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其门下日日常有一万二千人。六千取债。六千还直。
佛讲他这一生,还没有出家以前, “而其门下 ”,天天有一万二千人宾客,靠他生活的有那么多人。
由此看出,他这一生更是非常慷慨、好义。
“六千取债。六千还直 ”,就算有六千人花了他的钱,就有六千人帮他赚了回来,就是那么怪。
出家已后,随所至处,人见欢喜。欲有所须,如己家无异。
出家以后,无论到哪里,大家见了他都很喜欢。这很难啊!这也是果报。有些长得很漂亮的人,看了却让人很讨厌。所以这一生,要多跟人家结欢喜缘。不要见了人,老是挂起那讨债的面孔啊!
同时他这一生 “有所须,如己家无异。 ”出了家以后,他心里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还是果报之故。
听了这故事,是神话也好,是真实也好,上古的事无法考证。可是有一点,故事精神要知道。
佛经上也提到: “富贵发心难,贫穷布施难。 ”人在富贵得意时,要学佛、修道、做学问,太不容易。人在富贵时,要发心是很难的。但是也有啊!那就成了佛了。釋迦牟尼佛做到,富贵发心,达摩祖师 ——也是王子出家的,富贵发心,这太难,不是绝对不可能的。
“贫穷布施难 ”,穷人自顾不暇,的确是很难,这是就客观来说,然而就主观来说,只有穷人最了解人家的苦处,而肯施援手。你说我口袋有一佰块钱,布施十块,这不稀奇。所以穷人布施难,故难能可贵。菩萨道讲求 “己未度而度人 ”,就是这个道理。这是第一点要注意。
第二点要注意,是这种经文从 “阿那律者 ”起,佛说他前生种种的果报,固然不可查证,但这一生,在没有出家以前,他是如此慷慨、好义,就像中国孟尝君养门下三千客一样,广结善缘。宿世因缘,这一世他是如此,将来也必然显现这一世的果报。所以读书要多出一个眼睛来,才能把这种经文的两个要点看出来。我们平常人喜欢说: “我看得开 ”。其实,一点也看不开,而是 “看进来 ”,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别人。
接下来这段是富贵中发生的故事:
又如金色王施辟支佛一饭,后满阎浮提,于七日内唯雨七宝,一切人民贫穷永断。当知此七宝不从余处来,皆从彼王供养心中出。因起自心中,果不生异处。
金色王供养辟支佛一餐饭。辟支佛现身时,不会告诉你: “我是辟支佛。 ”都是过后方知。那现身的样子,又穷又烂、又可怜。不会现身时,放光给你看,让你来供养,没这回事。他现身时,各种形态,你不知道。所以看佛经时,若以为只有供养辟支佛才有这个功德,那你慢慢等好了。
后来的果报充满阎浮提。 “阎浮提 ”是佛学名词,我们这个世界总称阎浮提,范围大一点又叫娑婆世界。娑婆的意思也叫堪忍。
因为这世界是缺陷的世界,不会圆满,人生定会有缺陷。中国的《易经》也这么说。《易经》开始讲乾坤两卦,最后结论 “水火未济 ”, “未济 ”就是缺陷,这宇宙是缺陷的宇宙,别的宇宙不是这样。娑婆是堪忍,众生在一切缺陷中能够忍。娑婆世界分四大洲。我们这部分属于南方,称阎浮提。
因为这帝王发了一个大愿,全世界的人都得了好处。这里有个重点要注意,这也是儒家孔子春秋责备贤者的道理,在上位的人领导下面的风气,全体行善,全体都得大福报。
“阎浮提,于七日内唯雨七宝,一切人民贫穷永断。 ”在他的国土中,七日内下雨,下的都是七宝,大家都发了。因此,当家长的,领导一家行善,一家得福报,做社会上一个小单位的主管,能够领导这个单位行善,这个单位整个得福报,依此类推,职务愈高的人,领导行善的责任也愈重,而产生的福报也愈大。
佛说,当知天上掉下来的七宝是怎么来的?当知 “此七宝不从余处来,皆从彼王供养心中出。因起自心中,果不生异处。 ”是因为这帝王、这领导人他自身之一念至诚,由他供养心感应道交来的。有所感,就有所报应。心念的因果,是如此井然不乱。因为 “因 ”“起自心中 ”,所以现生得到的 “果 ”报,也就 “不生异处 ”,心念的因果,是如此井然不乱。
有人说: “我也做了很多好事,怎么我那么受罪啊? ”只要有这句话,你的果报早就没有了。心不诚啊!所以做好事,不是做生意,关键就在这里。
如阿那律金人,自作自受。所以福者,见为金宝;恶人观是死尸。故知转变从心,前尘无定。
