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的这种做法,显然有用意。顺治帝将王熙召入宫内密谈,并留有“密封奏折”,可能就是让“从兄弟”继位的遗诏。
继承人中没有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后妃生的儿子,而且不是顺治的亲儿孙,孝庄皇太后万难接受。她在儿子病危时“立促”选立嗣君。召集亲王们共同推翻了皇帝的“成命”,力主在皇子中选立新帝,并请来汤若望“玛法”助战。最后确立康熙即位。
顺治母子间对新帝由谁继承存在尖锐矛盾——顺治皇帝正月初二日卧病不起,自知不久于世,便召王熙议立继位问题。他已与孝庄皇太后有了分歧,提出以“从兄弟”嗣立作为最后的抗争,并写有“密封奏折”。王熙不过是一介汉官,怎敢在此重大事情上擅自隐讳?他立即向孝庄皇太后如实禀告。太后闻讯五内如焚,召集诸亲王会议,并通知汤若望入宫参议,坚决反对顺治皇帝的成命。
福临孤木难支,遂改立“一位年龄较长的皇子”。福临共有八子,四个早夭,当时除康熙外尚有福全、常宁和隆禧,俱非蒙族母亲所生。因蒙族后妃无子,孝庄从稳定帝业考虑,只能同意汤若望提出的建议,让已出过天花的玄烨即位。福临无奈,勉强首肯,也可能未能最终达成协议,他已夭逝黄泉了。紧接着就出现了孝庄皇太后等人私改遗诏之事(《石头记》以移花接木,黛死钗嫁的故事情节加以隐射之)。
正月初六夜分三鼓,几名太监将大学士王熙再次引入养心殿。顺治皇帝感觉病势更重,恐难支持,忙召王熙商议遗诏。福临在榻上强撑病体嘱道:“朕患痘,势将不起,尔可详听朕言,速撰诏书,即就榻前书写。”
王熙闻言,泣不成声。福临催促道:“朕平日待尔如何优渥,训尔如何详切,今事已至此,皆有定数。君臣遇合,缘尽则离,尔不必如此悲痛。此何时,尚可迁延从事,致误大事?”王熙只得拭泪吞声,在御榻前握笔撰诏。但他心中暗暗叫苦,顺治皇帝特令“就榻前书写”,一刻不离,这却如何是好?
顺治帝视为亲信的王熙,早已置于孝庄的控制之下,他与皇帝间的言谈举动,太后皆悉知无遗。王熙既知皇帝秉性固执,更惧太后权势威严,而遗诏一经盖上玉玺,万难更改一字,在孝庄皇太后面前将无法交待。王熙握笔踟蹰,进退维谷。当写完遗诏首段后,他见顺治皇帝倦容满面,不由心生一计,忙奏道:“恐过劳圣体,容臣奉过面谕,详细拟就进呈。”福临气息奄奄,再无精力去想王熙的意图,便将遗诏大意说明。王熙忙卷起诏书,退出养心殿,长长出了一口气。
王熙退至乾清门下的西围屏连夜拟诏,“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反复修改至第二天中午才算定稿。遗诏交侍卫贾卜嘉捧奏皇帝。福临正在榻上更衣,很可能并未细阅,便谕:“诏书着麻勒吉(大学士,与王熙共同拟诏者)怀收,俟朕更衣毕,麻勒吉、贾卜嘉,尔二人捧诏奏知皇太后。宣示王、贝勒、大臣。”
第17节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3)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夜子时,顺治皇帝在养心殿去世。
从王熙初六日夜入殿承谕拟诏,遗诏中经三次大改动,再经麻勒吉和贾卜嘉二人之手,最后于初九日清晨才在天安门外宣读,历时两昼三夜。孝庄皇太后完全有时间按照自己的意图修改遗诏。清代官书上公布的“罪己诏”(即遗诏),通篇语气严厉,痛自苛责,颇像一纸大兴问罪之师的檄文。孝庄皇太后等人在福临遗诏中究竟塞进了多少私货,尚难一一指实,但遗诏确已成为顺治皇帝的“罪己”录。孝庄皇太后“问罪”,既指斥儿子为人为政的“罪愆”,又为新帝敲起警钟。这真是一篇千古奇文!
