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我们修道来返回那个水,回到那个本性去,不是找现象。但是人的妄念一动以后,如苍蝇在电扇里头,永远在转,转惯了,因为长跑、短跑不同,而有三乘五性。
五性指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不定性、无性。怎么叫定性声闻?比如有些学生,想给他菩萨当当,哄他骗他,他就是高兴小的,就是没法接受大乘。怎么叫定性缘觉,比如我所接触的一些人,一学佛就变得任何人不见,最好是峰顶上住茅蓬,鬼也不见。事实上, “思 ”会来找他的。有些人属定性菩萨,叫他学小乘,不干,万事都管,忙得不得了。不过不定性的也很多,如墨子讲染丝,碰到红就变红,碰到黑就变黑。再有些是糊里糊涂,比不定性还差一等,搞了半天,就如孔子所说: “能使由之,不能使知之 ”,碰到无性这种人,就只能: “使由之,不能使知之。 ”叫愚笨的人上去当第一流智慧的人,他会发抖,会把他吓死,你只有告诉他怎么做,硬是没办法跟他讲道理。
在东西文化哲学中,首先提出人性平等的是释迦牟尼佛。但注意啊,佛所提出来的不是政治性,而是形而上本性的平等,形而下,一切作用起后就不平等了,三乘五性有所不同了。
或见空而证果,
人一念空就证果。什么是空?这是个大问题,一般人认为没有妄想,没有念头,叫做空,错误到极点。如果硬要把思想、妄念压下去,这样叫空,不到三个月,脑筋便迟钝了,心理就干枯了,搞得一切都讨厌,没感情。所以真正见空而证果的这个空还难见呢!既使证到了,也不过小乘而已。我曾特别提出来修白骨观,要证身空、人空,还非修这条路子不可,不然,就进不去那个空的境界。千万不要以为把念头压下不动那叫空。我再三提过的,宗喀巴大师说,如果这样叫无念的话,果报是堕畜生道,很严重的。
或了缘而入真。
这是缘觉,比如净土宗莲池大师,在家时与太太感情很好,有一天太太端来了茶,他却一不小心把最喜爱的玉杯打破了。这一下他忽然感觉到,什么妻子、玉杯,再好也要分手,因此毅然出家了,后来成为一代大师,像这一类即因缘觉而来。
或三祇熏炼,渐具行门。
大乘道修持法,一个人修行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劫熏炼,才慢慢形成菩萨心肠,一般讲行愿,其实愿容易想,行却是个大问题,处处为我、为己,行门还差得太远,没有一点行为够得上学菩萨行。世上凡是讲修行的人往往是第一等自私的人。我们就常听到这样的话: “我在打坐修道不要吵! ”或 “我在修道,你要供养啊!等我修好了,再来度你。 ”真正的大愿谈何容易?我们要随时检查自己的心理行为,像我们朗朗上口的四弘誓愿,真正从内而外,言行合一做到的,又有多少?绝大部分人烦恼还舍不得断啊!佛道嘛,有些心而已,还要玩一下。 “愿 ”谁都会吹的,什么济世利人,自己都济不了,不要变成 “挤 ”人就好了。人就是行门最难,佛经上说要三大阿僧祇劫慢慢熏炼自己,改变自己的心理行为,才渐具行门,有一点像。
或一念圆修,顿成佛道。
有上根利器者,一念之间圆满修成,即禅家所说的顿悟。现在全世界都在讲禅学,以为打打坐,说几句幽默的话都是禅学:春天到了,池塘里青蛙,扑通一声跳下去,就是这样,这就是外国人讲禅,顿悟了!不是这个,顿悟要行到、理到、功夫到,也是行持之一。大菩萨慈悲利世行为也要到,这是真正顿悟的境界。
达磨祖师讲禅宗二入: “理”与“行 ”,而且行入最重要。达磨祖师对后世的预言: “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 ”顿悟不是玩嘴巴,要注重事行。
斯则克证有异,一性非殊,因成凡圣之名,似分真俗之相。
三乘五性分别清楚了,重点在所证到的有异,但形而上本体是一样,只有作用、方便上有差别,凡圣在形而上道体则无不同。
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严重问题来了,前面讲,人人都有道.为什么我们凡夫见不到呢?因一念迷掉了,而产生三乘五性不同根器,虽不同,但形而上本体一样。现在由本体来,所谓言下顿悟,悟道是什么样呢?真正的佛法 “穷微 ”,追究它根本的所在,研究到佛法的宗旨,完全搞通了,是空的 ——“根本性离,一切性离 ”。唯识讲诸法无自性,心、物皆属 “法 ”之观念中,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没有各自的自性,这个无自性与明心见性之性不同。
