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说虽然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不以任何史实为依据,而纯粹出于想象创作。意大利的皮亚诺扎岛是个地球上不存在的地方,小说中也没有交战双方阵营,真正的对立面在美国军队本身。第二十七空军司令佩克姆将军与联队司令德里德尔将军之间互相倾轧暗算,仅仅为了军队营帐的门应朝哪边开便闹得不可开交;斯克斯考夫中尉以战争为乐事,以每次能使用机会杀气腾腾地向士兵们高喊而自满,后来居然因发明了使士兵在正步时手臂的摆动能整齐一致的秘诀而升为中将司令官。最富有讽刺意味的是飞行大队伙食管理员米洛的飞黄腾达,米洛居然可以利用战争敌我双方而大做投机生意,他既跟美军当局订立合同如何去炸掉德军防守的桥梁,又跟德军当局订立如何用高射炮攻击美军飞机而保住桥梁,这样他不必费一兵一弹却从双方捞取了巨额的经费;他还利用军用飞机搞投机买卖,最后竟成了马耳他的副总督、米洛公司的大老板,他所到之处人们都高举他的画像夹道欢迎。
作者在小说中虽然摈弃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整个作品没有一条完整的情节发展线索,也没有突出的人物形象,充满着混乱、喧闹、疯狂的气氛,但海勒所强调的是一种“严肃的荒诞”。海勒曾经说过:“我对战争题材不感兴趣。在 《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我也并不对战争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官僚权力结构中的个人关系。”诚如作者所示,这部小说显然是借美国军队讽喻整个社会,从它内部的肮脏、腐败、堕落来判断它的本质,当权者牺牲部下来遂自己的野心,投机者以同胞的生命财产作赌注。主人公最后只好单枪匹马逃离这样的社会。所以,小说的特殊艺术形式和内容并非为了卖弄荒诞的技巧,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它严肃的主题。
海勒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了毛病》(1974)主要写一个公司职员的精神苦闷,反映了美国中产阶级的心理状态。主人公罗伯特·斯洛克姆物质生活虽然很富有,却得不到精神快乐。这部小说的艺术特点是用黑色幽默笔法细致入微地描写心理括动,通过荒诞畸形的形象来讽刺现实,书中以苦恼的笑料来表现真正出了毛病的正是这个社会。
同冯尼格一样,海勒的作品比较集中地表露出了“黑色幽默”流派的特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疯狂和混乱的现实,起到了醒世的作用,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 1937——)是“黑色幽默”的后起之秀,大学期间曾师从纳博科夫。他的作品往往以神秘的荒诞文学与当代科学的交叉结合而形成特色。
品钦的写作开始于1958年。1963年,第一部长篇小说《V》的出版为品钦奠定了文坛上的地位,并获得1963年首次颁发的“威廉·福克纳奖”。《V》作为一部小说,本身并没有完整的情节。它写的是三个学生围绕着“V”字线所展开的探索:第一个学生从他父亲那里发现了神秘的“V”的含义,但他收集了许多无结果的迹象,依然找不出可靠的东西;第二个学生扩大了“V”所包含的范围,把它看成是百科全书式的机器人,可以模拟历史、地理街道。第三个学生从当代有意义的生活出发,认为“V”代表着人类毫无意义的生命,就象一根绳子穿过一块小板抓住绳子两端旋转的游戏。品钦在这里是隐喻人的生命毫无代价的结束,他认为人把生命消耗在别的物质上,当能量降到零度时,生命也就结束,人就从物质转向反物质。所以,物质世界如此,人类社会也如此,世界和宇宙就是在混乱中日趋死亡。
品钦的第二部长篇小说《49号地的叫喊》(1966)以一种神秘的幻想色彩的笔法,描写了美国一个代号叫“W·A·S·T·E”的秘密组织,如何通过邮政系统保持联络以最终达到暴动的目的。据说这个组织最初起源于 1577年的欧洲,发现这一秘密的奥迪帕夫人,最后在49号地大拍卖的叫喊声中提供了这一组织存在的证据。
《万有引力之虹》(1973)是品钦的代表作,获1974年的“全国图书奖”。这篇小说在长达八百多页的篇幅中,充满了五花八门、古怪零乱的叙述以及物理学、导弹工程学、高等数学、心理学、变态性爱的许多描写。小说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的V—2导弹袭击伦敦,英、美谋报机关企图搞到导弹的秘密。后来他们发现美国负责心理战术的情报军官斯洛士罗普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导弹落下的地点也往往是他发生性行为的地方。于是,美、英双方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小说把人的性欲与现代科学技术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的死亡是一种生理现象,是天地间普遍存在的物理力量的结果。所谓“万有引力之虹”即指导弹发射后形成的抛物孤线,作者企图用它来象征世界、象征死亡,因此充满着世界末日即将来临的悲观情绪。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的文学 (下)