以上故事,告诉我们阿那律得到金人,就是佛教所言 “自作自受 ”的道理。所以有福德的人,看了是金宝,坏人看了,却是死尸。看了这段传奇故事,想到我们的所作所为,很可怕,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有人要问: “那做恶的人,为什么现在很好? ”我说,你注意了,依佛家道理,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而在儒家的典籍中也指出: “天将祸之,福而报 ”。有时候一个坏人,是上天帮忙他得意,因为他得意了,就会快造恶业,快受恶报。你慢慢会看到的,这是很严重的。西方文化也提到 “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使他疯狂。 ”只有使他快一点疯狂。忘了自己是什么,才会招致毁灭的果报,这也就是 “天将祸之,福以报 ”的道理。
接着是永明寿禅师了不起的文句: “故知转变从心,前尘无定。 ”一切因果的转变,为善为恶,就在你自己一念之间,至于外界的情形、景象,没有固定的,是会变异的。
这个道理就是说,同样一件好吃的东西摆在这里,那个福报好的人、胃口强的人,吃得津津有味。我们生病(尤其是胃病)的时候,吃也吃不下。在酒席上,就可看到很多人的果报。好吃的菜,请他多吃一点,他却不敢吃,怕晚上要吃胃药,这就是果报。真的,果报就是这个道理,不要看这是小地方。同样,好的享受,有能活活瞪着眼晓得好,就是享受不到,所以说: “前尘无定,转变从心 ”。
又如未开空器,甘露本无,随福所生,百味具足。善恶之境,皆是自心。
永明寿禅师根据佛说阿那律的故事来评论,像阿那律的父母试验他,把空的器皿送给他,结果盒子打开,有东西,但是 “未开空器 ”时, “甘露本无 ”,其中本来就没有好吃的甘露。然而因为他的业力带来这个福报,所以 “随福所生,百味具足。 ”
像有些人胃口好,一切好吃,不论吃什么都有味道。有些人钱很多,环境很好,但什么都不能吃。我经常说笑话,在座的不要见怪,我们现在已经堕到某一道去了,哪一道?各位自己去研究。有些人就是看得到吃不到,像我现在也落到这一道, “饿鬼道 ”不想吃东西,胃口不好。所以就: “善恶之境,皆是自心。 ”一切皆是唯心所变。
故《唯识论》云:境随业识转,是故说唯心。则无有一法不归宗镜,已上是世间因果。
永明寿禅师引用《唯识论》作结论说,一切的境转变是唯心,是本体的心,不是你现在思想的心,那个本体心造境形成的环境,是业力所构成。业力当然是你本体心所起用,所以讲 “万法唯心 ”。他把这个道理及佛经全部的精华,形而上、形而下的道理,都收归到《宗镜录》这一本书上面,永明寿禅师在这里又做了他这一本书的广告。以上所讲的,还只讲到世间的因果,以下讲出世间的因果。
第十二章 随缘了缘成佛缘
次论诸佛因果者,如《华严论》云:显佛果有三种不同:一亡言绝行,独明法身无作果。
“次论诸佛因果者 ”,学佛、出世间的因果,据李长者的《华严经合论》所提,修出世道的有三种因果。第一种 “亡言绝行 ”,浅显地说,就是我们修持佛法,打起坐来,没得妄想,平常也没有妄念。 “亡言 ”就是无话可说,不可思议,心念也没有起来。
所以古代禅师有两句诗: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当然,修行功夫到达了这个境界是相当高了。这也是经论所讲 “亡言绝行 ”的境界。
一切妄想不起,心性不动,念头不动,就是达到一般所谓真正的空。到了这个境界,只能说达到初步独觉佛的境界。可千万不可小看这初步,我们一般人还真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有一个 “空 ”的境界,就已经不是了。
如果自然达到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一点功都不要用了,几乎类似道家的 “无为 ”。当然,这其中是有层次的,真正达到 “无修无证 ”,那是完全成就了,是成佛的境界。
假使真做到了 “亡言绝行 ”,只能说是明白了法身,只悟到了法身。所谓成佛有三身,也就是道的体、相、用三个层面。有趣的是,中国的《易经》八卦,基本上也是三爻推演而成。
所以 “亡言绝行独明法身无作果 ”,这个法身到达无作果,不造作了,不需要修持。当然,什么是不造作的情形呢?就是这个境界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这是第一种,属于小乘的基础。
二从行积修,行满功成多劫始成果。
第二种不是说光坐在那里把念头空了,绝不是这样的,而是要从行上、事上去磨炼、去修持。所谓 “心行 ”,就是有此心,更重要的是有此行。譬如说,佛法讲慈悲,如果我心里好慈悲,那没有用。心里想只是因地,不是果地,慈悲的事情没有做出来。又譬如说,一个人生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