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略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易经》讲,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是指动静、善恶、是非、来去、生死等相对的现象。相对是两头,能起相对的那个是不属于相对,勉强可以说是绝对。

 

  所以以此道理来讲, “觉明为咎 ”,觉明也并不为咎,换言之,阴暗、昏昧也不足为病,各有立场看法,白天有白天的好处,夜里有夜里的好处。所以《易经》言: “一阴一阳之谓道 ”,乃指形而下的法则;形而上的本体,则如孔子在《系辞》上所说: “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所以 “最初不觉,忽起动心 ”是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

 

  所谓感应,虽起形而下后天的作用,最后他还是归到本来寂然不动。至于明与不明、动与静、好与坏,则是人为的分别,同形而上、形而下没有关系,这是《易经》的看法,当然《易经》没有说这么明显。研究《易经》,不论在理、象、数方面,都须先通《系传》,把道理先搞通。

 

  道家《列子》这本书分出五太:太虚、太无、太素、太质、太极,一层层下来,也讨论到本体生万有的道理。本体本来清净圆明,忽然一动,生出万有,生命经过了这五种层次。这种次序五行思想、易经思想,同佛法的五蕴都有相关连之处。

 

  人类文化号称五千年,其实是很幼稚、很可怜的。人类到现在还在追求最初究竟怎么来的,乃至现在还要到太空去探索这个生命问题。

 

  科学文明发展至今,谁也还拿不出一个确定的答案,宗教有宗教的说法,哲学、科学也各有各的说法,莫衷一是。总之一句:都非定论。

 

  若要证到宇宙本体的问题,扼要地说,只有用禅宗的两句话: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来说明。《楞严经》的 “觉明为咎 ”只是权说而已。

 

  要严格研究起来,以佛学本体论来讲,小乘知见与大乘知见的看法各有不同。《宗镜录》是用《楞严经》的本体论来阐释的。《华严经》则无所谓咎与不咎,觉明也不为咎。像《涅槃经》等各种经典,乃于各种宗教哲学对于宇宙大多持悲观的看法,觉得人生悲惨可怜。

 

  《华严经》则不然,认为这个世界善善恶恶、是是非非、动动静静,一概都是至真、至善、至美。都是一个本体所发生变相而已,一切都是变相,变相无论春夏秋冬、善的、恶的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坏处,以这立场来讲,觉明也不为咎了。这问题讨论起来很复杂,讲到本书后面再继续讨论。

 

  其次,有人提出见分与相分的问题。见是看见的见,相是现象。比如用眼看花,眼是相分,能看到花,了解那是花,这个精神作用是见分,这是唯识论名词,很多书注解来、注解去,非常难懂。若以现在的名词来理解,相分为物理世界,见分为精神世界。

                      世上庸人多

 

   “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 ”。用不着解脱,自然解脱,就叫 “无脱 ”,并没有一个东西给你跳出来,只要自己一念清净自然出来,这叫 “无脱之脱 ”。众生认识不到自己本性本来没有束缚,都是自己找烦恼,所以大家打坐想找开悟,实际上只要真懂得两句话: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就开悟了,你不扰乱就开悟了。拼命在修道、打坐也是在自扰,跟自己过不去,这叫 “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 ”。

 

   如春蚕作茧,似秋蛾赴灯。以二见妄想之丝,缠苦聚之业质 。

 

  永明寿禅师把哲学放在文学中表达很高明,春蚕即出自李商隐诗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 ”。至于 “秋蛾赴灯 ”,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飞蛾扑火的现象。这里所讲的二见即是我见、法见。前面讲见分是精神;这里的见是观念,主观的观念有我、有法。先入为主即法见,一切痛苦由我的观念来。什么叫人生,以小乘佛教观点来看,人生是一切痛苦集中的焦点,所以叫苦聚,我们一般人却在主观观念上,把它当成快乐。这里所讲的业,并不一定是不好。像同卵双胞胎,身体是一样,思想、感情却不同,各有各的业。身体是正报,此身以外,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 “身外之物 ”都是依报。又如西方极乐净土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的依报,正报是阿弥陀佛的精神。福气容易智慧难,有同学问: “智慧是不是一种福报? ”我说: “不错,智慧是由福德而来。 ”

 

   用无明贪爱之翼,扑生死之火轮。用谷响言音,论四生妍丑。

 

  古人得道而有神通的,要点破灾祸,是有违因果报应,要不点破,又有违慈悲心。这真是互相矛盾而左右为难,有时只好隐约暗示,像济公知道菜等(寺)有火灾之难,只好大叫: “无明发了!无明发了! ”等到大家搞清楚,寺已经烧起来了。无明发了,就等于我们常说的无明火。能够空掉无明,解脱了无明,才真正达到明心见性的 “明 ”。贪爱就是无明的帮凶。古人有两句俗语: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完全不说是非,是绝不可能的,而是非正是由言语来的,言语本来是空的,可是我们听了言语是非还是会生气,那是最笨的。听过了就空了,可是我们却配合上观念、分别心而生烦恼。四生就是《金刚经》所讲的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以妄想心镜,现三有形仪。

