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不恨他;现在也是恨他没商量了。
在唐朝;不乏可怜的太子;被杀被贬的不提了;李亨是少数几个能熬到当皇帝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比较幸运;反正比在房州一待待了十四年的李显要好过了很多。但李亨的太子也是当得很可怜的;他过的日子并不舒心;发愁的须发都花白了。
李亨能不愁吗;他可是有一堆的榜样在前面呢。不再啰嗦唐代太子之争;就只说说李亨的哥哥李瑛;他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被武惠妃所害;和两个弟弟一起被杀了。一下子同时杀了自己三个儿子;玄宗概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今;玄宗又十分宠爱杨贵妃;李亨能不担心自己的处境?
但李亨这点又是很幸运的;因为杨贵妃虽然受宠;但是却没生儿子。如果杨贵妃要是有儿子的话;只怕李亨的命运不会比李瑛好到哪里去。另外;杨贵妃虽然得宠;但似乎为人还算厚道;史家给她的责任也就是使君王沉迷酒色而已;还真不见怎么害过人。猜想李亨一面烧着高香祈祷杨妃不要有儿子的同时;也一直在念着阿弥陀佛……
那么现在;终于有一个机会可以发泄一下十几年的压抑了……
于是;马嵬坡上的惨案发生了:曾经趾高气扬的杨国忠瞬间被分成了若干部分;而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则是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救不得;黄埃散漫风萧索。
马嵬之变;可说是唐玄宗的皇权受到了一次绝挑战。但这只是刚刚拉开一个序幕……
三
马嵬政变之后;玄宗一行人本应起身出发了。然而;众人说;蜀很多将吏是杨国忠的人;既然杨国忠谋反;那显然蜀地是去不得了。
于此;玄宗心有数;他当然知道杨国忠谋反的真相谋反的人还指不定是谁呢。这个只能说算是众人不愿入蜀的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应该还是真的不愿意入蜀。李白有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人猜测说这是李白劝玄宗不要入蜀;但事实上李白当时知不知道这件事还得另说;而当他知道之后多半玄宗已经入蜀了。
那么;如果不去蜀地;又去哪里呢?总不能在此地干坐着呀。家七嘴八舌;有的说去灵武;有的说回京师;也有的说去太原。说去太原的;不是昏了头就是过度乐观;以为皇帝真是天之骄子刀枪不入。当时潼关失守;长安都呆不住了;何况更靠东的太原?就算太原本身还能守住;可是难保路上不出什么事。而说回长安的;不知玄宗听后有没有气得半死如果回去的话;当初又何必来?敢情来了一趟就是让你们找机会杀我的贵妃啊……而当听到有人主张去灵武时;李亨的心里概一颤不过;玄宗对那里兴趣不;李亨可以放心。很明显;玄宗对于蜀江水碧蜀山青更有兴趣;很想见识一下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的险要。还有;也许玄宗早就想感受一下八百里栈道带来的刺激;只是一直公务在身;脱不开……
究竟韦谔还是有头脑的;也比较符合实际;说现在根本没回去的希望;家也只能将就着先去扶风。于是一行人就要动身了。这个时候;推动历史进步的人民出现了宫阙;陛下家居;陵寝;陛下坟墓。今舍此;欲何之?不知这话有没有经过史官加工;这群老百姓们的说话水平还是很高的;对偶都用上了;怀疑是不是唐诗太普及;所以随便用点什么修辞根本不算什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玄宗没有把这些话听进去;他让太子留下来抚慰这群水平甚高的百姓。后来玄宗一定认识到;这是他一辈子做出的最错误的决定。
在太子面前;这群父老们又说话了:至尊远冒险阻;吾岂忍朝夕离左右。且吾尚未面辞;当还白至尊;更禀进止真不愧为我唐百姓;说出话来就是不一样;有见识;有胆量;有气魄!真让人怀疑是否有人指使。太子当然不答应;反正他不同意别人的劝告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吾岂忍朝夕离左右?你们怎能这么劝我;我怎能不管我的老父亲呢?李亨拔马就要西行;但如果没人拦着他;估计也不会真走;当然也不会没人拦他。这次;重量级的人物终于登场了;一个是李亨身边的宦官李辅国;一个是李亨的儿子建宁王李倓;两人劝道:
逆胡犯阙;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兴复!今殿下从至尊入蜀;若贼兵烧绝栈道;则原之地拱手授贼矣。人情既离;不可复合;虽欲复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边之兵;召郭、李于河北;与之并力东讨逆贼;克复二京;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复安;宗庙毁而更存;扫除宫禁以迎至尊;岂非孝之者乎!何必区区温情;为儿女之恋乎!
