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往被武后制约;于是上不胜其忿。李治也挣扎了一次;找上官仪来起草废后诏书;不知怎么就被武后知道了左右奔告于后;李治这个皇帝当得也够可怜的;由此可见;武后自然是废不得的。最后此事告吹;但比较令人失望的是;在武则天面前;李治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而上官仪从得到的最教训。也许就是疏不间亲这句话的确是至理名言;但可惜再无实践的机会;因为这件事已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另外;说句不相关的话;上官仪之死从文学史角度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这是强制性地收住了江左余风。只是杀他的时候;李治和武则天可都是没想到这点的。二圣之称;也是在这件事之后;以后更是发展到了天皇与天后的地步李治概是国唯一的一位天皇了。
感觉高宗夫妇总能弄出很多花样来;如上面提到的天皇天后这种称法国还真不习惯;因此看电视上两人天皇、天后地这么称呼;有点滑稽。再比如年号;武则天是年号最多的皇帝;共十七个;李治则是十四个。而李治用了这么多年号;估计和武则天有关;总之是一开始还能坚持几年;越到最后换得越勤;一年一个;直到他去世。这些年号常搞得我晕头转向;其实历史上也不乏爱换年号的皇帝;比如汉武帝;但汉武帝的年号比较有规律;除去建元;后面是光字带着另一个字;只要记住那几个字就可以了;光字年号各六年;然后虽然用字不规律了;但保持四年一个年号。高宗武后的年号则是什么规律都没有;要多难记有多难记;相信他们自己也都未必记得清楚。相形而言;还是高祖太宗的时间比较清楚;就一个年号;也许他们懒得再想年号名了;但这既方便了自己更方便了别人。起年号最有学问的当属玄宗;不是说他年号起得有多深刻有多好听;而是说年号起到的作用;开元和天宝基本上(所谓基本上;是说开元末期已经初露端倪)就是变化的转折分界。
时间走到了弘道元年;当了三十四年皇帝的李治去世了。临死之时;李治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而后来的唐朝则为此而差点付出了三代而亡的代价。 公元684年;年号的混乱达到了极致;这一年真是唐历史上非常有趣的一年。这一年轮流上台了三个执政者;两个皇帝;一个太后;这一年本应该有三个称呼;嗣圣、文明、光宅……最后;人们便取最后一个年号为这一年的标记。问题来了。嗣圣是宗李显的年号;但是他二月就被废了;随后李旦登基;是为睿宗;改元文明。但是睿宗已经是傀儡皇帝;实质上的执政者是武后。既然如此;武后为什么要于九月改元光宅呢?为了标记什么事呢?九月;徐敬业造反;或许与这次改元透露出来的信息有关;按逻辑当是李旦明确将权力交给太后。然而似乎又不是这样。六年后也就是公元690年;武后称帝;将皇帝改为皇嗣也就是说;皇帝此前仍是皇帝;当然;是名义上的。可是他自从当皇帝以来;权力并不在他的手;九月的改元真的有些令人费解。同样令人费解的还有史家。既然那六年时间内唐朝还是有名义上的皇帝;但这六年却归属到了武后的名下。与此类似的还有汉的吕后时期;但是形似而神不似。惠帝执政期间;权力主要也是在吕后手;但是却不曾将这几年说成是吕后某某年。而惠帝死后;汉朝实际上是处在没有皇帝的情况下;至少是没有一个成年的皇帝;因此吕后控制了政权;这时史书上才记吕后某某年。相似吗?可是;这位可怜的皇帝;汉朝从来就没认他是自己的皇帝;因为他来迹可疑;并非是惠帝的亲子。唐睿宗不一样;他不但成年了;而且也是唐代的正统皇帝;即使权力不在他的手;但名义上仍是皇帝于是暗笑;难道史家也是如此势利吗?
