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诤不如共识
“二、执律名相诤计是非,不识见心苦集 ”。只抓到戒律的名相,名即是观念,逻辑的概念;相即是现象,戒律的条文是戒相。他说一般研究戒律的,只晓得抓住戒律外表的名相,因此没有变成守戒,反而在心理上专门观察别人的是非善恶,这本身已经犯了戒。看这个也不对,看那个也不对,那个人眉毛打个结,他为什么不开心 ……,一天到晚观察人家,这是错误的!守执戒律的名相,因而变得 “诤计是非 ”,在是非心上计较。
我经常告诉同学,善恶之心的分辨就是是非。人类社会一切道德教育、法律、法治、民主等等人伦之道,就是明辨善恶是非,这是人道,很好。但是讲形而上道,明辨善恶的观念太厉害,即是非心太切,搞得嗔念太大,并且有许多是执在自以为是的善里,便很有问题。 “厚善薄恶 ”也是一种嗔念,对坏人看不惯,无法包容,没有慈悲心,也是一种错误。
这是戒律内在的范围,真正研究起来非常难,它不像普通人世间的法律,人世间的法律是比较刻板的,碰到了这个行为,以这个行为的事实来做判断;戒律是除了事实,更重进一步追究心理动机。至于佛法究竟的戒律,管你心理善恶是非动机,任何一个动机都是错,都是比量,都是非量,这就严重了!所以说起心动念都是犯戒。
“不识见心苦集 ”,他说只知执著戒律的名相,诤计是非,善恶心分别过激,自己不能反省,执著了见取见、戒禁取见,心理充满了苦。要灭掉一切苦,达到灭道,就得道了。
等持三学心在道
“ 三、然戒定慧相资方能进道,但律不慧不禅,何能进道? ”戒定慧是三位一体的。晓得持戒,持心念之戒;晓得修定,做工夫;晓得参慧,戒定慧三样,平等平等,不可缺一,而且要真诚,不可轻忽。 “才能进道 ”,戒定慧等持,才可以谈进入修道的范围。 “但律不慧不禅,何能进道 ”,光晓得戒律,智慧没有,功夫也不到,如何开悟证道?
“四、弘在名誉,志不存道,果在三涂 ”。动机在标榜持戒,不要等毁谤人家,其实已有毁谤他人的犯意。为了名誉而遵守戒律,真正的动机、发心并不是为修道,这个果报是堕落三恶道。外表看起来是做善事,实际上,善的外形会招来恶果。
“五、不遵遗嘱,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而住 ”。不管禅师、法师、律师,三种各异有所偏差,所以我常告诉大家修四念处,不净观、白骨观、安那般那数息,都是四念处的范围,(注: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不依念处修道,不依木叉而住,不管你修哪一个宗派法门,都是在破坏佛法,不是真正的修道,你看有多么严重!
“六、执律方便小教以为正理,而障大道 ”。戒律没有研究清楚,专门抓住细行来否定一切大行为。这点尤其青年同学要特别注意!不但学佛如此,一个人干事业也是如此。据我自己的经验,人,做任何伟大的事业,有个最大的弱点,喜欢在小事情上表现自己的精明,而且往往喜欢把自己的聪明用在小地方上。因此人很少有大英雄、大豪杰。大英豪小地方他一定知道,不知道那叫大胡涂蛋,不叫大英豪,但是知道了根本不在意,这是最难的,细行都知,而见地、着眼在大处,那才是大丈夫之行。
这句话,请青年朋友注意了!不但学佛如此,就是在世间做一个了不起的人,也应如此!我们读史书经常可以看到 “小人 ”,秦汉以后不大用 “小人 ”,汉朝历史叫 “细人 ”,闽南话也叫 “细人 ”,一点也没错,在小地方计较。我们学做人,尤其学佛,要把心胸、气度放大。不过,我经常有经验,某人本来蛮好,一学佛、一打坐,一下子变得大概跟我一样越来越小了!最后变成 “人扁 ”了!
