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略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量无边。相反地说,一切众生的业力也不可思议,也无量无边。以中国文化《易经》阴阳的道理来讲,当太阳出来,其光普照无边,不可思议;但当太阳下山,黑暗无所不在,也是无量无边。因此,世界上一切众生的业力所造人世间种种情形,其业力所造也是无量无边。换句话说,比量、非量的范围也是无量无边的。这一点希望大家好学深思、多研究,把佛学的道理参透!因此,一个人想学佛修持,转凡夫为圣人,到成佛的境界,要下多大的功夫才能转得了!这两个力量是同等的。

 

  接着本文又引用佛经最大的一部经 ——《华严经》。学佛的人都知道一句话: “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 ”,即言其包罗万象,思想之渊博、开阔不可想象。我也经常提醒各位注意,世界上一切宗教、哲学,大而言之,看这个人生是灰色、悲观的;看这个世界是悲惨、不好的,赶快走,到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世界我们没去过,不过因为我们没去过,不知道好不好,不过因为没去过,总觉得好一点吧!唯有《华严经》则不然,看这宇宙一切善、恶、美、丑等等无非是华严世界,一切都是至真、至善、至美。所以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如何转成这样一个境界,是你心量转的问题,华严就是这个道理。

 

                      黑暗在光明的口袋里

 

   如《华严经》云: “ 菩萨住是不思议即非心量,于中思议不可尽,即是心量,以二相即夺故,思与非思俱寂灭。 ”

 

  这一段叫我们先认识自己心性体、相、用的道理而引出佛经的原文。《华严经》说,大菩萨们、有道的成就者,住在一个不可思议的境界里,这不可思议是 “非心量 ”,不是我们心量的思想范围可以达到的。换句话说,不是比量、非量的范围所能推测那个本体的境界。

 

   “于中思议不可尽,即是心量 ”,相反地,你用意识、用思想来推测无量无边的境界、功能究竟到什么程度是不可知的、说不完的。拿宇宙数理的道理来讲,是数也数不完的。但这个数不尽的功能实际上没有离开心量的范围。换句话说,你想把心量的范围研究、计算完,是白费精神,因为知道心量的大小这个本身就是心量的作用,心量的现量起作用。等于我们自己看不见自己的鼻子有多大?眼睛是什么样子?这也跟人的学问、修养一样,人对自己的行为态度并不察觉,当自己瞪眼看人时,只看到别人的讨厌,没有发现自己更讨厌。因此以心这个有量的东西求非量是做不到的,所以叫不可思议。

 

   “以二相即夺故 ”,思议与不可思议两种现象互相凌夺。到了不思议时就空了,当你空的时候本来不可思议,你真要想,是想不完的,想不完的那个空你想不出来嘛!想出来的不是空!所以当你有想时,绝对不会是空,空时绝对不会想。此二相彼此在侵夺,当光明来时没有黑暗,拿理论来讲,黑暗在光明的口袋里,看不见了;当黑暗来时没有光明,光明在黑暗的口袋中,黑暗与光明二者相互侵夺。

 

   “思与非思俱寂灭 ”可思议与不可思议观察清楚了,本来是寂灭的。寂灭的梵文是涅槃,涅槃不是死、灭,而是清净圆明、常乐我净。

 

                      中华文化与佛法的 “性情 ”之道

 

   又云: “ 于非心处示生于心者,人多误解,情作非情,非情作情。 ”

 

  这些古文逻辑的论辩看起来很吃力,用白话文固然无法完全表达,但比较清楚,这就得靠头脑的逻辑了。

 

   “于非心处示生于心者,人多误解,情作非情,非情作情。 ”什么叫非心?没有心。在没有明心见性以前,我的心在哪里找不出来,即使解剖心脏、头脑也找不出一个心。 “心 ”在中文是一个代名词,有知觉、有感受、有思想、有情感等等一切的作用,统名之为心。但此心非心,心也是一个假名、代号,本来无所谓心不心,然而在作用上有现象,是会产生心的作用,这是相与用,可是它的体究竟在哪里?找不出来。一般人对这个道理误解了,将 “情作非情,非情作情 ”,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中文有两个名词 “性 ”与 “情 ”,我们先要分辩清楚。

 

  性与情二字在中国数千年前的周朝文化 ——《礼记》上已有记载,后来经孔子整理而出现这两个名词。佛学传入中国后,翻译明心见性就是借用这个 “性 ”字,因此,性代表心性的本体。那么情是什么呢?普通讲情就想到感情,这是后世把情这个观念简单地范围了,愈到后来范围愈狭窄,把男女之间的感情解释成情。情,在中国古文化的看法是心性的作用。

 