宗李显即位之后;将自己的岳父提拔为豫州刺史;此后又想升为侍;这件事成了他被废的导火线。这件事得到了裴炎的反对;宗一气之下说就是把天下交给韦玄贞;又有何不可?然后他为这句不冷静的话付出的代价便是十四年的流放。每当朝廷有使者到来;李显总是吓得要自杀他有两个榜样在前;这样的担心很正常;但是既然敢自杀的话;死都不怕;又何必怕什么呢?如果不是韦氏劝止;李显真的等不到十四年后做太子了。又过了六年;苦尽甘来的李显终于得以复位;两次登基;前后一共二十年。
宗在位之时政绩的确是不好;但对外却还有几件事值得一提。一是突骑施娑葛在西域作乱;唐出兵征讨;经过两次战斗取得了贼徒因而退败的胜利;于是突骑施娑葛被迫投降。二是突厥从河套南下侵扰;宗派张仁愿征讨;收复了漠南地区;最后又在黄河之北筑了三座受降城;巩固了既得胜利。至于受降城;应该比较有名吧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便写到了受降城。三是继文成公主之后;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和亲。这几件事;金城公主的和亲是初课本上就有的;现在还记得当时书上用黑体字写着:和同为一家。不过金城公主比文成公主可怜多了;她命运多舛;连孩子都曾被人抢过。
姚崇像
宗之所以后世评价不好;是为韦后和安乐公主所累。李显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丈夫和父亲;想当年艰苦生活;是韦氏跟着他一起度过的;他怀着这份感恩之心;实践了当初异时幸复见天日;当惟卿所欲;不相禁御的承诺。但是他对妻女的放纵;却为国家朝廷带来了灾祸;也使他自己提前去世了若干年。我不认为李显是真的糊涂到了家;他并未答应安乐公主求为皇太女的过分要求;当他微笑着给安乐公主的诏敕签字时;可能想到更多的是对妻女的愧疚他曾让她们受了那么多的苦。但是这本应该非常感人的一家;尤其是这对患难夫妇;最后的结局实在令人心痛。韦后毒死了亲夫;不久和女儿一起被杀;以完全的悲剧告终。
宗之后;是睿宗。和哥哥相比;睿宗这一生可谓平安多了。他没有过被流放的痛苦;最后也非常识时务地退位做了太上皇。睿宗当政比宗也强不到哪里去;而且在对外上也是比不过宗的;但是历史的评价似乎睿宗更好一些。这也情有可原;因为唐代后来的皇帝;都是睿宗这一支的后人。两人相似的地方是;宗为夫人韦后所制;睿宗却是为妹妹太平公主所制。
不过睿宗在立嗣问题上倒的确是睿智的;和他一样睿智的还有他的长子宋王成器。父子二人一起吸取了开国之初那次玄武门之变的教训;非常正确地立李隆基为太子;避免了又一次的太子之争。只是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关系并不像《明宫词》里演的那样亲密;而是如仇敌一般;太平公主几次想要害李隆基。有一次;李旦召见韦安石;问他是否朝廷倾心东宫;这样问等于是有些怀疑李隆基了;幸好韦安石没有被太平收买;不然一旦加以挑拨;也是件麻烦的事。这说明太平公主的离间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姚崇和宋璟劝睿宗把宋王及太平公主等人全部弄出长安;为太平公主得知;于是责备李隆基。李隆基此时的表现初看也是很让人失望的;太子惧;奏元之(姚崇字元之)、璟(宋璟)离间姑、兄;请从极法。但想想玄宗皇帝好像也不应该是这样的人;这样的奏请一来是被迫的;二来或许也出于对他们的保护。比如有一次北齐高洋怀疑他弟弟常山王高演受了臣王晞的教唆;然后高演就对王晞说:我明天要做一件事;为了救你;也为了自保;你千万别怪我。第二天;便把那个人痛打了一顿;结果果然两人平安。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姚宋真应知足了;至少没挨那顿打。
最后;太平公主弄巧成拙;想用天象加害于太子;但她完全没有猜到睿宗会有的反应他竟然因此而下决心让位了。和宗同样二次复位的睿宗;第二次只短短当了两三年皇帝;便光荣地成为太上皇。可以说他的退位;是和立太子时一样的睿智;或许睿宗的庙号就是这么来的。
从郡王到皇帝·李隆基
从郡王到皇帝李隆基
提起玄武门之变;家首先想到的便是发生在唐代武德九年的那次宫廷政变。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伏兵于宫;一举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从而奠定了自己皇位继承人的地位。两个月后;在皇帝宝座上枯坐无味的李渊识趣地把它让了出来;于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取得了从头到尾彻底的胜利。
第四次玄武门之变
既然太宗皇帝开了个头;那么后世子孙学一学先祖的做法;似乎也无可厚非。于是;几乎随着每一任新皇帝的诞生;都地出过一些事情。高宗即位平安吗?他是在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鹬蚌相争两败俱伤后取得的渔人之利;而且他这位懒渔人还没亲自动手;就好像有一颗炸弹飞到鹬和蚌的间;把它们全都炸飞起来;落到了李治的手。 当宗李显好容易从武则天手夺过皇帝的宝座;天下终于又由周改叫唐了对了;这次也算是一次玄武门之变;是第二次。之后李重俊发动了第三次;不过他这一次没成功。宗其实是位非常苦命的皇帝;之前十几年的流放不说了;之后的被韦后等人害死也不提了。唐朝一共就四次玄武门之变(也有说是五次;反正唐朝政变极多;但前四次;即截止到玄宗即位前的四次基本上可以确定下来);他这一朝就碰上了三次。当然了;最后一次他无法亲眼目睹;因为那次是李隆基发动政变杀掉害死宗的韦后和安乐公主……
一
历史最令人烦恼的是什么?
也许你会说:杀人、放火、战争、皇帝的更替……不然;其实最烦人的是年号;赶上在年号上无为而治的皇帝还好说;要是赶上一个专门在年号上勤政的皇帝;那么;你会有一种强烈的发怒愿望。也许有点夸张;但有时的确是这样的心情。
公元710年;和公元684年的情况相似;也是有三个年号。这一年当的半年时间是宗的景龙年号;可是后面却发生了一连串的宫廷斗争;导致了后半年换了两次年号。
五月;继定州人郎岌上告韦后与宗楚客将为逆乱而被打死之后;许州的燕钦也如此上书宗;这一次宗亲自召见了他。在宗面前;燕钦一阵慷慨陈词;宗听罢默然。但随后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