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朝成为中国的象征,至今仍有些国家把中国人称为“唐人”。唐代农业生
产发展很快。唐代实行“均田制”,把荒芜的无主土地分给农民,同时推行
“输庸代役”制度,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耕作。因此到天宝年间,全国
户数达到900万户,人数超过5000万,官仓的存粮共有粟米9600万石。
唐代手工业也随之兴盛发达。唐代的手工业有官营、私营两类。唐中央
设有少府监、将作监和军器监,管理各类官营手工业生产。官营手工业生产
的产品不以赢利为目的,主要是为了供给宫廷、官僚和政府的消费和使用。
私营手工业是大量个体农民所经营的家庭副业,他们生产的产品除了自用和
纳税,一般拿到市场出售。私营手工业规模一般比较小,作坊集中于城市。
作坊主是技艺熟练的师傅,技艺世代相传。盛唐时期,传统的纺织、造船、
陶瓷、造纸等手工业工艺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导致商业的繁荣。除了原先的国际贸易都市长安和
洛阳,扬州、益州、杭州等地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都市,还出现了广州、
泉州等外贸港口,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贸易也日益发达。这些都为唐代科技的
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 Page 12…
此外,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达有力地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唐代对外交
通很发达。当时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西路有三条路可通中亚、西亚、巴
基斯坦和印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西南路经西川到吐蕃,可达尼
泊尔和印度,或经南诏、缅甸到印度;往东经河北、辽东可到朝鲜半岛,海
路交通可到日本、东南亚各国。这些国家有的有先进的天文历法,有的农业、
纺织业很发达。中国在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例如印度的地
图、药物、植物、炼丹术等,于贞观年间传入中国;波斯人李珣留居中国期
间撰写《海药本原》,详细介绍海西诸国出产的草木药名。当然,在交往的
过程中,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传入周边诸国,泽被当地。
隋唐政府都非常重视古代书籍的搜集整理工作。隋文帝和隋炀帝曾不惜
重金收购古籍,并组织人员大规模抄写,国家拥有大量的图书典籍,藏书达
30万卷。唐代太宗、玄宗、文宗在位时,也屡次组织人力抄书,并设立了修
书院,使“四库之书复完”。隋唐时期藏书之盛,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隋朝正式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度,采取科举取士的方法,设立了进士科。
到了唐代,科举制度与教育制度也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唐代的学校在中央设
有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统由国子监领导。招收学
生2000多人,以官僚子弟为主,庶族平民子弟亦可入学。此外,各地方州县
也开设官办学校,允许百姓创办私学。六学中前面三项学习儒家经典,律学、
书学、算学有专业课程。每年冬季11月,各官办学校把毕业学生选拔到尚书
省参加科举考试,在私学毕业的也可由州县保荐应举。科举以常举为主,分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科,其中又以明经和
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
士考试的内容有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当时明经录取率为十分
之一、二,进士录取率为百分之一、二。进士及第很难,但进士的社会地位
很高,及第后很快飞黄腾达,有“相将白日上青天”的说法。因此吸引了绝
大多数知识分子,有人甚至老死于文场而不悔。
隋唐确立的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对当时科学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
方面科举制度比起隋唐以前豪强门阀把持取士的制度有所进步,贫寒子弟也
有机会受教育、出人头第,扩大了知识分子的数量。而且隋唐确立的数学、
医学教育制度,对这些学科的发展是起了推广和传播作用的。以上是积极的
一面。另一方面,进士科吸引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而从事数学、天文、医
学的往往居官低下,于是科学技术很少有人问津,甚至养成了以技艺为耻的
社会风气。“茶圣”陆羽著有《茶经》,在农学上很有造诣,却遭到官宦的
轻慢,不以士人的礼节相待。陆羽深以为耻,著《毁茶论》以诫后人。久任
太史令的庾俭也“耻以数术进”。因此,当时一般人不肯以毕生精力研究科
学技术。隋唐科技成就虽著,主要是由隋唐发达的经济以及出身贫穷的少数
科学家维系,其实专业科技人才十分匮乏。这是科举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
产生的负面影响。
从“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走下坡路,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其间
