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是厉式鼎,请贵军不要杀我!”他哆哆嗦嗦地说。
“厉式鼎被活捉了!厉式鼎投降了!”红军战士欢呼起来。这欢呼声迅速在战场上传播着,鼓舞了红军官兵的斗志,瓦解了白军官兵的士气。黄昏时分,两万多白军除部分被歼、极少数冒死渡河逃走外,全部放下武器。满山满谷,到处都是俘虏,被缴获的武器弹药与厉式鼎的军需辎重堆积如山。
皖西“剿共”总司令厉式鼎有来无回,全军覆没,绝望中的苏家埠、韩摆渡守敌军心崩溃,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无条件投降了。
5月8日,于苏家埠“新安会馆”前广场上举行了受降仪式,一队队白军士兵,扛着十支一捆的枪支进入广场,按照红军规定,将枪械分类摆在地上,营以上军官列队站立于红十师师部门前屋檐下。这时,一队队慰劳队,敲锣打鼓,抬着猪肉,挑着鸡和鸡蛋,担着挂面、红糖、糍粑、大枣,用皖西最隆重的礼仪:上面覆盖着大红纸,来慰劳红军将士。一队队赤卫队、少先队员把红军验收后的枪械送往红十师经理处和五区苏维埃政府。广场上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热闹非常。
皖西老人说,我们一回到五区苏维埃政府一看,十几间房子里都堆满了枪支、弹药。屋里屋外,屋前屋后,到处都是俘虏兵。第二天,陈调元派出一架飞机来侦察,又于莲花庵被红军打了下来。后来我们知道这次战斗共歼敌十九个团零二个警备旅,三万多人。内击毙、击伤敌军共一万余人,生俘两万人,缴获步枪一万六千余支,手提式驳壳枪一千余支,机枪二百五十挺,山炮四门、迫击炮四十门,无线电台五部,击落飞机一架。取得了鄂豫皖苏区的空前大胜利。
皖西北道区、六安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在受降地点召开祝捷大会。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5月23日发来贺电:“苏家埠战役的胜利,给予全国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运动以无限兴奋。”
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时候,一个身条瘦长的市民模样的人,溜出了苏家埠的东栅门,逃到了马家庵,藏在一块玉米地里。太阳落山时,他从玉米地里贼头贼脑地向外探望,被五区赤卫队的一个女战士发现了。
这个家伙就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国民党六安县独立团团长外号小和尚程清。“来人啦!”女战士一声呼喊,赤卫队、少先队员手拿钢叉、大刀纷纷来到地头,将玉米地团团围住,当即将程清捕获。不久,皖西北道区苏维埃政府在苏家埠召开公审大会,将罪大恶极的程清枪决。
1931年正正月到1932年6月。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指挥下,利用周围苏区的国民党军队暂时转入守势的良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高昂的斗志,先后进行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演光四大战役。潢(川)光(山)之战,紧接苏家埠大捷之后,6月11日至16日,徐向前率红四方面军回兵豫南,取得的又一场重大胜利。歼敌八个团,毙伤俘敌近万人,缴枪七千余支。至此,我军共歼敌六万余,其中成建制被歼的白军达四十个团之多。这是鄂豫皖红军史上的空前大捷,徐向前军事生涯的辉煌篇章。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尚未展开即被粉碎。四大战役的胜利,带来了红军和根据地的急速扩大。潢光战役结束时,鄂豫皖苏区已有正规红军四万五千,地方武装二十万,根据地面积扩大到四万平方公里,有人口三百五十余万,县级政权二十六个。鄂豫皖苏区由此进入极盛时期,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红四方面军能连续取得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次战役的辉煌胜利,绝非张国焘个人“领导正确”,也绝非张国焘等人所谓镇压许继慎等大批“改组派”的结果,而是在我党的正确领导下,红四方面军总部适时抓住了战机,使用正确战术,尤其是苏区广大人民群众在党和苏维埃政府领导下全力支持的结果。
第七章 红四方面军主力西征
一棵老乌相倾诉着风雨苍茫
一片新栽的劲松闪耀着阳光
庐山会议
