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美国文学简史(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托马斯·塞德潘出身于西弗吉尼亚贫苦农民家庭,长大后决心成为有钱有势的人物。他移居西印度群岛,成家立业颇为成功。后来发现妻子有黑人血统,遂抛弃妻室与儿子查尔斯·邦,来到西密西比重振旗鼓。他在杰弗逊镇建立了庄园,又娶妻生了儿子亨利和女儿朱迪思。正当他踌躇满志之时,南北战争爆发了。他在西印度群岛生的儿子查尔斯来到杰弗逊他的庄园,查尔斯爱上了同父异母的妹妹朱迪思。托马斯竭力反对这门婚事,并将原由告诉了儿子亨利。亨利一方面对查尔斯非常崇敬,一方面又怕家中发生乱伦丑事,所以一直竭力劝说查尔斯不要娶朱迪思。但是查尔斯不从,亨利最后杀死了异母兄弟。南北战争期间,托马斯·塞德潘上校率南部联邦团与北方作战。战后,他回杰弗逊力图重建家园,但这次未能如愿,便酗酒并与沃什·琼斯的孙女发生关系。沃什一怒之下杀死了托马斯。托马斯一生奋斗,留下的是衰微破败的房屋、一群伤透了心的老寡妇。亨利在外流浪多年后,拖着一身病回到杰弗逊的家园。后来,他自己放火烧掉了家宅,并葬身于大火之中。

  这部小说的表现手法与 《喧嚣与疯狂》相似,通过罗莎、康普生先生和昆丁·康普生等叙事人的叙述来表现托马斯·塞德潘家的盛衰史,不同的是所叙述的故事要复杂得多,叙述方法也限于“意识流”。

  从结构上讲,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福克纳小说中最完美的一部。作者在每一个行动发生前就将这一行动对周围人的影响展示出来,从而形成一种前呼后应,天衣无缝的效果。对于过去的事件,作者抓住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采取抓住一重要时刻并与现在相对应的方面,给人一种永无止息的感觉。

  福克纳后期的几部小说构成一部斯诺普斯家族史,它包括 《村子》(1940)、《小镇》(1959)、《大宅》(1959)。这三部小说的主题与情节有连贯性,因此被合称为“斯诺普斯”三部曲。斯诺普斯家族是与萨托里斯和塞德潘等南方旧家族完全不同的社会细胞,他们原先是穷苦的人,慢慢沿着社会的阶梯往上爬,成为南北战争后在南方崛起的暴发户。他们虽然狡诈行骗,但也勤奋工作,并且在发迹之后知书达礼。他们逐步从小银行家爬到参众两院议员的地位,填补了南北战争结束后英国南方政治上的真空。

  除了长篇小说之外,福克纳还写了不少中、短篇小说,其中有些属于“插曲式小说”或称“系列小说”。所谓“插曲式小说”,是指由若干篇主题、人物多少有关联但又独立成篇的短篇小说组成的一本小说。它们最初也是作为一篇篇的短篇小说在杂志上发表的,因此,也可以说是短篇小说集。福克纳的短篇小说风格一般比较明快,民间文学的色彩很重,使用经过提炼的口语。

  福克纳的近二十部长篇小说和几十部优秀的短篇小说为人们提供了一部现代美国南方编年史。历史对于南方来讲是失败与耻辱,包袱与负担。福克纳对于南方旧传统的否定感到痛心疾首,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对历史念念不忘,他们用历史的透镜去观察现实,总觉得格格不入。同时,福克纳不单是传统意义上的南方传统的卫道士,他继承了麦尔维尔和惠特曼的民主传统,并大胆地去表现社会的冲突与对抗,爱情和荣誉,同情心与自豪感,热情与牺牲都在福克纳的小说里得到反映。福克纳描写了南方的痛苦与历史负担,然而他并不悲观,也不是纯粹用自然主义的手法去暴露没落南方贵族的偏狭、软弱无能。他的作品的深度与广度在于他力求用文学去改变社会;他对于南北战争后美国社会的批判正是出于对人民内在素质的信心与肯定。

  福克纳在他的小说里出色运用意识流的创作手法,与现代派小说的先驱詹姆斯·乔伊斯一起对现代小说的创新作出了贡献。他运用多层次叙事、内心独白、打乱时间顺序等一系列手法,把故事分解成许多片断,让各种人物从不同的角度讲述故事,这样就迫使人们从美学和道德上进行探索,读者也被卷入了故事之中。福克纳的文体风格酷似莎士比亚,小说里充满戏剧性的冲突。此外,福克纳的文体深深扎根于南方的演说体散文文学传统,读他的小说常常给人以仿佛在倾听讲述南方神话的传奇的奇特感觉。“迷惘的一代”和海明威“迷惘的一代”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它出自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在巴黎对厄内斯特·海明威等人说过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后来海明威将这句话作为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因而“迷惘的一代”就成了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专用名词。“迷惘的一代”并非文学实体,它既无组织又无纲领,但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经盛行过一、二十年的文学流派,它对当时的美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都产生过一定影响。“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属于这个流派的大都是青年作家,他们对战争厌恶、恐惧,但又找不到思想出路。他们不相信资产阶级虚妄的道德标准,常常按自己的本能和观感行事。在美国,人们往往把带有这种思想情绪的作家,如多斯·帕索斯、福克纳、海明威、沃尔夫和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等都称作“迷惘的一代”。