虽然出现过几次中兴,然而盛唐时的黄金时代却一去不复返了。此后藩镇割
据混战,农民起义频仍。公元907年,朱温篡唐。由此开始的“五代十国”
是藩镇割据和混战局面的延续。
五代是指中原一带相继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5个朝
… Page 13…
代,历时53年 (907—959)。十国是指在南方和河东地区,先后存在的10
个割据政权:吴和南唐,前、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北汉。五
代十国的军阀们相互争战仇杀,以致“城邑残破,户不满百”,百姓流离死
亡,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这对科学技术进步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五代
十国时期,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进展不大。
公元960年正月,后周的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
身,率领军队回到开封,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北宋。979年,宋太宗赵匡
胤吞并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然而这时中国尚未
统一,北方的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势力很大,而且经常南下侵宋。
靖康二年(1127),新兴的女真族大举南侵,攻破北宋首都开封,俘虏了徽、
钦二帝,大肆劫掠后撤兵北去。北宋政权至此灭亡,史称“靖康之难”。同
年5月,北宋旧臣拥戴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为宋高宗,改年号为建炎,
后定都临安 (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南宋偏安江南100余年。后来北方
的蒙古族又崛起。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四处征战,于1234年灭金,1253年
攻克大理,并派兵占领吐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了元
朝。并于1276年攻占临安,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中国。元朝统治延续
到1368年。
北宋统一中原,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农业方面,由于宋代租佃契约关系在名目、数目上逐渐固定下来,而且佃
户庄客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可以脱离地主自立户名,在法律上
确立了良人地位,因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此外,宋代政府鼓励
农民开垦荒地,“即为永业”,这使得宋代农业发展很快。北宋耕地面积比
从前扩大约200万顷;水利工程大约是唐代的2倍;先进的农具——江东犁、
筒车等得到普遍使用;江浙地区的稻田亩产增加到2至3石。宋代发达的农
业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做了必要的准备,农业生产技术也有明显提高。
宋代的手工业空前繁荣。这表现在独立手工业者较以前增多,而且各手
工业作坊,规模之大,分工之细均超过了前代。如宋代少府监所辖的文思院
下面分:打作、棱作、钑作、钉子作、玉作、玳瑁作、银泥作等32作。将作
监所辖专管土木工程的有泥作、赤白作、桐油作、石作、瓦作、竹作、塼作、
并作等东西8个作司。正如欧洲手工业分工细化促进了欧洲工艺水平的提
高,宋代手工业分工如此之细,也是有利于手工技术的发展的。因此宋代在
纺织、陶瓷、印刷、船舶制造等部门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出现了《营
造法式》、《梓人遗制》等总结记载手工业技术的专著。元朝对手工业也比
较重视,工匠受到优待,甚至能在征战杀伐中,幸免于难。因此在战乱频仍
的元代,手工业遭到破坏较少。
宋代的商业十分繁荣,城市的数目与规模都有所增加。宋代画家张择端
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末年东京汴河沿岸街道的繁华景象。画面上店
铺林立,各种商贩喧嚷叫卖,车马行人往来不绝。南宋商业更为发达,纸币
的使用日益盛行。南宋首都临安人口124万,超过了北宋的东京,通商地区
和国家达到50多个。南宋海外贸易的市舶岁收200万贯,超过北宋2倍多,
占政府全年岁收的五分之一。元代统一中国后,加强和发展了各民族之间的
交流,并继续施行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亚洲和东欧、非洲海岸都有商队、
使团来到大都,使大都成为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业都市。马可·波罗就曾在
其游记中详尽描述了大都的盛况。由于海外贸易扩大,广泛促进了中国科学
… Page 14…
技术与国际间的交流,保证了中国科学技术的稳定发展,并进入了鼎盛时期。
与此同时,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逐渐流传世界,对世界科学技
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宋元时期仍然是隋唐封建制度的延续,因此封建制度中对科学技术
起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