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略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在佛法就叫做多闻;有些人没有读过书,但是问题一到他手里,他就可以抓出一个重心来。那是一种思想的才能,这属于思。有闻不思不成其为学问,而变成了书柜。有思想而没有渊博的学问则易偏狂,在《论语》中,孔子说: “思而不学则殆 ”,只思而不学就太危险了!因此必须闻思相资。因此走研究教理的路子一样会有成就。这是信行的部分。

 

                      夜梦易醒 白日梦难遣

 

   “如法行者 ”,有些人喜欢做功夫的,真正佛法的功夫要做到什么程度呢? “随闻一句,体寂湛然,梦妄皆遣 ”,只要听到一句教理,解了只做功夫之偏, “体寂 ”,当下就开悟了。 “湛然 ”,清清楚楚、一通百通、一悟百悟,什么都晓得了。自然如止水澄清,梦和妄念都没有了。功夫到家的人有几个特点,身轻如燕、夜睡无梦、昼夜长明,无论是白天或是夜里永远是清醒的。

 

  因此我们说,佛者觉也,觉就是睡醒了的人;凡夫永远在睡眠中。夜睡无梦不算本事,要昼夜无梦,连白天的梦也没有。我们大家做的白日梦更多啊!整天想着要赚钱,房子要多盖一层楼 ……。

 

  前两天我给小孩写信,我说人生有三件事永远解决不了,房子永远缺一间、钞票永远少一张、人才永远少一个。所以人啊!白天的梦永远也做不完。

 

  如果说能做到如法行的人,随闻一句: “体寂湛然,梦妄皆遣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不做人生的白日梦,夜里更加不会有梦,妄想皆空。这个时候, “还坐思惟、心生欢喜 ”,回到你那人生的本位上, “思惟 ”,不是没有思惟,还是知道。 “心生欢喜 ”,初地菩萨叫欢喜地,有无比的欢喜。 “随闻一句,体寂湛然,梦妄皆遣 ”,这也就是禅宗言下顿悟的境界。

 

                      正思惟的修行路线

 

   又闻止已。还更思惟。即生禅定。又闻于止。还即思惟。妄念皆破。又闻止已。还更思惟。朗然欲悟。

 

   “又闻止已,还更思惟,即生禅定 ”,在理上及事上到达这个 “体寂湛然,梦妄皆遣 ”的时候就自然得止了,这个止不同于初步把所有妄念挂在一个念上的止。到了这个时候,还要取正思惟,然后才能得到禅定。 “又闻于止,还即思惟,妄念皆破。 ”又听到这个理马上心念空掉了,绝对没有妄念。 “又闻止已,还更思惟,朗然欲悟。 ”有些人一听到这个理心念清净了,但是不要以为是到家了,还要正思惟,就像十五的月亮从东方一出来,整个世界照得都很清楚,好像要开悟了。

 

   又闻观已。还更思惟。心大欢喜。又闻观已。还更思惟。生善破恶欲悟等。准前可知。此乃听少思多。名为法行。非都不听法也。

 

  再来讲观, “又闻观已,还更思惟,心大欢喜 ”,法行人由止生观来平衡,观理或观境,在这里头还要正思惟,正思惟很难解释,彻底讲在禅宗也就是还要这么一悟,心里头便可生出大欢喜来,所以有些行者在这时候一整天对人都是嘻笑傻笑的样子,有点半神经似的,如果定的功夫不够,又未能由舍入寂,便成了一种乾(干)慧,有人变得很会作诗,诗兴不止,也是一种毛病。

 

   “又闻观已,还更思惟,生善破恶欲悟等,准前可知。 ”有一些人一听到这个理,观念上到达了,还要正思惟,而生出善法的境界,不过这时有的又成了执著,看到别人有不好的行为看不过去,对于自己有不好的杂念也无法忍受,好像是开悟,但还是毛病。对于善恶分别得太清楚,在心地上就无法善恶清净。

 

  清末刘锷的《老残游记》里头有首诗非常好,其中两句:

 

  自从三宿空桑后,不见人间有是非。

 

  佛教戒律中头陀行不可三宿空桑,怕留情人间,意思是自从学佛以后,此心已经平了,无是无非。有时候用功到了某种阶段对于是非善恶,反而分辨得更清楚,这也会成为一种偏执的魔障,千万不要认为是道哦!在观中所现的 “生善破恶欲悟 ”等现象,它是一种向道升华的功能,还要转化,这些道理 “准前可知 ”,上面都讲过了。 “此乃听少思多,名为法行,非都不听法也 ”。这种情形就是由于 “听少思多 ”,不喜欢看经典,也不喜欢到善知识处听闻正法,而只是自己在那里空想、苦思、用功,换句话说,很少研究学理,而凭自己的聪明去修。 “名为法行 ”,也可以说属于做功夫这一路,专门用思想去做功夫。 “非都不听法也 ”,并不是讲完全的不听法。

 