这里《宗镜录》说不要执律小教的方便,以为是正理而障碍自己的大道,应该在小处要知道,而在大处着眼。
“七、师师执律不同,弘则多加水乳 ”。佛法从佛弟子以后,各个宗派、祖师,戒律规矩每个庙子不同,佛法变成牛奶加了水。 “师师执律不同 ”,每个老师所执戒律不同,虽然在弘扬戒律,若是加进自己主观的意见,那等于掺水入乳。
“十、非止不能光显三宝,亦乃破佛法也 ”。法师、禅师、律师,每一种都有十种毛病。永明寿禅师非常客气,实则从佛说的经典中全部节录下来并不只十点,他老人家已经笔下留情,只列举十点叫我们反省。
永明寿禅师为什么要提出这十种过失呢?因为上面引用《楞严经》直接告诉我们怎么明心见性,从这一段开始,要慢慢告诉我们修持方法以及悟道。
“ 是知若不观心,具如上之大失 ” 。这是永明寿禅师的话。所以要了解,真正修行,若不向心念上观心反照,就会发生上面所讲三十种偏差的过失。
如大智度论云,菩萨摩诃萨,若欲不空食国中之施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讲,走大乘道的人,要不空吃人世间一口饭,你就要研究如何智慧成就、超凡入圣。摩诃即 “大 ”,菩萨摩诃萨翻译成中文即 “大菩萨们 ”。菩萨梵文是菩提萨埵,简称菩萨,中文不好翻译,勉强翻译即是有道、成道、得道者为菩萨。中文刚开始也有翻成大士,后来觉得不恰当,又翻成开士。后来又认为这两个翻译仍不够圆满,干脆音译原文,叫做菩提萨埵。
菩萨摩诃萨假使要不空食人世间一粒米,换言之,没有成道以前,消耗了人世间生活的米粮,都还是欠债,将来要还的。尤其出家有一句话: “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 ”。要想不空食国人的布施,应当修学般若波罗蜜大智慧成就,要求大彻大悟。
又宝梁经云,若学大乘佛法者,受施主抟食如须弥山,受施主衣可敷大地,如不学者,若未堕僧数,十方无唾地处。
这里讲,你们要修大乘佛法的人,不管在家出家,自己专门去修持,接受别人的布施,受施主的一抟食就有如须弥山那么多。佛法中关于饮食分为好几种。人吃的饭叫抟食,又叫段食,一天三餐,加宵夜四餐,再加点心五餐,若再加喝茶信仰就六、七餐了,分段吃。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印度人吃饭用手抓;新疆人吃抓饭,一手捏起一团饭叫一抟食。段食以外有思食,思想是一种饭食。欲界众生靠段食;天人境界是思食;入定的人吃什么饭?思食,真正入了定,舌识不动,鼻识不呼吸,《八识规矩颂》提到 “眼耳身三二地居 ”,与这个道理有关。佛说修大乘佛法接受人家一碗饭、一抟食的布施,就像须弥山那么多。你要晓得吃一口饭很不容易,那都是社会上许多劳苦功高者的付出,我们才吃得到,你不修道没有成就,欠的都是帐。 “受施主衣,可敷大地 ”,受施主布施一件衣服,甚 “如不学者 ”,修道人不好好学,即使接受一件衣也还报不了,因为这都是社会大众功劳、血汗的成绩,我们凭什么该享受?学佛的人要晓得这个道理,如果你悟了道,可以还,那还的方法很多。
“若未堕僧数 ”,所以出家要真正做一个僧,什么僧?要证果悟道,做个贤圣僧,那可以。不然, “十方无唾地处 ”,换言之,不修行不成道,空过一生,尽管这个世界土地这么大,连吐一口口水那么丁点大的地方,都没有你的份,你非堕落不可。有那么严重!
“无唾地处 ”是佛在印度形容而翻译成中文的文字,假使不用梵文词句翻,直接以中文翻译就是他生来世 “无立锥之地 ”,站都没有你站的地方。换言之,没有人身给你变啦!这块土地你还有资格站吗?没有资格在地球上站,因为你再变出来就不一定是人啦!这都是佛说的,不是我说的,不要搞错了。
学问之道
维摩经亦云,敬学如师,才起学心,便有为人天之分。
《维摩经》也说,真正学佛修道的人,要发起真正的恭敬心。对任何一种学问知识,尤其佛法的见地,要敬它,不是敬老师,这个学问本身就是老师,就是佛在这里也一样,会 “敬学如师 ”。只要真正发起对人、对法、对学问的恭敬心的人,你发起这种修行、学习的心,便有人天的立定点甚至已经天人合一,超越人世间了!
大家求学,往往因为好奇、喜欢、兴趣,问他为什么学?有兴趣,这个话拿学佛来讲,先打三百下手心,赶出山门外。这个 “兴趣 ”很难听,其动机不是一种恭敬的追求心追求真理。所以《维摩经》告诉我们,求佛法一定要发起恭敬心。
或闻宗镜一句,定成佛无疑。
这是真的,《宗镜录》所辑全是佛经的精华,抓住其中一点,决定可以成功。
故法华经云,若有闻是法,无一不成佛,唯除未闻者,盲冥不信人。
《法华经》说 “唯信能入 ”。这个不是迷信之信,要正信,要自己证进来的信。当然正信前总有迷信的一段过程。我经常跟朋友讲,你不要搞这个玩意,搞这个要问自己发疯没有?硬发疯摸进来,还必须具备一个肯上当的心情,发疯要上这个当,你把它抓一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