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都是永明寿禅师的文字般若,文采风流。夕魄即月亮,月亮一出来,夜空中小的光都看不见,等于早晨太阳出来一放五彩光芒一样,一切外道知见,如同昏暗烛光皆消逝无影。
犹贫法财之人,值大宝聚;若渴甘露之者,遇清凉池。为众生所敬之天,作菩萨真慈之父。抱膏肓之疾,逢善见之药王;迷险难之途,遇明达之良导。
这些都是形容词,悟了道的人,真正明心见性,到达佛境界成就了,为众生所敬之天,天中之天此即是佛;作菩萨的大慈悲之父,就是佛境界。
“膏肓 ”,人的背脊骨有两个穴道名膏肓穴,中国文化称不可救之病为 “病入膏育 ”,这在历史上有典故,诸位可自查辞海。
“逢善见之药王 ”,是佛经上讲到一位大医王名叫善见,碰到他的病人没有一个不得救,善见是人名,并非善于看见。 “迷险难之途,遇明达之良导 ”,譬如在高山中迷路,结果被识途者救出来险难。
久居暗室,忽临宝炬之光明;常处裸形,顿受天衣之妙服。
把这一段和上面所讲的统统连贯起来,说个笑话。现代广告学都要拜永明寿禅师为广告学的祖师爷,他把自己的著作,打广告吹盖得这样大。现在我们不觉得这些古文怎么样,当年在宋代,这个广告登出来,呵!家家户户都要买,所有好的广告宣传词都被他搜罗无遗,而且经过他这么一编导、一组织,美的真是天衣无缝,读了真是拍案惊奇,嗨!永明寿禅师是广告学大师,非看这本书不可!当然,加上诸位一字一读,深思每个字的意义,如古人高声朗诵一番,是很好。不过,这还不够味道,如果天气好,带着《宗镜录》,坐在阳明山高山顶上,旁边泡一杯好茶,前面点一根牛头檀香,四顾无人,高声朗诵一番,那包你不悟道也 “误 ”了,耽误了时间,起码得弄半天下山。像我们这样看没有味道,体会不出它的文字境界之美。
人到无求心自平
接下来两句话是这一段的结论,也是精华:
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
这是说,真把《宗镜录》的精华懂进去、悟进去,证到了明心见性。见性怎么见?许多学佛的人打起坐来、拼命求明心见性,早就告诉你 “有求皆苦 ”。
所以、自性本来在这里,最高的性理和最高用功方法都告诉了,就是这两句: “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 ”。
我们翻到前面一段: “今为未见者,演无见之妙见;未闻者,入不闻之圆闻;未知者,说无知之真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 ”。怎么样才能做到?啊!告诉你: “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 ”,多好!我也帮忙大家把它组织连续起来读。如果考试如此回答,包你满分。
俗话说: “人到无求品自高 ”,这里改一个字: “人到无求心自平 ”。
有人问:坐这里干什么?
“盘腿 ”
修道啊!
“没有 ”
干什么?
“休息 ”
休息,为什么坐着?
“躺着可以休息,坐着不可以休息啊 ”!
真休息下来,不求而自得。何以不求而自得? “明妙觉在身 ”啊!你向哪里去找?两腿一盘,本来就在你那里。
“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 ”,你还去求个功用,做个功夫,修个方法,那早跑了,目标越离越远。你有个求静之心,更动得厉害,此谓 “背道而驰 ”。
密宗的最高境界,所谓不传之密,真的哟!既不念咒也不讲现想,告诉你就是这么一个东西,看你自己进不进得来,这就是秘密。如到一个空房间找东西,门是开的。东西就在屋中,绝没有藏起来;找到了有命,找不到完蛋。找了半天实在没有,你说宝贝在哪里?空气嘛!如果把房间的空气都抽走,非死不可,空气在屋里,你天天呼吸都找不到,对不对?
这一段讲完了。下面又是另一段。
故知无量国中,难闻名字;尘沙劫内,罕遇传持。
这些文字都懂了,只有一句 “尘沙劫内 ”年轻同学要注意!这是引用佛经文字变为中国文学化,佛经经常说 “劫数 ”,宇宙生成到现在究竟经过多少年?当代科学家有很多的推算方法与结果,但都还不是最后的定论。就古代人来说,真是不可知、不可数。佛说经过 “尘沙劫 ”,乃形容时间之极其久远;佛经常以恒河沙来比方。其实用印度的恒河、中国的黄河比方都太大了;就以台中大肚溪两岸的沙子来说,究竟有多少颗?谁知道?活一百年,天天昼夜的数,不晓得数不数得完?一粒沙子代表一百年或一年,一沙一个数字,宇宙开始到现在如恒河沙数,无量无边,数目算不清,所以叫 “尘沙劫 ”。
“尘沙劫内,罕遇传持 ”。千万不要轻视真正的佛法,从宇宙开辟到现在,难得碰上一次有这样高明的东西给你,所以碰到要珍惜!