我不相信李辅国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或者说;我更倾向于是建宁王所说。至于两人有没有可能一起说呢?这不是在演二人转和双簧;这段话如果没有见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话;多半说不出来;因为这个看法实在是很有见地很有说服力的。这时李亨的长子广平王也劝他不要走而应该留下来;父老们则是一起拥住了太子的马不让他走。无可奈何;太子李亨只好留了下来。我觉得李亨本人应该还是不想走的;跟着一起入蜀至多是接着当老皇帝面前的一个老太子。当时李亨都四十六岁了;这么老的太子殿下的确是少有的。而脱离了玄宗管辖的李亨就可以像三国演义里刘备曾说的那样:吾乃笼鸟、网鱼;此一行;如鱼入海、鸟上青霄;不受笼网之羁绊也!不过;幸好有了建宁王的一番话;才使得李亨的脱离领导有了合理的一面。 唐明皇幸蜀闻铃处
只可怜;此时还执着马缰遥望东方等着儿子回来的玄宗;等回来的却是李亨要留下来的消息。天也!玄宗只说了这一句;而这一句就足以表达一切了。表面上看;说的是天意;但什么是天意呢?太子的背叛?自己现在这个凄惨的处境?还是其他的什么?总之;玄宗当时应该说已经明白了刚刚发生了什么;也清楚将要发生什么;以及将来还会发生什么。总之;就是看透了一切。因为他自己有类似经验;只不过当初他扮演的是相反的那个角色;而且他对他的父亲是很客气的;甚至都没用逼;睿宗自己就让位了。而今;玄宗从太子的辞行看出来将来自己也难免走上当初父亲走的老路;而且比自己的父亲可要惨的多。于是;明智的玄宗把后军分出两千交给太子;嘱咐这些人太子仁孝可奉宗庙;要好好辅佐;然后让寿王瑁和高力士把东宫内人送回太子身边;令高力士叮咛太子不要挂念着他;西北诸胡;吾抚之素厚;汝必得其用;甚至宣旨要传位太子总之凡是支持太子的做法李隆基都做到了;即使现在不做;早晚也得这么办;但是让人逼着干就不好了。
一切办完之后;家各奔前程。玄宗一个心眼的想去蜀地;可是家不想去;怎么办呢?既然不想去;那就不要去。望着眼前十余万匹贡奉的春彩;玄宗说要不这么着吧;现在听凭你们回家去;由我的家人随我入蜀;应该也是可以到达的;今日与卿等诀别;可共分此彩;以备资粮。若归;见父母及长安父老;为朕致意;各好自爱也!言罢;玄宗老泪纵横。这是他这一生第二次这么凄惨了(第一次自然是在马嵬的君王掩面救不得)。于是家也都跟着哭了起来;反而坚定了跟随玄宗入蜀的决心。难免有人要怀疑这是不是玄宗的手段;那么我不想说这是他故弄玄虚;因为这种情境下做假能做到让所有人都信以为真;难度是极的。即使玄宗被奉为梨园始祖;但实际上他是管看不管演;没经过专业训练的玄宗;只怕演技上是要稍逊同样没经过训练、却自学成才的太宗。总之;真也好假也好;玄宗这么一哭;倒省去争论的不少麻烦。
一路之上;却也没有什么障碍;只是在剑阁那里的夜晚;天下着雨;淋着檐下的铃儿;雨声夹着铃声;或许还有杜鹃不如归去的凄凉歌声;令人闻之恻然。于是玄宗想起了贵妃;想起了以前的快乐生活;又想到现下的凄凉;悲从来;做成一曲雨霖铃。后来著名的词牌《雨霖铃》即由此而来;还有一段京韵鼓《剑阁闻铃》;说的便是这件事。
传说玄宗当时仔细的听铃声;竟然听出来铃儿唱的歌词是:三郎郎当。一笑。不过却是很恰当的;如果玄宗后期能够像前期一样励精图治;就不会听到铃儿的讽喻了。但是;人都是有局限的;玄宗也不例外。柏杨先生说李隆基是个人渣;原因是安史之乱使唐朝一下子从天跌到了地;而且人口锐减。虽然不同意这么刻薄的评价玄宗;但他后期的昏聩确实是一件至少令我们表示遗憾的事。如果说开元盛世达到了顶峰而盛极必衰的话;那么按正常规律也应该是逐渐下滑;比如汉朝在汉武帝时就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转折期。而李隆基开元与天宝的函数却是不可导的;可以算是阶跃函数了。数学上的一个理想模型在现实找到了一个实例;这既是数学的幸事;也是唐朝的不幸。而这个不幸;不能不说与玄宗的个人因素有关。唐朝总是会衰落下去;总要有一个皇帝来承受导致衰败的指责;不巧让玄宗赶上了。但他个人为此做出的努力却是不可磨灭的;无疑是雪上加霜;李林甫、杨国忠不管真心假心;都曾提过安禄山要造反;但玄宗就是不听;看来真的是天意?
四
太子李亨;虽然留了下来;却有点不知所措;倒是广平王问了一声:天这么晚了;不能总在这里耗时间;咱们去哪呢?敢情伙全没主意。好在有建宁王在这个时候的提议:
殿下昔尝为朔方节度使;将吏岁时致启;略识其姓名。今河西、陇右之众皆败降贼;父兄子弟多在贼;或生异图。朔方道近;士马全盛;裴冕衣冠名族;必无贰心。贼入长安方虏掠;未暇徇地;乘此速往就之;徐图举;此上策也。
对照前面的话;可以看出来;建宁王确实是个很有才干的人;而不是只凭着史书几句玄虚的贤、德;或者说;史书贤、德的称赞是有根据的。唐立国以来从宫廷长的皇子皇孙们;很少有这样的水平;这样的见识。建宁的贤德以后还要再说;暂时放一放。
建宁王之所以提议到朔方;原因是李亨在未当太子之时;曾任朔方节度使;尽管他没有实际上任;但朔方绝对可以说是他的老根据地。而前面玄宗也曾提到让李亨去朔方;吾抚之素厚;汝必得其用;表面上看;是说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