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略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悟道,是一悟百悟统统懂。如果你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那还差远了! “如日普照 ”,是太阳普照,统统明白了。


   “多闻之力,犹膏助明。 ”但是你不要忘了学问,学问有同等的功能。学问就是多闻,犹如蜡烛,油越多越亮。《大般若经》专讲空性智慧,即有如此的比方。按照佛教的比丘戒,出家人不准看闲书,只准看佛经,而且只准学一门修道、成道,不要乱七八糟浪费时间。然而依照大乘菩萨戒律,要无所不知、无所不通,二者是不是矛盾?有人提出来问佛,佛说,大乘菩萨的智慧就像孔雀一样,孔雀喜欢吃毒,像蛤蟆、蛇、蜈蚣 ……,毒品吃得越多,孔雀开屏越漂亮。大乘菩萨多闻的智力像孔雀一样,毒越吃得多,越学得多,智力就开得越大。但是小乘根器的人,一点毒药就吃死了。


   以劣解众生从无始来,受无量劫洞(疑为炽)然之苦,只为迷正信路,失妙慧门,狂乱用心,颠倒行事。


  永明寿禅师说,我们一般人在佛的眼睛看来都是劣解众生,智慧见解(不论世间、出世间学问)不够。从无始以来,受无量劫的炽然之苦。人世间生命、生活过程如同火烧一般煎熬痛苦,因为他找不到自己心性本性的正信道路,失去真正大智慧、妙慧的门路,一切都在狂乱当中用心。我们一切作为自己认为是正常、是真量,在佛眼看来是狂乱、颠倒。 “颠倒 ”两字用得非常妙!人是颠倒得很厉害,颠倒的事更不可胜数。这里不去发挥了;要发挥起来,有许多滑稽的事可谈。


   何乃盲无智照,翻嫌真实慧光;贫阙法财,更袪多闻宝藏!


  嘿!我们这位大师最后结论都在骂人,因为上面有人提出问题,禅宗明心见性多简单,你这么啰嗦,还把佛经拿来注解。他说,我们这些人同瞎子一样,没有智慧照明, “翻嫌真实慧光 ”!他说,我花那么大的精神,集中所有佛经的精华跟你讲,你反觉讨厌。真正光明给瞎子,瞎子却反觉讨厌。 “贫阙法财 ”,无知得不得了,我送那么多无上法宝给你, “更袪多闻宝藏 ”,你看到反而怕了!


  下面开始引用大乘佛经重要理论,等于佛学大纲。学佛的人光靠打坐做功夫,不深入佛经教理,禅定功夫做不好的,光靠佛学教理,没有真实禅定功夫,也没有用的。


            第十八章 多闻方许叩禅关
 

  《宗镜录》四十三卷引用了许多佛经原文,重点在说明佛学修持不一定看经,道在自心。但反而言之,看经却又非常重要,不要认为明白道理便可以不研究经典,那是很大的错误,他已经说过理由。


                      禅解相应


   如《华严经》云:欲度众生,令住涅槃,不离无障碍解脱智;无障碍解脱智,不离一切法如实觉;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


  平常我们敲木鱼念经,或自己看《华严经》,这些文字一看都懂,实际上都没有懂。现在是白话文时代,在过去古文时代,这种古文非常美,文字晓畅,晓是明白,畅是痛快。因为翻译得太好、太明白了,反而容易看了过去。根据这许多的经验了解,文字越好,使读者越不能深入,就像现在的教育,有各种视听教材辅助,一般年轻人看了好像都懂了,实则越来越不懂,学问贫乏,只有知识。譬如这段经文,我们一读过去了,实际上有好几个层次。第一,他首先提出,《华严经》说,要想度一切众生使他们成佛悟道,第一个条件: “不离无障碍解脱智 ”。


  譬如禅宗讲悟道,第一步悟道就是无障碍解脱智,要一切无障碍。在座有很多打坐的,坐起来有无障碍呢?两个腿子酸的麻的腿子障也;身体感觉忘不掉,身子障也;妄念断不了,烦恼之障也 ……处处是障碍。那么,你懂得空的道理吗?理论上都懂得,真解脱无障碍做不到。例如他首先叫我们忘身,忘掉这个身体,无身见,还不要说无我见,这里头有层次的,身体的感觉统统空掉都没有做到,即使身体的障碍完全空了,你还有一个空的境界,就是还有我在。以禅宗来说,初步破参就要达到这个程度,见到空性,换句话说,初步悟道就应该达到无障碍解脱智,大家仔细研究,谁能做到?