多姿多彩的诗歌实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诗坛丰富多采,风格变化多端,不拘一格。诗人纷纷涌现,各种诗派如雨后春笋般冒起。本来有才能的诗人并不比小说家少,他们的作品受到杂志的重视,被译为外文出版。许多学术刊物,如《耶鲁青年诗人丛书》、《韦斯特诗目》、《皮特诗丛》和北卡罗莱纳大学的《当代诗丛》等都在出版计划中推荐他们的作品。但是,他们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时代影响。罗伯特·洛厄尔在 1961年说过:“很难想出哪一个青年诗人能够象赛林格或是索尔·贝娄那么受到确认的。”他的这番话确实抓住了新诗的局限性的反常的特点。
当代美国诗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五十年代中期艾伦·金斯堡的长诗《嚎叫》(1956)和罗伯特·洛厄尔《生命研究》(1959)的发表为界。前期的诗歌主要受现代派、新批评派、南方“逃亡派”等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比较注意诗的形式和格律;有的则承前启后,从格律诗逐渐转向开放诗,主要代表诗人有西奥多·罗特克、伊丽莎白·毕晓普、兰达尔·贾雷尔、理查德·威尔伯等,尤其是威尔伯,他对五十年代诗人有较大的影响。四、五十年代不少诗人也分地区结合,后来被一些评论家称之为“黑山派”、“纽约诗人、“旧金山诗人”等名称。“黑山派”有查尔斯·奥尔森、罗伯特·克里利等;“纽约诗人”主要代表是弗兰克·奥哈拉和约翰·阿什伯里;“旧金山诗人”有罗伯特、邓肯、劳伦斯·弗林盖蒂等。
后期的诗歌运动以反对新批评派的“非个性化”为中心,诗歌内容成为批评家划分流派的标准,譬如“垮掉派”、“新浪漫主义派”、“自由派”、“新惠特曼主义派”、“新超现实主义派”等等。其中“垮掉派”诗人,有艾伦·金斯伯格、格雷戈里·科索等;“新浪漫主义派”有W·D·斯诺德格拉斯、罗伯特·布莱等。其他许多诗人反对形式主义,又并不明显地属于哪一派。后期的诗歌力求摆脱新批评家为代表的前辈现代派诗人的桎梏,从客观转向主观,从正统转向非正统,从讲究格律和学术性转向口语化的开放诗,前期优雅、推敲、严谨的诗风让位给更为热情的,既表达个人见解,又表达公众主张的大吵大闹的风格。艾略特早期的传统这时已经成为学院式的东西,代之以运用自白或预言、超现实主义的或行吟诗的狂热感情等新风格。就其精神而言,这样的风格倾向于太平洋而非欧洲,着眼于自然甚过于文化。当然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优秀诗人和优秀诗作,但拙劣作品泛滥成灾,确是当代美国诗坛面临的严重危机。所有这些诗人的读者,大都是些比较年轻的人,他们政治态度是激进的,对待文化风格问题通常采取试验的态度。
黑山诗人和旧金山诗派
五十年代早期,在北卡罗莱纳州的黑山学院里聚集了许多有才能的人,他们中许多人后来成了各个艺术领域中的优秀领导人物,如音乐方面的约翰·凯奇、戴维·图德;绘画方面的约瑟夫·艾伯斯、罗伯特·劳申伯格;建筑方面的巴克明斯特·富勒等。此外,还包括一批诗人,如查尔斯·奥尔森、罗伯特·克里利、罗伯特·邓肯等,他们以《黑山评论》和《起源》两个刊物为园地,发表诗歌评论和创作,企图在诗歌创作方面探索新的途径。人们称这群诗人为“黑山诗人”。
黑山诗人的中心人物是从1951年至1956年任黑山学院院长的查尔斯·奥尔森(Charles Olson, 1910—1970)。他爱好惠特曼和威廉斯的诗歌传统,爱好庞德诗歌长于表意文字和咱易斯·茹可夫斯基诗歌开放的形式。他创造性地运用地质学和地理学、神话和历史、天文学和人类学写诗,创作出具有特殊风格的作品。
1950年,奥尔森发表了关于创作“投影诗”的宣言,提出了诗歌创作方面的一些新理论。所谓“投影诗”的主要内容是:形式上要求开放,用自由格律,主张用诗人的呼吸来衡量音节和诗行,以代替传统的音步,遣词造句应该适应诗人的思想、呼吸和手势的节奏。在内容上要求诗人自发地写作,诗歌主要把诗人从物体上得到的能量通过诗的形式传达给读者。要求诗人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产物”,与称之为“物体”的其他大自然产物恢复未经歪曲的关系。
奥尔森的诗比他的理论好,他发表第一首诗是1945年。奥尔森是一位考古学学家和人类学家,他的这些兴趣可以从他的许多作品中看得出来,在一些较长的作品中,文明的盛衰是一种内含的思想节奏而且常常是一种典故的格式。历史材料反复在引语和印象中频频出现,从而产生出更大的主题。
《狗鱼》是他写得最好的诗之一:
……假如我有什么精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