第五章 万象森森一眼明
上次讲到一切众生的本心本性,悟了道的,它的体与用。其中 “菩萨修之称六度行,海慧变之为水,龙女献之为珠,天女散之为无著华,善友求之为如意宝 ”,每一句都有一段佛经上的典故,而每一个典故都与修法、修证的工夫有关,都代表了实际的修持。这些上次都提过,再提醒大家注意。
缘觉悟之为十二缘起,声闻证之为四谛人空。
缘起的种类繁多,十二缘起即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等,这些都是佛学专有名词。实际上,扩大范围来看缘起,儒家、道家的一些读书人,或西方哲学家,由此或多或少都有相当成就的境界。当他们悟了道,看透了人生,就是悟到了缘起,用佛学名词来说就是 “缘起性空 ”。有许多人看到落花落叶,觉得人生空虚,悟到因缘空了,也就是缘起。
像前天看了一本古人的笔记,有一对修道的夫妇,太太快死了,告诉一起相处几十年的先生,她死后没人做饭给他吃,得自己烧饭;先生素来文学造诣高,太太又喜欢听音乐,要求先生作支曲唱首歌,她听了好死。夫妇俩都很洒脱。先生写道:
二十年来我供伊,只缘彼此太痴迷。
忽然四大分离后,你是何人我是谁?
大家死了,将来变成什么谁也不知道,两人再见面时互不相识,也许在路上碰到还吵一架呢!后面还有很长一段,都作得很好,最后两句更值得欣赏: “孝顺歌中归孝顺,逍遥乐里自逍遥。 ”
我们死了,孝顺的儿女悲哭一场,像唱歌一样,哭完了,孝顺的儿女归孝顺,也替不了我们死;再拿些豆腐、肉来拜也吃不到。这对夫妇很高明,先生谱完了歌曲唱给太太听,太太听完哈哈一笑,再见,走了!
很妙!这是宋代真实的故事,陆放翁认识这对夫妇,特将这段故事记载下来流传后世。
像这样一类人生的故事,在中国文学中非常多,乃至西方文学也有。前两天报纸刊载一则消息:欧洲有一对老夫妻,儿女长大不在身边,两夫妻在一栋房子里住了廿年。老太太已经死了好几年,老先生用毯子把尸体裹起来,始终没把她当成死了,因此外面卖饭的总是送两份。后来老先生死在厨房也没人知道,等到臭了才被邻居发现。邻居并不晓得老太太死了,找了十天才在床底下找到干瘪的、变成木乃伊似的尸体。
这种情形就不是悟道,对人生执著至死不悟,硬是抓牢一个东西,其实没有,还把它当成真的。不知一切皆是因缘所生法。
讲这些故事,在说明缘起的道理。在佛学中有一个学理叫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根据物理的法则、宇宙的法则、太阳月亮的法则、人生的法则、昼夜的法则而说的。十二个因缘同中国文化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同一道理。把十二时辰与地支的关系演变成学理,一切皆是缘起。因缘所生法,因缘散了就完了。从因缘上突然悟道的,就叫缘觉境界,缘觉也叫独觉。无佛出世、无人指导,忽然在某种境界上悟到人生的道理,最后修行而证道,叫缘觉。
由济公传到红楼梦
我们都晓得中国人非常崇拜济公和尚,后世称济颠活佛,喝酒吃肉故意胡闹。他故意胡闹是在守戒,因为佛的戒律,得了道有了神通,如果要用神通,正面用犯戒,因此只能反面用。济颠即以装疯卖傻、装混蛋的姿态出现。他在豆浆店吃了好多年豆浆、油条、包子也不给钱,老板也不向他讨,感情很好,请他写首诗却怎么也不肯。有一次他高兴了,要老板拿笔来写了一首诗:
五月西湖凉似秋,枝荷花立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
他已经晓得明年春天要告辞不来了,明年夏天再也看不到他了。
我们要注意,中国文学有很多诗词境界,都在说明缘觉的道理。由于因缘道理而悟道的人很多。譬如年纪大的朋友什么都看厌了,对任何事感到索然无味,这也是缘觉一部分的道理。知道人生没有意思,毕竟空,但就是悟不到 “道 ”,证不到那个空的体。
“缘觉悟之 ”,悟到这个由用归体,由有返空的道理。例如我国著名的章回小说《红楼梦》,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