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略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气 ”也跟着大,天天烦恼死了。真正的大福报是清净无为的大智慧,这是佛法的大果报。还有, “种种性相义 ”,那包括形而上本体的 “性 ”与形而下万有现象的 “相 ”,它们存在与发生的道理,也就是 “义 ”,这全部宇宙人生秘密的真相,只有佛和佛才知道。

 

  譬如我们中国佛教的出家人,手里拿一百零八颗念佛珠,人家经常问起,为什么是一百零八颗?佛说《楞伽经》的时候,大慧菩萨提了一百零八个问题,这一百零八颗珠子就代表了那一百零八个问题。那一百零八个问题,各式各样,佛全体都回答了,但也等于都没有回答。你问窗子上几颗沙子?虱子有几只脚?虱子脚上,有几颗灰尘?像这类问题复杂而又莫名其妙。可是就算是莫名其妙,凡是世界上一个神经病问得出来的问题,实际上就存在。所以,我常常以哲学观点来说,世界上存在的事情,往往是你意料之外的,有这个事实,你研究不出道理来,那是你智慧不够,学问没有到家。你说鬼,有人说看到,有人说没有看到。有这件事,但道理找不出来,这是我们人类的智慧不够,不明它的 “性相义 ”。另外,人类只要幻想得出来,有这个理,可是人类没有经验过这个事,那是经验不到,慢慢来,慢慢等,活长一点,你等到那个时候就看见了,经验到了。所以,有其理,无其事,不要随便否定它,那才是科学精神,随便否定,那你是迷信。有其事,无其理,参究不出来,那就是智慧不够。所以智慧够了,经验够了,性与相的道理和事实你便都通达。成了佛的人,彻底悟道了,能够完全知道宇宙生命种种性与相的道理。所以说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只有到达成佛境界者,也就是佛与佛之间才懂,比佛的程度低一点,菩萨境界都还不能知道。佛经上说,初地菩萨不晓得二地菩萨的事。等于我们坐在十楼,不晓得十一楼在干什么?智慧的程度差别有如此之严重,所以做学问要特别小心,经常碰到许多年轻同学们,人小心大,底楼门锁都没有打开,偏要问: “你顶楼铺的是什么砖啊?大理石呀?还是水泥地呀? ”在那里专搞这种事。你不答复他,他说: “耶!我们年轻人应该有幻想呀! ”都是神经病。幻想本身就是神经病,但是我讲神经病并不是一定错,刚才声明过,究竟我们是不是神经病还是个问题。

 

   又见解圆明是目,行解相应是足。目足更资,理行扶助,可趣涅槃之域,能到清凉之池。若定慧未熏,如摩尼之匿矿;性相不辩,犹古镜之未磨。欲望雨宝鉴容,无有是处。若意珠既净,心镜才明,更以万行熏修,转加光洁。

 

                      言行相应难

 

  这段文字,音韵和文学境界美得很, “又见解圆明是目 ”,学佛第一要见解圆融通达,有法眼。见解不通达,你学的是外道法,修的是外道法。第二,光理论上懂没用, “行解相应是足 ”。理论了解得到,行为就要做到。我经常告诉青年同学们做事情,言行相应很难,不要轻易讲一句话。你年轻,有时候高兴起来,便随口答应人家事情。往往有许多朋友说: “耶!你到我那里去看一看好不好,吃一餐饭。 ”我说: “好呀! ”其实我是告诉你绝对可以,但是不一定喔!因此我上面这一句话,自己晓得讲错了。说好好好,是给人家的诚意逼到那个墙角去,没得办法了,顺口答应下来。但是下面,我害怕了,这句话骗人的。我哪里有时间去呢!我事情多得动不了。所以人的话说要这样,但是人生的种种其实是永远不一定的。年轻人不懂,不知道 “言行相应 ”很难,尤其答应了一句话做不到,那很痛苦的。所以真正修行的 “行 ”,是心理与行为,见解和事行要相应合一,这是 “足 ”。如两只走路的脚,踏实地实践佛法。修行要有眼睛看到正路,不是走的歪路,然后两只脚要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去。

 

   目足更资,理行扶助,可趣涅槃之域,能到清凉之池。若定慧未熏,如摩尼之匿矿;性相不辩,犹古镜之未磨。欲望雨宝鉴容,无有是处。若意珠既净,心镜才明,更以万行熏修,转加光洁。

 

                      骤雨难涤久污镜

 