“罪己诏”开列了十四款“大罪”,如不敬祖宗,不孝母后,内宠(宠幸董鄂妃)逾制,疏懒政事,昵近阉宦,崇汉抑满等施政之罪。还有生活糜费,自恃聪明,厚己薄人等生活和品质上的过失。简直把“自己”骂得一无是处。若按《大清律》,顺治皇帝简直十恶不赦,罪该千刀万剐!顺治“罪己诏”变成了孝庄皇太后的“问罪檄”。
孝庄皇太后利用顺治的“罪己诏”,替气势汹汹的满蒙亲贵出了一口恶气,消除了他们对顺治皇帝重文轻武,满汉一体的强烈不满。讨伐不仅限于纸上,她又亲手制造了贞妃董鄂氏殉葬的惨剧(《石头记》中的晴雯之死——“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顺治皇帝的妃嫔中共有三个董鄂氏,分别是“端敬”皇后(追谥)董鄂氏、贞妃(端敬皇后之叔伯妹妹)董鄂氏和宁悫妃巴度董鄂氏。三人中惟宁悫妃生子福全成人。贞妃董鄂氏既为“端敬”皇后董鄂氏之妹,而且“赋性温良,恪共内职”,很像她的姐姐,因此顺治帝在爱妃董鄂氏死后,曾一度推恩移爱于贞妃董鄂氏,从而招来了后宫嫔妃的嫉妒与嫉恨(“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清初诗人吴伟业曾以诗记其事,将福临与贞妃比为历史上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写有“从此相如羞薄幸,锦衾长守卓文君”等诗句。顺治帝的移情之举,竟招致贞妃的杀身之祸。顺治皇帝刚死,贞妃立即被迫身殉。据当时目击者说,顺治皇帝的灵堂在景山寿皇殿刚布置完毕,已见到贞妃的尸棺停放在皇帝的梓宫后边,众人都感到十分惊诧。时距福临之死仅26天。贞妃殉葬成为顺治皇帝这位风流少年天子(贾宝玉)人生悲剧的最后一幕。
寿皇殿
下面重点谈一谈李纨隐射的康妃佟佳氏(康熙皇太后)。
“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李氏”的“李”字从木从子。“木”者孝庄布“木”布泰也。“子”者,顺治皇帝也。“氏”者,妻子也。连起来就是李纨乃孝庄儿子顺治皇帝的妻子。“李纨,字宫裁”——“纨”为“素服”,“李纨字宫裁”乃皇宫剪裁的素服。说明她是一位皇宫里的寡妇。综合起来:李纨曾是孝庄儿子顺治皇帝的后妃,现在是顺治皇帝的遗孀,康熙皇帝的圣母皇太后也。
李纨的年银先为孝庄皇太后(贾母与王夫人)的一半,后来就一样了。王熙凤曾说:“你一个月十两银子的月银……老太太、太太还是说你寡妇失业的,可怜,不够用,因有个小子,又添了十两,和老太太、太太平等。又给你园子地,各人取租钱。年终分年例,又是上上份儿……一年总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两银子。”说明李纨隐射的人物由康妃升为康熙的皇太后了。清史资料记载:妃子公主的年例“银二百四十两按月支给”,皇后与皇太后加倍,恰好“四五百两银子”。
“国子监祭酒”——“国子监”是国子学或太学,是掌握国学典籍图书的机关,是法典图书赖以保存的所在,也是监督学生阅读图书的地方。所以“国子监”也是国家最高图书馆。“祭酒”是该机关的头目。绕来绕去,突出一个“图”字,旨在隐射康妃佟佳氏的父亲佟图赖也。
“金陵名宦”隐射的佟氏家族,为汉族大户,世居辽宁抚顺的佟佳江,归金陵盛京管辖,故以江为姓。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佟养牲与佟养真率领族人加盟,被编入汉军旗,为清太祖统一满洲地区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成为不断扩大的汉军八旗部队的总统帅。清太宗皇太极时期,佟养真之子佟图赖屡立战功,并从龙入关,驰骋中原,威名赫赫,李纨故曰“金陵名宦之女”。“李守中”隐射佟图赖为汉族人也。
从努尔哈赤时代,佟佳氏即与爱新觉罗氏联姻,努尔哈赤的第一个夫人就是佟佳氏元妃,生子褚英与代善。太祖又“以宗室女赐养牲为妻”,此乃最早的满汉政治联姻。以后清朝皇室的后妃中,几乎都有佟氏家族的姑娘,形成“佟半朝”的局面。其中最着名的就是康熙皇帝的母亲佟佳氏皇太后。康熙登基后特许佟氏由汉族改为满族,这种褒奖与赏赐方式始于佟氏,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称为“抬旗”。
后宫的最高领袖是孝庄皇太后,皇帝的五位蒙古后妃,都是她的侄女孙女辈亲属,自然格外受宠。她和五个儿媳妇维系着清王朝和蒙古的联盟,其作用是别的政治力量无法替代的。因此,她对儿子废掉蒙古皇后和占夺弟媳的做法大为震怒,却又难以管束。她十分清楚,如果因废后而使蒙古贵族不满,导致满蒙联盟的瓦解,对刚立国的清王朝意味着什么。清王朝和蒙古贵族的强固纽带,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联姻。满族皇帝和蒙族皇后共襄国事,对蒙古贵族无疑是一种精神安慰。位居九五之尊的顺治竟然不懂这一点,似乎还与母后对着干,着实令人恼怒。
无论从政治或情感上,孝庄皇太后都无法接受董鄂妃,何况三个董鄂妃同居后宫,简直成了董鄂氏满族小部落。除了蒙古后妃外,皇太后特别喜爱康妃佟佳氏。佟佳氏是名门闺秀,有大家风范。更重要的是,她生了个非常出色的儿子。尽管这孩子出天花时落下一脸浅浅的麻子。
佟佳氏康妃和董鄂氏皇贵妃的儿子先后出生,当时董鄂氏皇贵妃荣宠已极,生下的儿子受封荣亲王,而且被视为皇储。佟佳氏康妃和儿子玄烨却无此待遇。但孝庄皇太后却青睐佟佳氏康妃,时常召见叙话。在顺治帝的后妃中,佟佳氏康妃是个深藏不露的人物。在顺治18年执政期内,后宫争斗都找不到佟佳氏康妃参与的痕迹,可她却稳稳地坐在了下一任皇太后的交椅上。
佟佳氏康妃非常聪慧,她知道如何处理和各种人物的关系。她是汉人,不可能拥有满蒙女人们的先天特权。但她在朝中有手握重权的佟氏家族,这又是其他汉族妃嫔、甚至一般满族妃子无法与之抗衡的优势。她无须与别人去争权夺势,只要在后宫安居无事,就足以和朝中的佟家人构成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