 

  这里用镜子的“镜 ”,而不用 “境 ”, “镜 ”比 “境 ”更好,因镜空灵,照得也很清楚。我们人生一切烦恼都用妄想来的。都是妄想的心镜,现出来三有 ——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形仪。

 

   然后违顺想风,动摇觉海,贪痴爱水,滋润苦芽。

 

  归纳起来,一切痛苦烦恼都是主观观念一念来的,不了解这个,碰到违顺时,就发生烦恼,动摇清净无波的觉海,产生贪痴爱水种种烦恼。

 

   一向徇尘,罔知反本。发狂乱之知见,翳于自心;立幻化之色声,认为他法。

 

  因此一念迷掉了以后,跟着外境物理作用在跑,被唯物所引诱,跟着尘劳跑,不知回光反照找自己心性的本体。以心理学来说,像犯罪、变态等,心理学可以详尽分析各种不正常的心理,却很难说哪一种心理是正常的。以佛学来说,没有一种人心理是正常的,都是在狂乱中,只有一种人正常 ——“明心见性成佛者 ”。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最正常,可是我们看他则是不正常的。众生都犯 “狂乱知见,翳于自心 ”,物理世界一切声色都是 “幻化 ”的,不是没有,而是幻化,如电影一样;但很多人都在看着古书掉泪,替古人担忧。 “认为他法 ”这句话最重要,一般人都认为我本来很好,是外界影响了我;佛法则认为心物是一元的,内外合一,不是外界影响你,是你自己找麻烦,影响了自己。

 

   从此一微涉境,渐成戛汉之高峰;滴水兴波,终起吞舟之巨浪。

 

  这说明了人的思想的情绪是那么可怕。因为认不清一切妄念都是自生烦恼,因此只要丝毫微尘的念头动一下,观念一建立,变成了透天高峰,尤其人我山高,动也动不了。

 

  庄子说: “飓风起于萍末 ”。台风怎么起来的?可以从浮萍的波动看出来它的兴起。只有一滴水动,最后可以使大海起任狂浪,天翻地覆。像人世间朋友夫妇,吵起架来、闹到绝交、离婚的地步,而本来都是由一点小事情引起的。中国道家讲军事、谋略之学的《阴符经》说: “天犯杀机、阴阳起覆;地犯杀机、龙蛇起陆;人犯杀机、天地反覆。 ”所以还是人最厉害。人的思想、念头最厉害,最可怕,世界大乱就是这么来的。

                      性相近,习相远

 

  接下来讲 “三乘五性 ”,三乘即声闻、缘觉、菩萨,人的禀赋根性不同,也就是现代心理学所说,人的性向问题。各个性向不同,这还只是人世间的心理研究,不如佛学深,比如苏东坡的诗: “书到今生读已迟 ”,人的聪明智慧不是靠这一生,是前生累积来的。有些学生爱玩小乘道 ——有为法。这是他的根性,要想把他转过来,很难,那要花很大的力气。人的禀赋根性为什么不同呢?从佛学观念讲,人有了贪欲这一念,就变成生命在六道轮回中越滚越迷。 “轮回 ”这两字翻译得好极了,当时翻译得很新颖,只是一千多年来用旧了。《易经》上说 “循环往复 ”,讲的是原理;轮回讲的是现象。为什么人在轮回中转不出去?就像电风扇转动中的苍蝇,你看转得多快!转昏了头,硬是转不出去。我们为什么要打坐?打坐就是要把电风扇慢慢关,慢慢停下来,就可以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只是现在大家打坐,反而加开,转得更快,所以不得解脱。所以要找到开关,本书即在帮助我们找到开关,知道怎么使用,帮助我们从轮回中返回本来那个样子。

 

   尔后将欲反初复本,约根利钝不同,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

 

  人的根性利钝不同;遇到利根的人,一点就通,真是孟子所讲: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遇到钝根的,简直没办法。要想学孔子 “好学不厌 ”还做得到,要做到 “诲人不倦 ”那就太难了,碰到钝根的人怎不会火大?所以孔子伟大。这人的根性怎么来的?这里又讲到本体。

 

   “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 ”,本体只有一个,比如水:可泡成茶,可制成酒,也可做成毒药,使用很广泛,但它的本体是水。本性是一个,我们修道来返回那个水,回到那个本性去,不是找现象。但是人的妄念一动以后,如苍蝇在电扇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