   “目足更资,理行扶助 ”,道理通了,心理行为,帮助修持, “可趣涅槃之域,能到清凉之池 ”,这样便可达到真正的解脱自在。因此打坐修定是重要,但是求智慧更重要。 “若定慧未熏,如摩尼之匿矿 ”,没得定,也没得慧,你说我很聪明,书读得很好,那不是慧,那是学问。必须要在定中启发自己的无师智,那才是慧。什么叫无师?并不是说不要老师,而是跟佛一样,佛所见到的这个理我也见到了,自己证到。换句话说,不得到真慧,你那个打坐也不算数,那只是打坐。真正得到定,要慧到了才是真得定。所以定慧没有熏修,等于你那个摩尼珠永远埋藏在泥石头里。 “性相不辩,犹古镜之未磨。欲望雨宝鉴容,无有是处 ”,性相的事理永远不清楚,等于一个古镜沉埋太久了,没有擦拭干净,你想天上下一场雨,便把它洗干净,可以照出面孔,那做不到的。你不修定,不修慧,想把自己无始以来这个肮脏的心镜,能够变成容光焕发照见万物,无有是处。 “若意珠既净,心镜才明 ”,重点在意珠,我们第六意识这个意珠,要活泼泼的,亮晶晶的,由定修到那个智慧源源不绝而来,这智慧是自动启发的,却不是妄想,是清明的心镜,本来无一物。这样到达了这个清明的心镜的智慧境界,还要不要修呢?要! “更以万行熏修,转加光洁 ”,一点细行都不能马虎,一定要时时处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样才能到家。

 

   如《华严经》云:佛子,譬如金师,善巧炼金,数数入火,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菩萨亦复如是,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为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转转明净,调柔成就,随意堪用。然虽万行磨练,皆是自法所行。

 

  这里所引是佛教里头最大的一部经典《华严经》,一看是非常清楚的,因为它翻译的文字非常美,但是在逻辑的思辩上,在佛法修持的层次上,则要特别留意。佛说一个修证佛法的人,譬如像一个金店里头的金师,要把金子再三地锻炼,放进火里烧,加高温,使很坚固的东西化柔软了,再用他的智巧和技术,将它变成了一件应用品或艺术品。这炼化过的金子,你随便爱怎么样变化它,就怎么样变化它。这个譬喻说明修大乘菩萨道的人 “亦复如是 ”,也是同这个样子一样。这种炼化即所谓菩萨的修行,包括 “供养诸佛,教化众生 ”等等。对上对下,拿中国文化来讲,就是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 ”。就在这种行为上, “皆为修行清净地法 ”,能够凭藉事的磨炼和调理,使心地更为洁净。以教化众生来讲,教化不一定居师道的位子,对社会人类做一番非凡的贡献,就是教化。

 

                      中国文化里的通人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统统都为修行达到清净的境地。这里请注意,并不像其它经典说为了达到空的境界。所谓佛法谈空,只是一个初步而已,并非了不起的究竟。佛法最高的境地是达到清净地,而且依大乘佛法的精神,所有自己所修的善根,自己所得到所有的好处,自己一概都不要了,统统回向,布施出去,贡献出去,给什么地方? “一切智地 ”,和众生一起达到最高智慧的成就。这就是 “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为修行清净地法。所有善根,悉以回向,一切智地。 ”所以,我经常同诸位青年同学们说,所谓悟道成佛,不是别的东西,正是最高智慧的成就,也就是成就一切智地,使智慧 “转转明净 ”。譬如有许多人,在佛学或人生哲学的理论上都到了,要如何做人,理论讲起来都很好,但往往碰到事情便过不去了。智慧到了,行不到,心理同所做现实的行为有落差,那么所讲的理论都是空话。因此一切善行不论对上或对下都是使智慧 “转转明净 ”的实验,也是智慧真正明净的证明。

 

  我们中国文化,老一辈子问一个人读书,并不是问你哪里毕业。你哪里毕业根本不在话下,话都懒得提,你是哪个学位也不管,硕士也好,博士也好,都不问,就问你这个人啊!读书读通了没有?书读得很多,学问很好,做人不通达,做起事情来,学问跟人事配不上,没有用,那是书呆子。要做过去所称谓一个通人,非常不易。在佛法里头比通字还要进步,通了还要明,心智通明,照见一切。通明还不算,没有一点残余的渣子,心地、心智要修养到这个程度才合乎佛法。

 

                      诸佛所遇到的难题

 

  大家学佛都知道,对人要和善慈悲,讲起来很容易,理论上早做到了,事实上却做不到。往往你佛法越了解,个性却越来越古怪,行为越来越狭窄,这有什么用呢?所以我经常说你们不要学这一套好不好?这学了毫无用处。学佛要 “转转清明,调柔成就 ”,要把自己刚强尖锐化的气质转为柔软慈善。所以我经常说,佛与佛之间有个外交辞令,这个外交辞令差不多固定有几句: “众生易度否? ”“少病少恼否? ”这两句话一定有的。等于一个国家元首到另一个国家彼此互祝 “政躬康泰 ”、 “国运昌隆 ”。 “众生易度否? ”您身体不大有病吧?!烦恼少吧?!我们反过来看,可见成了佛,第一个碰到的困难是教育众生之难。众生不容易度,因为刚强众生,很难调伏,那么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