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凡夫的意识被无明的烦恼所左右。自己不能自在,真正能够达到观自在这个境界,才是 “得意 ”,得到意识自在的境界。如果拿世俗的话来讲,人生的自由,这个时候才是真自由,生死也可以自由,由我作主,倒转死也可以,躺下来死也可以,爬起来也可以,这个叫 “贵在得意 ”。
“ 止 ”病与 “观 ”病
一种禅师不许作观,唯专用止,引偈云: “ 思思徒自思,思思徒自苦;息思即是道,有思终不睹。 ”
现在讲偏执的毛病了。这本书的作者永明寿,是禅宗大师、净土宗祖师,他在这里引用宋朝的实例。中国禅宗到宋朝,几乎走上衰落的途径。他说这个时代有一种禅师,不许人家作观想,也不许人家念佛、念咒,专门叫人家打坐、修定就好。而且这种禅师还引用古偈说: “思思徒自思 ”,打坐不要追究佛学的道理,这样用思想参究是不对的,是自找麻烦。 “思思徒自苦 ”,老是在那里用参究的功夫,是自寻苦恼。 “息思即是道 ”,只有把思想放下,这个就是道。 “有思终不睹 ”,假使还有一个思想、念头,就不会明心见性。
这个偈子认为只要打坐、做功夫就是道,这是错误的。可见由宋朝开始,同我们现在一样,早就走上这条莫名其妙的路。
又一师不许作止,专在于观,引偈云: “ 止止徒自止,昏暗无所以;止止即是道,观观得会理。 ”
又有一派专门研究佛教经典理论、搞思想的,自己不会打坐,也不许人家学打坐。 “专在于观 ”,专门注重搞学理,以观慧来修道。他们也引用前辈大师的偈子, “止止徒自止 ”,何必在那里打坐熬腿呢?坐了半天可怜兮兮,搞得腿子酸胀发麻,而且越来越没有记忆力, “昏暗无所以 ”,越来越昏头,智慧不开。 “止止即是道,观观得会理 ”,这个 “止止 ”不是赞叹止,而是叫你停止修止,不要修定,只要观察自己能观的智慧之性,透那个理,理一透就成道了。
教育的原理
两师各从一门入,以己益教他,学者不见意,一向服乳,浆犹难得,况复醍醐?
永明寿禅师作了一个公平的论断。他说这两派的主张,各从一门而入,创宗立教的人本人修持都对。因为他的性向从一条门路进入,他在这条路上得了好处,遂 “以己益教他 ”,自己得到了利益,也叫学生非走这条路不可。注意哦!在座青年同学有在外面当老师的,或者学教育的特别注意!教学生用一个法门,走一条路线是不能成就学生的,有些学生性向不同,教育方法就要改变,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人成就,如果用一个呆板的方法,那根本违反教育的原理,好比杀人不用刀。犯了杀戒,应该判死刑,拿佛法来讲是 “杀人慧命 ”。所以教育方法绝不能呆板、普通教育也是如此,甚至家庭教育也一样,研究对方。怎么样才能使他接受得快,成就得快。如果把自己得益的路线法门,教人家也依样画葫芦,没有用。
我经常跟同学讲我很生气,到现在还找不到一个好学生。同学说: “老师,学你学不到。 ”我说: “那完了,你学到我又怎么样?充其量同我一样,到老了还在卖嘴巴,一点用也没有。再说,你学到我,已经比我迟到几十年,你跟不上来,老是在屁股后面跟,对吗? ”一个好学生要超越老师;老师找学生就要找会跳的,当然,乱蹦乱跳、胡闹捣蛋的,那个叫调皮学生,不是超级的,没用。
所以教育的方法,不要以自己得到的利益,教人家依照自己的路线走,这是讲做老师的方面的。那么,做学生方面呢? “学者不见意 ”,大部分学生素有崇拜性、尤其小学生最崇拜老师,老师被塑为具有权威性的人。我的经验很多,一生不上此当,你们也可以学学我,人被人家一叫老师,一恭维,你已经入土了。几声老师,看到你那个恭敬的样子,一叫就把你活埋,那是谋杀人不花本钱最好的方法,给你恭维一番,你自己就昏了头,越觉得自己伟大。千万不要受人家恭维礼拜,那是最上当的事。可是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也有天性上的缺陷,因为始终找不出自己要走的道路,就是拿老师所教的照样画葫芦,这是当年老师教的,老师教错了,他也辩解是在老师那里听的,那真是没办法!他自己 “不得意 ”,自己没有思想,不得到意的境界, “学者不见意 ”,不见到智慧从自己意识发出来。所谓老师是什么?我经常比喻,是做钥匙的锁匠,老师不过是个匠人。这把钥匙坏了,另外打一把,开门还是要自己来。一开,脑子智慧开发了。锁匠可以为你打造钥匙,智慧之门要你自己套进去开启,如果靠锁匠开,那你是笨蛋一个。
学者,当学生的要 “见意 ”,要自己见到意识智慧的境界。因为学生自己没有智慧,光是盲目迷信地接受, “一向服乳,浆犹难得,况复醍醐? ”等于小孩光吃母亲的奶,母亲营养不良,挤出的奶水如清水,连奶浆都得不到,何况醍醐?从品质最好的牛奶、羊奶中再提炼精华奶油叫醍醐。他说我们同小孩子一样,如果学的人自己没有智慧,光喝妈妈营养不良的奶水,没有用。
吃饭不知粥,呆!