  美国文学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处于成长阶段,许多作家仍把欧洲尤其是巴黎奉为世界文化中心,海明威、帕索斯、肯明斯等人先后来到巴黎,在“自由艺术”的空气中受到熏陶。法国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信念发源地”,福楼拜、古尔蒙等法国作家都对寓居法国的美国作家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美国文学的发展和老一代美国作家的开拓性努力也为“迷惘的一代”作家登上国际文坛打下了基础。西奥多·德莱塞、舍伍德·安德森、辛克莱·刘易斯·尤金·奥尼尔、威拉·凯瑟等人的创作,在某种意义上说,为海明威、福克纳帕索斯等年轻作家的脱颖而出铺平了道路。“迷惘的一代”在艺术上借鉴了欧洲的传统,但是他们作品中所表现的都是美国人所独有的气质,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力量,讲求创新并且粗犷感人。

  厄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lingway,1899—1961)是“迷惘的一代”作家中最著名的代表。海明威出生在芝加哥附近奥克帕克村一个医生家庭,父亲狩猎、钓鱼的业余爱好和母亲的音乐修养都在不同程度上对这位未来大作家的生活产生了影响,海明威终生爱好音乐和美术。他曾说:“我从画家身上学到的东西同从作家身上学到的东西一样多。”但他更爱渔猎,渔猎对他的创作也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海明威的童年是在幸福中度过的。十四岁就读于当地的高级中学,在中学期间已显示出写作和体育上的才华,曾任校刊主编。1917年海明威中学毕业,时值美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海明威立即志愿入伍,但因患眼病而不能如愿。1918年初,海明威志愿担任救护队驾驶员,被授中尉军衔,开赴意大利前线。一个月后,海明威被炸伤,经过十二次手术,从身上取出近200块弹片。海明威带着浑身的伤疤返回美国,战争在他心灵上也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创伤,内心充满了忧郁和茫然。

  1921年,海明威揩同新婚的妻子哈德利·理查逊去巴黎担任《多伦多明星报》驻欧洲特派记者。1922年开始在《大西洋月刊》等杂志上发表作品。1923年的第一本集子《三个短篇和十首诗》在巴黎出版。1924年海明威旅居巴黎专攻写作,并通过舍伍德·安德森的介绍结识了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 (斯泰因和诗人埃兹拉·庞德替海明威修改过早期作品)在斯泰因的鼓励和指导下,海明威认真地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1924年在巴黎出版了第二部集子《在我们的时代》,次年同名的集子在美国出版,开始引起评论界的注意。《在我们的时代里》,包括十八个短篇小说。在这些作品中,这位年轻的小说家已初步显露出他叙事艺术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用一连串的动作家描写来推进故事,反映人物的思想,语言力求简练。

  海明威真正闻名并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是1926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出版以后。小说扉页上写着斯泰因曾经对海明威等作家说过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随着《太阳照样升起》的出版与成功,“迷惘的一代”便成为一代作家的代名词。

  《太阳照样升起》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流落在欧洲的青年男女为描写对象,反映了他们憎恨战争、无法消除心中的创伤、心情苦闷迷惘而又找不到出路的思想情绪。男主公杰克·巴恩斯是位美国记者,在战争中负伤而失去了性爱能力,女主人公勃瑞特·艾希利是位英国姑娘在战争中失去亲人,他们互相爱慕却无法结合。战争给一代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灵上的创伤是无法挽回的。杰克带着艾希利来到比利牛斯山区,以狩猎、钓鱼和观看巴斯克人斗牛消磨时光。在斗牛士勇敢精神的激发下,杰克感到无比兴奋,他认为这就是人的力量的体现,是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永恒,也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小说出版后曾在二十年代的美国青年中引起极大的反响。青年男子试着象小说中男主角那样沉着冷静地喝酒;年轻姑娘则象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那样伤心欲绝地一个接一个地和人相爱。

  在《太阳照样升起》里,海明威开始向传统的矫揉造作、夸夸其谈的文体风格挑战。他所要开创的文风,是语言简练而口语化,叙事简洁明了,尽量减少文绉绉的字眼而多用简明生动的词汇,使小说的描写栩栩如生。

  1929年,海明威的第二部长篇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