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略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用的。道理不通,把自己弄得苦恼、弄得神经。我非常反对这一套,何苦来哉!


  诸位看了《金刚经》所提出的 “空 ”。怎么空啊?就算真的做到了 “空 ”,那 “空 ”也只是认识的影像产生的境界而已。所以要通这个理: “定心境界,影像而生 ”,其中是有其深刻原理的,学佛就要把原理弄得清清楚楚。


   圣教者,谓三种圣言。如经中偈云:心将引世间,心力所防护,随心生起已,自在皆随转。


  这里提出 “三种圣言 ”,也就是告诉我们有三个重要的纲要。同时引用佛经中的话 “心将引世间 ”。佛法绝对唯心,这物质世界,这宇宙的构成,是所有众生共同生灭的业力所构成, “将引世间 ”,由之引发出来的。 “心力所防护 ”,这物质世界的存在,也是在心力的防护影响之下。所以一切的影响都 “随心生起已,自在皆随转 ”,只有大自在的人才能转得了物质世界。这种唯心的力量,主要是由定境来求证的。


   又说:是故苾刍(比丘)应善专精,如正道理观察于心,乃至广说。


  永明寿禅师又引用经句。佛严格地吩咐出家的弟子, “应善专精 ”去修持。但修持不是那么简单,应善为抉择,依据正确的道理,好好地反省、观察自心,这就是 “如正道理观察于心 ”。 “乃至广说 ”,一切经典上说的很多,到处都这么讲。


   又说:苾刍当知!言城主者,即是一切有、取、识蕴,是名圣教。


   “识蕴 ”,不断地如音乐的流转,最后谁作主啊?另有一个不离于形声、音声以外,又不拘于其中的一个作主的力量。一切由自己的意识来作主。这意识又如城主一样,又如帝王一样,怎么来的呢? “即是一切有、取、识蕴 ”,有、取与识都属于十二因缘。我们众生有个习惯,要抓个东西,认为有。为什么?我们怕死,因为死了什么都没有。因此习惯把这个世界的 “有 ”,当成实在的 “有 ”,抓得很牢。一旦失去了,就非常痛苦。学佛的人,应该认识清楚。


  当然除了证道的人,真正才晓得这物质世界一切皆非我所有,只是暂时借用而已。而且只是影像不是真实的。因为观念的颠倒错误,把影像的世界当成真实的有,抓得牢。这就是 “取 ”、 “有 ”。


  诸 “有 ”当中,最假的就是 “名 ”。许多不认识南某某的人,可能会谈论南某人这么样、那么样。我还当面碰到一个人说: “南某人还没死啊? ”当然没死,因为他说的是一个名,跟我有什么相干?那只是三个字而已。本想说: “我就是,还没死。 ”但那样不美,我只有这样回答: “大概还没死,我也不知道。 ”你看 “名 ”多假!可是世界上的人,把 “名 ”看得非常重。第二个就是 “利 ”,就是钱 ……一切利益。这些 “利 ”固然有其 “用 ”,但钱财本来就是聚散无常的,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编案:到死还牢抓不放的例子,古今中外都不少。莎翁的名剧《恺撒大帝》中恺撒于西元前四十四年遇刺,在倒下前,除了指责出卖他的心腹,惊愕莫名地说: “也有你呀!布鲁塔斯! ”,还傲然宣布: “我啊,恒定如此辰,正确而安稳的方位,整个天穹都无匹俦。 ”)


  在不同时空的因缘变化中,哪有永久不变的东西?可是我们把一切当成非常实在,这就是 “取 ”。这些都叫 “有蕴 ”、 “取蕴 ”,当然最重要的 “识蕴 ”。这心识不了解这些东西的假合,势必对它追逐不已。 “有 ”、 “取 ”、 “识 ”是十二因缘中的三支,这是圣人给我们的教诲。故说 “是名圣教 ”。


  (编案: “有 ”、 “取 ”、 “识 ”三支之浓淡,因每人业报之不同而有所差异;然就一般人而言,则随岁月之变迁,而有由浓至淡之趋势。蒋捷的一阙 “虞美人 ”词,即感性地勾勒出人生少、中、老三个阶段的情境,同一听雨,而至情怀老去,乃能智思清明。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如今听雨僧庐下,发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住阶前点滴到天明。)


   是知福随心至,患逐心生。如响应声,似影随质。


  儒家、佛家一样都晓得唯心的道理,所以经常引用 “自求多福 ”这句话。 “是知福随心至,患逐心生。 ”是永明寿禅师的好句子。 “福随心至 ”,换个角度来讲,就是 “福至心灵 ”,不过,就少了唯心因果观念的味道了。患,就是毛病,就是罪恶。 “患逐心生 ”,其理亦同。好像影子随身体走一样。双手一拍一定出声,也一定有回响。又如阳光下面,由于身子一动,影子立刻跟着转变,那么快!我们一生的遭遇,乃至今天的遭遇,罪、福都是由心来的,而且是 “如响应声,似影随质。 ”