1932年6月12日,刚刚在上海与日寇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的蒋介石,又马不停蹄地登上“美龄号”飞往庐山。和往常一样,他的美丽的夫人,宋家的小闺女宋美龄小姐陪他同行。自他们结婚以来,宋美龄很少远离蒋介石身边。那个时代的中国,第一夫人确实有很强的魅力。大别山红军的胜利和发展使蒋介石感到比江西苏区还要头痛。6月初,蒋介石亲任鄂豫皖“剿匪”总司令,决定改变其在全国“剿共”的总战略,首先集中主力,“剿灭”已成心腹大患的鄂豫皖三省红军,然后再全力进攻中央苏区。6月12日,蒋介石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正式成立“豫鄂皖剿总”,下编左、中、右三军。左路军司令官何成浚,率徐源泉、肖之楚等部共六个师另五个旅,十余万人,“围剿”湘鄂西苏区;蒋介石兼任中路军司令官,刘峙为副司令官,指挥六个纵队十五个师另两个旅,“围剿”鄂豫边苏区;李济深兼任右路军司令官,王钧为副司令官,率三个纵队共五个师两个旅,“进剿”皖西苏区。“剿总”所属的战役总预备队部署于武汉地区,司令官十三军军长钱大钧,辖八十八、八十九师及四个航空队。其余部子举新编第二十师、葛云龙第三十三师、夏斗寅第十三师为二线兵团,随时准备加入“围剿”。
6月的庐山花香袭人。蒋介石上山虽然带来一股火药味,善解人意的夫人还是让各路“剿共”司令长官们度过了一个迷你良宵。曾是法国传教士避暑山庄的伊丽舍大厅灯火辉煌,各路长官各展雄姿,翩翩起舞。蒋介石不嗜烟酒,也不善舞蹈,但他并不反对夫人蹦跳,他的王朝,还需要夫人外交。因此夫人举行舞会他必到场。一面是刀光剑影,一面是灯红酒绿,在历史的哈哈镜里,就连他自己也认不出谁是真正的蒋介石。
1887年10月31日正午,蒋介石在浙江省的溪口镇上玉泰盐铺的二楼降生到世界上。
蒋介石的生母王氏名采玉,生于1864年阴历11月19日,是本省嵊县葛竹村人,其父王有则,以贩卖土产为业。她有兄弟四人,长兄王贤臣,次兄王贤裕,余二人不详其名。王氏先嫁给本地人某某为妻,夫亡,后回娘家茹素念佛,度其寡居生活。
但那时王氏只有二十二岁,她的哥哥王贤臣、王贤裕都劝她改嫁,庶几终身有靠。适蒋家蒋明火继室孙氏新丧,由其堂兄王贤东说合,王氏嫁给蒋明火为填房,次年生蒋瑞元(数年之后,一位教师给他起名“介石”、“周泰”。真正叫起来便是“介石”)。其后生女名瑞莲、瑞菊及子瑞青。
1895年,也就是蒋介石八岁的时候,其父染疾去世,其母又成为寡妇。王氏带着亲生的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与前妻所生子蒋介卿分宅而居,抚养着三个均未成年的孩子,内心是非常痛苦的。她除了诵经拜佛解心烦外,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蒋介石身上。谁知小蒋便不争气。
他是个古怪又多病的孩子,动辄大发脾气,在村里总受奚落。一个算命先生说,他长了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头,而且“出奇的怪”。他长大以后还是这样,时而低声哭泣,时而暴跳如雷,时而长时间的闷闷不乐。注意到他这种怪僻举止的一位私塾先生说:“你会以为他有两种不同的性格。”在他镇静时,他讲话嗓门高,速度快,是低浊的浙江口音。
寡妇日难熬啊!不光儿子受人欺凌,母亲也受人欺辱,还有当地势力,也常找他家的麻烦。有一次,一个村民不缴稻谷税逃跑了,小蒋被拖进法庭,法官威胁他说,如果他找不到钱替那人缴税就要坐牢。小蒋终于筹措出这笔钱,但他却为这次不公正的判断所激怒。他说这件事“首先点燃了我的革命火焰。”
他十五岁时与一村姑结婚,女子名叫毛福美,家住奉化岩头村。比他大五岁。1910年生子名经国。结婚没有使他安下心来,他不愿呆在偏僻的溪口,或者从事盐业生意。结婚以后四年,他利用母亲的一些私蓄去奉化,在一所称为文学馆的简朴学校里念书。
在这所学校里,蒋介石发现了一本薄薄的中国军事经典著作叫《孙子兵法》,是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由孙子写的。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他主张以机智胜蛮勇,以诈谋克刀兵。孙子的思想引起了蒋介石的兴趣,形成了他未来的理想。也正是在这所学馆里,他的老师把他引进到宋朝学者朱熹的简相的儒学理学中去。这一学说把无私、律己和道德修养作为和谐之道。迄今蒋介石的生活一直是同贫困作斗争,是一场忍受由于自己的相貌而招慧来的嘲笑的战斗,同时也是克服自己的暴躁性情的个人的磨练;对他来说,这一律己的哲学具有特殊的意义,他试图把这一哲学作为生活中的信条,但没有取得显著的成功。
在这所学馆里,他还养成了延续终生的习惯:拂晓之前起床,穿着睡衣睡裤或村裤,到卧室的阳台上笔直地站着,双唇紧闭,双臂交叉放在胸前,冥思半小时。
由于孙子思想的影响,他成了一个献身于戎马生涯的人,一个将指挥军队和间谍的人。1906年,他离开学馆,决定投考保定军校,作为一名治国的军人。可是没有路费怎么办?他便写信给家中的母亲索取。母亲回信反对,他无可奈何,便心生一计,剪掉自己的满清辫子寄给母亲,一时轰动了村人。众说纷纭,有的说,这孩子有宏志,还是去的好;有的说,这孩子不成才,趁早别花钱。作为母亲王采玉,权衡利弊,还是狠了狠心,取出了她这个寡妇的血汗钱,寄给了儿子。蒋介石接到了母亲寄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