但有些人搞错了,一看 “诸法无自性 ”,认为佛法讲无自性,还讲明心见性是真常唯心论,错了,是外道之见。将诸法无自性变成唯物论,断见。人死了就拜了、人死如灯灭。诸法无自性嘛,还去求个什么自性呢!这个见解非常严重。今天,在思想界中,这个思想非常流行,此论书籍充斥,毛病大家都看不到,换言之,这在提倡唯物思想,纵使无意,却走入此偏见中,把佛法解释错了,永明寿禅师就不用 “无自性 ”,用 “性离 ”,在逻辑上,使天地相隔, 大妙了, “无自性 ”是主观的,在逻辑辩证法上是拿开它,与断见一样是拿开它, “性离 ”是有性,自己离开的,客观的。这些思想,同大家修证的关键非常大。
第三章 如幻似真情何堪
现在讲到形而上道体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 “明心见性 ”。什么叫如来本性? ——一切众生自己的本性。
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绝升沉之异,无缚脱之殊。
最高的道体是什么样子?是 “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寂灭是中国文字,梵文原意是涅槃之意,用中文翻译叫寂灭,另有一种翻译是圆寂,圆满的寂灭。这些翻译是不是完全是涅槃的本意呢?不是的,因为翻成寂灭与圆寂,在中国文化,尤其在佛学观点上,形成一个很大的误解,好像寂灭、圆寂是死的东西,什么都没有了。一般人学佛,认为什么都没有、什么都空才是究竟,这在观念上犯了绝大的错误。但是为什么要那么翻译?在中国文字中,也只有这几个字最好,最能代表它清净的一面。实际上 “涅槃 ”包括了常(经常)、乐(快乐)、我(真我)、净(清净),所以它是寂灭、圆满、清净的,是乐的,不是悲的,但一翻译成圆寂、寂灭,易使人走上错误的路线。后世即以消极代表涅槃,犯了严重的错误。
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再回转来看《宗镜录》,讲到形而上道体 ——“根本性离,毕竟寂灭 ”,真是一字千金。中国文字若要以文学技巧写绝对逻辑、科学性的东西,很难写得美,写不出好东西来。把科学的书文学化很难。过去有学科学、化学、物理学的,大学毕业后出去教书,我告诉他们想办法把科学变为趣味化、文学化,不要刻板地记公式,把公式配一个很艺术的故事,学生一定容易记的,培养科学人才也方便得多。只有一个同学做到了,清华毕业后教化学,很叫座,他就是采用了我这个办法,当然他很苦,或者用李后主的词,或者用某些东西凑拢来讲,结果学生欢迎之至。我本来不相信,问他真做到啦?上课我去听听看,他说拿录音给我听,一听果然教得好。这就说明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要把它写成很好的文学真难,可是这四个字用得很好。
唯识讲 “诸法无自性 ”,这是唯识宗(法相学)的重点。通常般若宗讲一切皆空(中国文化南北朝以前的翻译),也有流弊,一般人往往把 “空 ”跟 “绝对没有 ”连在一起。假定把纸烧了,没有了,这个空即属佛学上所说的 “断见 ”,唯物思想哲学即有此毛病,人死如灯灭,一切过去像灯熄了,没有了,把佛学的空与断见配合,观念错误。因此后世唯识学家有鉴于 “空 ”这个名词易引起错误的偏差,不用空的观念说明,而用另一个名词 ——“诸法无自性 ”。
佛法 “空 ”与 “有 ”的诤论
然而,到了唐代玄奘法师译经这么一翻译后,在中国又引出一个偏差。因为禅宗以中国文化的观念标榜, “明心见性 ”,为什么有这个观念呢?因为性与情这两个字,在中国文化的根基非常久,比如三代以后,周代文化在礼记上提到 “性 ”与 “情 ”,佛法传来中国翻译后,很多都采用中国文化本有的名词,像 “众生 ”一词出于《庄子》; “功德 ”出于《书经》; “居士 ”则出于《礼记》,佛经翻译采诸子百家之名词者非常多。此乃因翻译不同的文字,必用其原有文化使用惯了的名词,才易使人了解领会。
所以禅宗提出 “明心见性 ”,是根据中国文化本身的道理来说明的。然而,以后世整个佛学来讲,用这四个字,毛病也出得很大。比如佛经上经常讲到 “心 ”,界线分不清楚,有时将思想、现在讲话的情绪、脑子在想的也叫心,实则非也。有时佛经上讲心,是代表超越思想、分别、意识、情绪以外的那个本体的作用,全体的,心物一元,也用 “心 ”作代表。因此佛经中,上下两句或一句中有两个地方用到 “心 ”字,可能就有两个不同的涵义,但是没有在这上面下功夫,后世就很容易把它混淆,混淆就产生很大的毛病。
由这个道理,我们知道禅宗讲 “明心见性 ”是一个代号,然而自玄奘法师翻译唯识学 “诸法无自性 ”以后,中国佛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