  这个修证层次是反过来述说的。第一句讲 “欲度众生,令住涅槃,不离无障碍解脱智 ”,至于无障碍解脱智如何来呢? “不离一切法如实觉 ”,又进一步了。勉强下个注解,无障碍解脱智是见到空的一面,真的空了,不是说有许多事看开、算了,那是理论上、意念上勉强空掉,那个靠不住,还是有障碍,属凡夫的空。如何达到无障碍?离不开一切法如实觉。什么叫一切法?理论上都认为见到空应该是把身体、四大,一切丢掉,一切物理世界障碍、心理障碍没有了才算达到空。其实,进一步,不然。这一切法,包括一切事、一切理,世间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如实,本来如此,用不着空它。妙有即是真空,真空也就是妙有,一切法如实觉,要悟到这个道理。换句话说, “不离无障碍解脱智 ”是见空性,见空性根据何来? “不离一切法如实觉 ”,亦即妙有,就是现在的境界、现有的世间,就在这个有当中自然是空的。


  那么第三步,一切法如实觉怎么到达呢?一切法如实,都实在,不需要离开。这个东西必须靠 “无行无生行慧光 ”,既不是智,又不是觉,是慧光,是什么功夫呢?这是功夫境界了!实际修养到,不需要再修行,不需要做功夫,不需要做功夫的功夫是无行,无生是一切念头生而不生,虽在生生不已中,当下无生。要有这个智慧的了解,这个智慧的了解不是智,也不是觉,而是慧光,自性光明,智慧的光明自然照到。这是第三步。


  再进一步,无行无生行的慧光怎么来的?要打坐做功夫 ——不离禅定,不是普通的禅定,是不离禅善巧决定的观察智。譬如禅宗叫大家参话头、天台宗修止观、听呼吸 ……,为什么大家搞了半天没有成功?功夫与智慧配合不起来,理论与事实不能合一。所以,做功夫要注意善巧,一切法要善于应用,即使如普通说做人,仁义道德是绝对的原则,仁义道德用之不当则害人害己,善性还要晓得善巧,可见善巧之重要。功夫理论那么多,真一考试,理论完全没有融会贯通,可见智慧没有善巧。把经典理论用之于修证功夫上更不成了!为什么无此本事?智慧没有善巧运用。比如参话头也好,念佛、修密宗念咒子观想也好,你不会善巧运用,夜里听呼吸听久了睡不着觉,睡不着不是坏事,因为你气充满了!如果要睡觉,赶紧换方法,这是方法问题,要善巧运用。


  许多同学跟我说: “老师,这样实在不行,我们在老师这里听的太多,这样那样,不晓得哪样好? ”我只好说: “你笨蛋,我办了一桌菜端上来,你胃口不好少吃两样菜喝碗汤算了嘛!能够吃就多吃,还有什么办不了的?怎么办?我说凉 ‘拌 ’!那有什么不好办! ”这就是不懂得善巧。八万四千法门,千万不要弄成死法,都是善巧,有些用在这里对,有些用在那里对。比如吃饭,饭好不好吃?吃多了出毛病。你说我今天吃不下,可是老师端来我就吃,我看会吃又端上来,非把你肚子撑破,吃不下不吃嘛!


  所以永明寿禅师说,要达到这个境界要不离禅的善巧,善巧什么?决定性的能够观察。这个观察是经典上的名词,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参啊!要观察,但是有许多人学佛听经看经,哪里有经都去听,结果听不听?都不听,他没有观察研究,因此听完了讲些什么? “嘿嘿,不知道! ”我们这里也经常有,昨天讲什么?不知道,是不是都悟了道,听而不听,见而不见? “老师讲的好哟! ”但你问他看到哪一行,还要我找一下,都是这样,没有观察智。没有观察智一切都白学的。


                      多闻方许叩禅关


  好了,禅善巧决定观察智怎么来的呢? “不离善巧多闻 ”,要学问渊博。多闻就是要渊博,眼睛多看经典,耳朵多去听,然后把听的理论吃进去,融会贯通,研究一下,这个对我有没有用?或者我现在是不是这样?要对证。所以,永明寿禅师引用这一段《华严经》引用得非常好。


  大家反省一下,平常都觉得自己看了经书,不要说看佛经,看平常书籍也一样,每一个字、每个句子都要慎重地想,留意怎么深入,站在两个不同的立场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解书中的问题。结果看书的人一晃就过去,没有深入,以为自己看懂,其实没有懂,像永明寿禅师引用的这段经文,你把它反转过来看就了解了,学佛第一先从理论下手,理论即多闻,然后从多闻求证、修定,在修定中,把理论与事实配合来观察,然后再发展智慧自性的光明,使你悟道而得真正大解脱的般若智慧。因此,经典怎么不重要?非常重要!


  接下来是结论:


   是以因闻显心,能辨决定观察之禅。


  这是永明寿禅师的文章,我们刚才用现代话一打散重新组合而了解其意。在宋代当时,因风气不同,文章理路与我们写作的方法稍稍不同,同时那个时代观察事物的思想习惯也与我们现在不同,当时这些句子都是很美的文章,这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两者在方式、形态上的不同。西方哲学靠思辩、逻辑的分析、推理而认识一个东西;中国哲学讨厌得很,靠文学境界,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大概,就是那个样子,东边起火,恐怕那边也冒烟吧!想着想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