫)的仆人史可法(神瑛侍者)。

  “绛珠草一株”——不再隐射二婚头董鄂氏皇贵妃了。改而隐射史可法的义子史德威了。

  “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写尽了义子史德威忍辱偷生的一辈子,归降清朝,苟且偷生,以泪洗面,“终日游于离恨天外”也。

  “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史德威的余生,食的是清朝的俸禄,喝的是明朝的苦水也。此处的“灌愁海”即第五回警幻仙姑(孝庄皇太后)所谓的“灌愁海”:“那仙姑笑道:‘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表明“灌愁海”即今日的北海与中南海也。说明史德威被护送回京,以忠臣后裔的名义奉养宫内,其实是宫奴也。像后主李煜一样,名为侯爷,但却是“违命侯”,“每日只以眼泪洗面”也。

  “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因为未能与义父同死,自己一辈子虽生犹死,“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实乃孝子的歉疚也。

  “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史可法与义子史德威都出生在大明王朝(昌明太平朝世),出生后就“造历”了大明王朝的浩劫也。

  “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史德威回到北京,终其一生都在“保护忠臣遗孤”的名义下,受到孝庄皇太后(警幻仙子)的关照与监督也。

  “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义父的养育之恩,难以报答于万一,只能“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还泪之说”源于李后主。宋开宝七年赵匡胤的大将曹彬攻占金陵,南唐亡,一代“诗词天子”李煜,被押解汴京。宋太祖以保护李唐宗室血统的名义,封李煜为“违命侯”,计划奉养到老。后来李后主的诗词风靡江南,一曲“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感动了天地人寰。“雕梁画栋依然在,只是朱颜改”,成了宋朝江山不稳的主要因素。赵匡胤虽然竭尽宽容,李后主却难改文人积习。宋太祖死了,弟弟宋太宗即位,李后主写了“小舍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朝野哗然,被赐死。

  李后主其词,情致凄婉,逼迫自己不感慨身世,却不能不感慨国破家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在信中写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龙衮《江南录》),《石头记》的“还泪之说”就起源于此也。绛珠仙草“还泪之说”源于违命侯李煜“眼泪洗面”的典故。《石头记》不但虚构了还泪之说,还虚构了一个“修成女身”的林黛玉。《石头记》由记录明亡清兴,缩小到记录甄贾两家,明朝缩小到南京甄府,清朝缩小到北京贾府。李后主“眼泪洗面”,变成史德威“眼泪洗面”,再变成了林黛玉的“泪尽而死”。

  史德威完全重复了李后主的命运。史料中难以查找史德威的记录,《石头记》中林黛玉的一生,应当就是史德威一生的真实写照也。

  庚辰本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程乙本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两个版本的大标题不同,也不是抄手的误抄,因为《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与《接外孙贾母惜孤女》的主语谓语与宾语完全不同,是作者有意设计的,为了纪念完全不同的两个历史事件。

  程乙本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指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奉弘光皇帝朱由崧之命,派遣使者带十万两白银与数万匹绸缎,前往北京犒赏清朝军士,并给摄政王多尔衮一封书信(顺治元年九月初三书信——第十四回“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就巧妙地隐射此事。此处的“林姑老爷”指史可法将军),名义上是感谢多尔衮为崇祯殡葬,镇压李自成,替君父报仇,但主题是要求满蒙八旗退回长城以外,归还故都北京,南明政府答应每年进贡白银十万两,绸缎数万匹,大体上相当于当年的宋朝与辽金旧例。但遭到了多尔衮的拖延式拒绝。

  第十四回“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日巳时没的。”——“九月三日”是纪念史可法的明确的历史坐标值也。“一年三百六十日”——指崇祯十七年五月十五福王南京监国,任命史可法为兵部尚书,次年四月二十五日在扬州殉国,不足三百六十五日,只能说一年三百六十日也。“风刀霜剑严相逼”——指史可法受到昏君阉臣同僚的三重排挤,只得自请到淮海前线赴死(死到临就是指“史道邻”——“林如海”指史道“邻”(林)行动自“如”地到淮“海”前线赴死),明朝对汉族忠臣良将大抵如此也。

