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用功,不要在第六意识的浮层上用功,应深穷此理,从第八阿赖耶识下手,前面七识的境浪都不理,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那不得了。 “才闻性觉之宗,便登圣地 ”,刚一听明心见性这些话,你已经登上成圣成佛之途了。这里只是大概介绍一下阿赖耶识。
《密严经》讲,阿赖耶识如殊胜宝贝,不识宝的人轻贱它,识货的人知是无价之宝,尤其拿给皇帝作皇冠,更成了稀世之宝。一般人不认识自己本身有宝,而造业堕落。成了佛是什么东西成佛?是我们本有的宝拿出来擦亮,如美玉用水洗净,越来越美。普通人的这块宝,等于以笞衣包起,在生死里头滚,因为后天的习气把它缠住了。
于此赖耶识,有二取生相。如蛇有二头,随乐而同往。赖耶亦如是,与诸色相俱。一切诸世间,取之以为色。
阿赖耶识,变成了有毒的东西。一切物理世界色相存在着,它就存在。比方我们的细胞都是阿赖耶识变的,剁了一个指头,那个指头的细胞不久就死亡了。这时我们的阿赖耶识是否少了一根指头?没有。那个指头化成灰了,也是我们阿赖耶识全体中的一部分,没有离开阿赖耶识。
要从这个道理去体会心性,那才晓得自己心性是什么功能。所以它现在存在着时,同现实世界是相合的。
恶觉者迷惑,计为我我所。若有若非有,自在作世间。赖耶虽变现,体性恒甚深。于诸无智人,悉不能觉了。
一切物理世界都是阿赖耶识变的。不懂的人迷住了,认为有个我,实际上无我。你说无我,那个无我的真我,还是有个我。此中分别很麻烦。
你说空也可,叫它有也可。它能够随心所欲却不逾矩,非常自在,造成这个世界,都是唯心所造。它能够变化一切万有,体性非常深。可惜我们被自己本身迷住了,没有智慧,不能觉,不能了,所以变成凡夫。能够觉能够了,已找出生命的本源,就成佛了。
第二十章 忍教哀乐作主翁
《宗镜录》卷四十三,前面先说明经教的重要,也就是说一个修证的人,必须把经教(包括学说)和修行功夫合一,不能偏废。接下来就谈到经典所提 “心 ”与 “识 ”的课题。
研究唯识,事相上比较枯燥乏味,但其中道理深奥,这同时说明了一个原则,大家晓得佛法大乘精神的道理,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 ”,既然求出世,要发起跳出世间困扰的出离心,才有本事入世。入世,大而言之,救世救人;小而言之,创造事业。否则, “世缘易堕 ”,没有出世的真精神、真心性,就谈入世的圣人事业,容易被世间因缘牵引堕落。
反过来说, “必入世者,方能出世 ”,专门走修行路子的人,尤其出家人,必须要能深入世间,要透彻人情世故、明了世法,才能够谈出世,否则, “空处难持 ”,掉在枯槁的空洞里,难以保持真空。佛法谈空,空的味道并不是好受的。此为出世、入世,在家、出家讲修持最重要的道理。千万记住: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 ”,否则 “世缘易堕 ”; “必入世者,方能出世 ”,否则 “空处难持 ”。
上一次讲到心识的关系,接下来:
唯心唯寂
是以若能觉了,即察动心万境万缘皆从此起;若心不动,诸事寂然,入如实门,住无分别。
如《入楞伽经》偈云:但有心动转,皆是世俗法。不复起转生,见世是自心。来者是事生,去者是事灭。如实知去来,不复生分别。
青年同学可能觉得这些文字易懂,然而我们却认为非常难懂。难懂在什么地方呢?因为这是翻译的文字,永明寿禅师本身的文学境界引发为文字的般若,太明白太动人了!因此我们有可能被它优美的辞藻困住了!