若一向作解者,佛何故种种说耶?
这里提出假定问题,如果人完全靠自己的智慧,有些人蛮聪明,妄作聪明的又不对了!妄作聪明非真智慧,可是他的鬼名堂特别多,脑子灵光得很,各种事物都会说出道理。我们从小听一句话: “世界上歪理千条;正理只有一条。 ”正理一条难找;人走歪理的多,灵光一出来,歪理就出来。假使智慧靠自己生出,那么歪理也是智慧,当然,在智慧立场讲,歪理也叫智慧,不过要加一个姓,叫歪智慧,不能证菩提道果。
如果这些人一向只以一个见解为对,那佛何必用种种方法来说呢?他答复:
天不常晴,医不专散,食不恒饭。世间尚尔,况出世耶?
这个道理很简单,等于天气不会永远晴,也不会永远雨天。你看天地宇宙的变化,你就知道自己用功的方法是不是呆板的。很多同学在这里学了很久修持的方法,常常让我碰到头痛的事,有人会问: “老师啊,我要去闭关修持啦!你看我要用那个法子呢? ”唉呀!我真想讲: “最好回到你妈妈那里去吃奶吧! ”这个修持道理,所有的方法都给你了,你自己要晓得调整变化,天无常晴也无常雨,一切修行的方法,可以说都是调心的法门,都是厨房里的佐料,今天要吃咸一点,酱油、盐都有;明天要吃甜一点,白糖、蜂蜜都可以。
你一定要每天吃某样菜,不但胃口倒了,也把胃吃坏了。修持道理也是这样,所以说 “天不常晴,医不专散 ”,高明的医生不会只开药粉,而且会视病情的发展调配处方。因为假定药吃了有效果,病情减轻,份量就要减,或者病情发展到另一个叉路,发现另一种病症,又必须变换药方对症下药。
譬如有位同学今天来了,我说你事情多,元气不够,稍稍吃一点补药,不过看你有风,吃一点驱风的药。他问这两样合着吃可以吗?可以啊!因为刚刚开始只有现象,风寒在表没有深入,一方面把风寒赶出去,一方面也把元气培养出来。如果风寒进入身体内部,你不先驱风寒,而吃下补药,重病一场,等于土匪进门,你把门锁住,那就完了!
“食不恒饭 ”,每天都要饮食,但不一定天天吃饭,有时面食,有时稀饭。 “世间尚尔 ”,世间法所讲也经常如此。 “况出世耶 ”,何况我们修出世法的人。这句话特别注意!学了那么多佛法,修出世法,自己要知病调方,晓得因时因地转变。
今随根随病回转。自行化他有六十四。
上面所讲止观的道理,告诉我们在教育时,要随着不同的根器,针对各种不同的毛病,反复对治指导,乃至自己修行或教化他人,有六十四种法门。我们要晓得转变。
若就三番止观,即三百八十四,又一心止观复有六十四,合五百一十二,三悉檀是世间安心。
从前面一直讲下来,都是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由止观随着根器转变,综合其差别的方法有那么多。我们随时要晓得调整。 “悉檀 ”,勉强解释即是各种境界、法门,能成就众生者。佛法讲四悉檀,前三悉檀:世界悉檀、各各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属世间安心之法,后一悉檀:第一义悉檀,属出世安心方法。
世医所治瘥已,复生一悉檀是出世安心。
修行的方法同世间的医生治病一样,修行是医治众生的心病。 “世医所治瘥已 ”,世间的心病医好了, “复生一悉檀 ”,才能修出世间法。
这一段也要特别注意!佛法通常讲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道,实际上真正的佛法是讲五乘道,先从人乘修起,譬如十善业道等等。人乘道修好,才修天乘,儒家说天人合一。天人乘道修好,才能进一步谈出世间法,出世阿罗汉、声闻,再翻一个身,可以修更进一步的出世法,超过阿罗汉、声闻,属于缘觉。最后才是菩萨道。所以要谈修持,必须把世间的人道先修好,基础稳固,世间法安心做到了,才能再谈出世间安心。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特别提出,我们都晓得学佛最难的是安心法门,能够安心就成佛。世间的安心做不到,一上来就想求出世间的安心,那就是孟子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