                      未到金人且入梦


  下面是段佛经上的故事,一般学者都认为是神话,实在不能令人相信,姑且当神话看也好,当真的看也好,大家想想其中是否有道理。


   如阿那律供辟支佛之一食,甘露而常盈空器,金人而用尽还生。


  佛有一个弟子叫阿那律出了家。他的果报,佛后来在戒律部分说出来。这个人很有钱,佛的出家弟子有好几位都很有钱。他的一生有什么果报呢?他在多生以前,供养一位辟支佛一餐饭,因此所得的果报是 “甘露而常盈空器 ”。一直到他每一次投生以来,他家里都很富有。谁家生了这个孩子,都受菩萨保佑,米缸空了,自然会生出米来,大概连稻子都不要种。


  他家里还有个金人。没有钱,把金人手指砍了,换了钱用。结果回来,金指又长出来。砍了腿又长出来,就是这样。


   阿那律者,此翻无贫。《贤愚经》云:弗沙佛末世时饥馑,有辟支佛利吒行乞,空钵无获。有一贫人,见而悲悼白言: ‘ 胜士,能受稗不? ’ 即以所啖奉之。食已作十八变。


  阿那律翻成中文的话,叫做永远不穷。


  永明寿禅师指出,故事典故出在《贤愚经》。很久以前,在弗沙佛的时代,到了末世。末世也就是地球、世界快要毁灭之时,发生了饥荒。当时也有位辟支佛,他的名字叫利吒,他在行乞,却 “空钵无获 ”,到处化缘化不到一口饭吃,因为大家都穷苦,都没有饭吃。当时有一位穷人,非常地困苦,看到这位出家修道的人,端个碗,到处化不到食物,很难过。


  世界上同情穷人的人往往是穷人,等到你有钱的时候不大会同情人。患难中的人,最会同情患难中的人;痛苦中的人容易同情痛苦的人。像我们现在没有痛苦,看到痛苦的人, “哎呀!好可怜 ”就一句话,是讲了,但不痛不痒。 “好可怜 ”,就走了。人在穷苦中那一念发出来的动机,是至善的。有钱人如果施舍了一亿的黄金,不及那个没有钱的人布施一毛钱的这个念头。果报是这样,唯心的,不是讲外在形态。


  在那时,这个穷人看到他,并不是尊重他有道,我来培养个功德,会得福报,那错了,你放心,不会得福报,这是作生意心理。他当时没有管这个人有道没有道,他只觉得这个修道人饿得这样扁了,很可怜!他就向他讲了: “胜士(就是有道的高人),我穷得很,你能不能吃米糠啊?米都没了,家里还有些米糠。 ”这位修道的人说: “我可以吃。 ”他马上把自己剩下的米糠, “奉之 ”拿给他吃。那位得道的辟支佛吃了以后,故意现了神通给他看,现出了十八种变化,这不是 “女大十八变 ”,可不要误会!但也有其道理。十八是个奇妙的数字,佛经上有许多跟十八有关的,例如准提佛母十八臂就代表十八空。


   后更采稗,有兔跳抱其背变为死人,无伴得脱。待暗还家,委地即成金人,拔指随生,用脚还出。恶人恶王欲来夺之,但见死尸。


  后来这位穷人,自己饿得很,没得吃,到外面去采那坏壳子的稻子。在拨草的时候,有只兔子跳到他的背上,粘住了,变成了死人, “无伴得脱 ”,自己推不开,也找不到人帮忙。等到晚上,回到了家,死人才掉在地上,就变成了金人。


  拔了根指头,去换了钱用。 “随生 ”,又生了个指头。 “用脚还出 ”,砍了脚,又生出来了。因此他就发财了。


  可是有个坏人晓得了这件事,到他家里抢,抢回来一看,是个死人的尸体嘛,又不是金人。因此,还给了他。到了他家,又变成了金人。


   而其金宝九十劫果报充足,故号无贫。其生已后家业丰溢,日夜增益。父母欲试之,尽空器皿往送,发看百味具足。


  他为何有这样的福报?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动机;这动机是什么?


  他是那么穷困饥饿,但看到别人没有饭吃,很痛苦的时候,却很真诚地发心出来: “我只有这一点米糠,请你拿去吃。 ”他还先问: “你肯不肯吃啊?这很不好吃的,很粗糙的。 ”他是这样地诚心做了,所以 “九十劫果报充足,故号无贫。 ”永远富有。


  又这一生,生下来以后, “家业丰溢 ”,家里自然就发财了, “日夜增益 ”,钞票滚滚而来。 “父母欲试之 ”,父母也觉得奇怪,自从有了这个孩子以后,从前没有钱,钱也来了,这钱来得也奇怪,所以父母 “尽空器皿往送 ”,他在外面作事,故意拿个空的便当送给他。等拿到他手里,便当打开一看,里面什么都有, “百味具足 ”。


   而其门下日日常有一万二千人。六千取债。六千还直。


  佛讲他这一生,还没有出家以前, “而其门下 ”,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