  《流寇志》载:“九月丙戌(即“初一”)朔,命王基、李乾德各戴罪赴王应熊军前理饷……戊子初三,命建祠南京,赐祠名旌忠,祀北京死难诸臣,文臣二十二人,勋臣一人,戚臣一人:东阁大学士、工部尚书、赠太傅,谥文贞范景文……”“九月三日”也是纪念北京明朝殉国君臣的忌日。——此乃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五,李自成进占北京,明亡。明朝一些遗老有自杀或被杀的。五月初三南京诸臣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流寇志》载:“庚寅初三,群臣上监国宝,王行告天礼,摄监国事,大赦天下……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三日暂受监国之号,朝见臣民于南都。”此年九月三日福王在南京建立“旌忠祠”,祭祀在北京死难的朝臣。

  总之,《石头记》第二十六与二十七回,反复出现的“五月初三”、“九月初三”,“四月二十五”、“四月二十六”四个日子口,分别与南明福王朱由崧与扬州史可法有关: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五月初三南京诸臣拥立福王朱由崧先监国,后称弘光皇帝。

  中国在明末清兴的崇祯与崇德年间,长城内外为“双悬日月照乾坤”。到顺治元年五月初三北京与南京出现一个贾宝玉顺治皇帝,一个甄宝玉弘光皇帝。长江南北再次出现“双悬日月照乾坤”(史湘云语)的南北朝局面。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弘光甲申年九月三日,福王在南京建立“旌忠祠”,祭祀在北京死难的诸朝臣。

  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弘光甲申年九月三日,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致书北京清朝摄政王多尔衮。

  顺治二年(崇祯十八年——“蔷”字十八划)四月二十五日史可法在扬州新南门慷慨殉国。

  顺治二年(崇祯十八年——“蔷”字十八划)四月二十六日多铎(贾蔷)开始扬州屠城。

  第7节 史可法抗清(6)

  贾蔷(豫亲王多铎)在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奉大爷、凤姐与贾琏(顺治、孝庄与多尔衮)之命,“下姑苏聘请教习,采买女孩子”,开始了江南战役。原文加注:“贾蔷(多铎)又近前回说:‘下姑苏聘请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等事,大爷(顺治皇帝贾珍)派了侄儿,带领着来管家两个儿子(满族俩权贵),还有单聘仁、卜固修两个清客相公(汉军八旗),一同前去,所以命我来见叔叔。’贾琏(多尔衮)听了,将贾蔷打谅了打谅,笑道:‘你能在这一行么?这个事虽不算甚大,里头大有藏掖的。’贾蔷笑道:‘只好学习着办罢了(初次为统帅,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清史稿》云:“顺治元年四月,从睿亲王多尔衮入关,破李自成,进亲王。命为定国大将军,南征,定怀庆。进次孟津,遣巴牙喇纛章京图赖率兵先渡,自成守将走,沿河十五寨堡皆降……二年正月,自成亲率步骑迎战,师奋击,歼其步卒,骑卒奔溃。……四月,师进次泗州,渡淮趋扬州,遣兵部尚书汉岱等先驱,得舟三百余,围七日,克之,杀明大学士史可法。”

  这样总算有了历史事件的具体地点——扬州。而且,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最后一段描写林黛玉“惊天地,泣鬼神”的大哭了一场,时间为崇祯十八年顺治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傍晚。而顺治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傍晚,正是史可法义子史德威怀抱义父的朝靴在扬州城仰大大哭的准确时刻。

  第二十六回中难民“林黛玉”,想起扬州屠城自己被残酷屠杀的亲属,“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这是隐射史德威痛哭义父史可法。

  第二十七回“紫鹃雪雁素日知道林黛玉的情性:无事闷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的不知为了什么,常常的便自泪道不干的。先时还有人解劝,怕他思父母,想家乡,受了委屈,只得用话宽慰解劝。谁知后来一年一月的竟常常的如此,把这个样儿看惯,也都不理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