  《中庸》说: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心境上的喜怒哀乐还没有动以前是道体,等于佛家说的无念,一念不生。下一句很厉害了,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圣人并非绝对没有喜怒哀乐,圣人也有喜怒哀乐,《楞严经》上记载釋迦牟尼佛发脾气骂他的兄弟阿难:咄!这个道理还不懂 ……。我们敲木鱼嘟嘟嘟 ……念过去,好像没有体悟出,阿难东问西问,问得佛烦了就 “咄 ”,发脾气骂人。佛有时也很高兴,一笑,牙齿发光,有时不笑也放光,佛经中有很多这些资料。

 

  要如圣人的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可难办了!中哪一节呢?就是要合适。你要修道,父母死了也不哭,“管他的”,那是不中节。该哭的时候就要哭;该笑的时候就笑,捂住嘴巴硬不笑,连胃都憋痛了,那就发得不中节。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两句话解释起来很麻烦。体要起用,诸佛菩萨修到涅槃不起用,一天到晚 “端个盘子 ”在那里干什么?当然要起用,端起盘子请你吃饭,这个起用要恰到好处。大慈大悲就是他的用;大仁、大爱、大勇就是他的用;度一切众生、牺牲自我就是他的用,所以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个宇宙天地生发万物,老子所讲的道理很对,人最可恶!这个天地永远为我们工作,天上的太阳照射养育万物,人们给晒了还嫌太阳太热,好讨厌。土地生长万物滋养人类、让我们怀念,大地如此勤劳承载着我们,我们还报给土地什么?把垃圾、屎尿往地上倒而已!但是天地没有生气,永远生生不已!胸襟要大到天地这个境界才是圣人,才可以学佛。菩萨的慈悲与天地一样,情是它的作用。喜怒哀乐是情,不是心的性,而且这个情并非完全是精神作用,有时候是生理作用,今天生病了,情绪受影响,心理觉得烦恼,这个情是从生理上来的;今天身体好、精神好,看到谁都笑,别人骂你两句也无所谓,这是情,不是性。喜怒哀乐不是代表思想、思维境界,不是性的的境界,是情的境界。关于这一点,讲中国文化哲学思想、讲中庸思想,从古到今需要澄清的地方颇多。

 

  对中庸这个道理要认识清楚,了解情是什么东西,所以佛经翻译的菩提萨埵(简称菩萨),菩提是觉悟,是理性方面的;萨埵翻译成有情,是慈悲的。理性上达到了空的境界,而对一切众生不舍离,牺牲自我而度一切众生,这是多情,所以佛与菩萨是最多情的,可是他的多情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感情,有感就是情,这是情的道理。有些佛经翻译一切众生也称有情,一般学佛的人认为去了情才可能明心见性;认为一切感情都没有,变冷冰冰的像木头一样才可以学佛。说此人什么都不动心,不动心就是无情的死东西,这个情与性是相等的,无情没有慈悲心不能成佛,除非走小乘又小乘的路子,暂时请假可以,但非究竟。

 

  现在暂不再讨论性与情这个问题,讨论起来又是一篇论文,可以写出几十万字的专著。我们回转来看 “情作非情,非情作情 ”,一切众生没有把心性的体相用的道理认识清楚,该起用不起用,怎么样才消用归体?怎么样才由体起用?搞不清楚,所以 “人多误解 ”。该慈悲时,他怕自己太慈悲、太有情,情变成非情;不应该起感情时,他感情起得厉害,看别人流鼻涕,眼泪跟着人家的鼻涕流。你掉泪,他鼻涕照流,你要想办法给他治疗吃药,或者戴个帽子,那还有点道理。然而一切众生误解了,把 “情作非情,非情作情 ”。这个道理非常深,我们解释文字到此为止。

 

                      多情乃佛心

 

   若执于非心处,示生于心,是非情为情者,既言示生,非真无情为有情矣。

 

  如果执著心本空,诸佛菩萨本空,佛既然证到空,空了就算了,为什么还要说法四十九年教化人?到八十岁走了,这四十九年不是多余吗!佛何必多事,由此看来釋迦牟尼佛非常多情!

 

  《法华经 ·普门品》讲观世音菩萨百千亿化身度众生,求子得子、求官得官、求衣得衣、求食得食,你要什么给什么,这是对观世音菩萨的形容。清雍正皇帝则有一首赞观世音菩萨的诗偈:

 

  三十二应现全身,拯救众生出苦津。

 

  砒霜当作醍醐用,翻将觉海作红尘。

 

  菩萨现全身是他的妙用,他大慈大悲救度一切众生出离苦海, “翻将觉海作红尘 ”,就是刚才所说 “示生于心,是非情为情者 ”,观世音菩萨是真多情!假使诸佛菩萨成了道,什么都不管的话,那是个无情众生,我们不需要皈依他,也不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