   信行端坐。思惟寂灭。欣踊未生。起已闻止。欢喜甘乐。端坐念善。善不能发。起已闻止。信戒精进。倍更增多。端坐治恶。恶不能遣。起已闻止。散动破灭。端坐即真。真道不启。起已闻止。豁如悟寂。是为信行。

 

  这一段再来讲信行人。 “信行端坐,思惟寂灭,欣踊未生 ”,信行人走教理研究的路子,坐在那边思惟悟空的 “寂灭 ”之理,因多用思想,容易变成在念头上打转, “欣踊未生 ”,不能从中得到寂静之乐。 “起已闻止,欢喜甘乐 ”,这时听到修止的法门,弄清楚了,依之而行反能尝到学法的甜头。

 

   “端坐念善,善不能发,起已闻止,信戒精进,倍更增多 ”,信行人坐在那里思惟善的各种内涵,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念念想学到慈悲。 “善不能发 ”,但是慈悲却发不起来,我们仔细反省,学佛有几个人真正地起了慈悲?有呀!都是希望别人给我们慈悲!我们大家的心都很好,唉呀!这个人修行不对哟!其实重点不是他对不对,而是你自己对了没有?这种心态会是我们总希望人家成功,而自己坏了没有关系吗?我们的心理行为是很微细的,先要反照自己,其实我们的善心很不容易发起来。

 

   “起已闻止,信戒精进 ”,他说你这个时候就需要好好修止,研究止的道理,这样反能使你的理观落实,而更合于佛法的戒行、精进等功德,向前进步。有的人相信佛法、相信宗教,知道做好人是对的,戒律也知道,但这只是理论。 “端坐治恶,恶不能遣 ”,坐在那里希望自己思想里坏的念头少动一点,但是却做不到,这叫做 “瞎子吃汤圆心里头有数 ”。尽管在那里学佛,但是肚子里有多少坏念头,只有自己知道。有时候自己很痛苦,我这个学佛的,为何还那么多坏念头,希望它不要再来,但是不然,它比讨债的人还要厉害,排遣不了。他说你不要光是在那里只想善恶之理,而要 “起已闻止 ”,在听闻研究教理中,还要修止,这样便能使 “散动破灭 ”,伏了散乱心。 “端坐即真 ”,我也曾讲过,哪个打坐的境界最对呢?就是你把蒲团铺好,双腿刚刚盘好的那一刹那就是对的。 “真道不启 ”,但是当你动了念头,我要好好打坐时,就已经不对了。当你准备认识这是真的定境界,已经不是真的定了。 “端坐即真,真道不启 ”,坐在那里,想合于真道,做不到。

 

  这时不可再如此瞎耗下去, “起已闻止 ”,应该再研究止的教理,然后确实去修定,到了那一天才可以 “豁如悟寂 ”。悟的那个时候是豁然开悟,胸口好像拉开了一样,打开了心胸,身心清净了。这个时候,你不用刻意去求清净、求定,自然就在定中,这个定叫做寂灭之定。 “是为信行 ”,这是信行人破除障碍的道理。

 

   坐少闻多。非都不思惟。前作一向根性。今作相资根性。就相资中。复论转不转。亦有三十二安心。化他相资。亦有三十二安心。合六十四。合前为一百二十八安心也。

 

   “坐少闻多 ”,有人专门讲经教的道理,打坐很少。 “非都不思惟 ”,并不是做不正思惟。 “前作一向根性 ”,前面所说的有些他的性向有这个偏好,有人生来就喜欢修道,但是光想修道学佛,教理不研究透彻是没有用的。 “今作相资根性 ”,思多以闻相资,闻多以思相资。并且,在教法上也有相资。所以我常鼓励大家多出去教教人家,因为教学相长,发心教人家,有时会因为人家提出来的问题而对你有帮助。 “就相资中,复论转不转 ”,就闻思和信法二种互相资助中,就知道转与不转,也就是止观互用在各类根器上的变化得失。

 

   “亦有三十二安心 ”,总共合起来有三十二种安心法门。

 

   “化他相资 ”,由教化别人而帮助了自己的进步,教学相长。因此,发心是利人的,绝对的愿不虚发。 “亦有三十二安心 ”,这中间也有三十二种安心法门。 “合六十四,合前为一百二十八安心也。 ”加上前面的总共有一百二十八种安心法门。

 

                      心的食谱

 

   夫心地难安。违苦顺乐。今随其所愿。逐而安之。譬如养生。或饮或食。适身立命。养法身亦尔。以止为饮。以观为食。

 

   “夫心地难安 ”,他说,学佛真正讲起来就只有一件事,就是为了安 “心 ”立命。外面要先能做到安 “身 ”立命,我们外在的学问从六岁起求学一直读到大学毕业,就是学得技术如何去谋生。要先求安身,不可好高骛远。我很怕年轻人年纪轻轻的就学佛,满脑子装满了般若、菩提、真如,叫他做事结果一件事也办不好。谋生之道,安身都不能,何况安心?拿什么安心哪!不管东方或西方的宗教都是为了安心。 “违苦顺乐 ”,一切众生,不管是蚂蚁或者是人,求生存都有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离苦得乐。

 

   “今随其所愿,逐而安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