譬如我们发现一般青年人读书,不仅粗心大意、不深入,喜欢反传统,尤其喜欢夹带外文。我常常听到很多朋友说看不懂中国书,哟!到美国看外国人的翻译却看懂了。我说这样啊!那我们几十年白活了!为什么看外国人的翻译容易懂?皮毛的皮毛嘛!当然容易懂。啃不到骨头啃皮毛,结果我们把皮毛外边刮一点下来说懂了,这不是笑话吗!我们发现这类事实很多。
“是以若能觉了,即察动心万境万缘皆从此起 ”,所以,如果能随时警觉、觉察到自己起心动念,万境万缘都是因为自己心念动了所发生的。随时觉察自己的思想:想什么?做什么?修行本来是这个路子。我们心念动得很厉害,尤其年纪大了失眠睡不着,这个念头、那个念头停止不了。不过,失眠的时候还容易觉察到。这个容易觉察的念头是粗的;细的念头则不易觉察。一个人反省功夫能够觉察到细的动念,已经达到一半圣人的境界了。此话希望青年同学记住就是,不是低估了你们,修养功夫不到,不会懂这句话。
如果一个人能够觉了, “即察动心万境万缘皆从此起 ”,换句话说,做到对人对事、喜怒哀乐、烦恼不烦恼,乃至看到物质世界的一切动心不动心等等,都能清清楚楚。 “万境万缘 ”四字包含很多,包含一切的境界、一切的因缘;因缘又包括人事的动向、物理的动向、感情的、心理的等等。你会觉察到,这些念头都是因为自己心念动了所发生的。
“若心不动 ”,假使心完全不动呢? “诸事寂然 ”,一切万境万缘就非常清净、寂灭。这样就可以证到 “如实 ”。注意! “如实 ”是佛学名词,就是中国人讲的般若、悟道、证道的境界,住在无分别境界,对万事万物不起分别作用。
问题来了,这是大家读书要注意的地方,后世一般讲佛学、讲修养多半被这些文字盖住了。他们偏重什么呢?偏重 “不动心就是道 ”的观念,如同孟子说自己四十不动心一样。如果不动心就是道,那么,白痴、脑神经坏的人,乃至脑震荡活着躺在床上,什么都不知,那不是更好、更不动心?对不对?
这是个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又有一个逻辑问题。怎么才叫不动心?永明寿禅师只说心不动,一切事寂然、寂灭清净。那么,我们还可以提出个问题:假使我们对一切外缘不动心,心里只有一个清净保持,这个清净算不算动心呢?对,算动心。这也是一缘一境,保持那个清净也是动心。要注意这个道理,所谓禅宗就是要深入地参究,你保持心境永远的清净也是动心。
后世许多儒家反对佛家这些话。老实讲,儒家的反对,是因为对佛学没有真正深入。不管名气多大的理学家,都没有彻底深入佛学。话又说回来,如果深入佛学,就不走理学的路子,也不叫理学家了。他们虽然不深入佛学,但站在儒家理学的立场,其批评也对了一半。
理学家认为《中庸》所言: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是道。这是对的,心可以动,不能说心不能动。动而不离中、得其用,动而不动也;不动而动也,这才是正确的道理。理学家这一半话对了,可是境界始终不大,只接近而还不到形而上最高的本体。
对于这个问题,此节并没有答复,后文有,先保留。这是告诉青年同学,看佛经,不能因为文字懂就马虎看过去。
“如《入楞伽经》偈云 ”,《楞伽经》是禅宗、唯识宗的宝典,这部佛经说: “但有心动转,皆是世俗法。 ”心一动转,就是世俗法。 “不复起转生 ”,世间上一切外境皆是自心所造,因此说,世间法一切外境皆是来去生灭分别而来。真能够如实知,这一知去来就不复生分别了。拿普通话来讲,永远不会转到另一个生命境界。所谓转生,转到菩萨无生法忍,拿佛学来讲,生而不生,不生而生。
“见世是自心。来者是事生,去者是事灭。 ”翻译得并不太好,但很忠实。 “见世 ”,见不是指眼睛,而心理上一接触世俗上外界一切事情,心就起作用。见世是自心,唯心所造。 “来者是事生 ”,外缘一引动,心里就是这个印象、这个事。 “去者是事灭 ”,事情过去,心理上这个事就灭了。
老实讲, “去者是事灭 ”这句话我们世俗的人做不到。修道如同镜子一般,事情来了,有思想、有念头、有感情;镜中一切有我的影像。事情过去了,心里没事,镜子马上恢复它的清净、空灵。一般人做不到。如果能做到人来事生,过去事灭,此人不是人,是圣人。永明寿禅师叫我们修养 “来者事生,去者事灭 ”,事情来了,心里就有事,事情过了,心里就没事。事情来去就是个现实问题。现实,佛叫 “如实 ”。
忍教哀乐作主翁
“如实知去来 ”,来了晓得来;去了知道去,有一个灵明觉知的在。 “灵明觉知 ”四个字是佛学名词,灵灵明明。对于事情的来去之间,你有一个知道。这个能知的作用,不属于生灭来去、是非善恶、喜怒哀乐的上面。
例如我们欢喜,一边知道笑,一边也知道肚子笑痛了不能再笑。那个知道自己肚子笑痛的那一知不在笑的上面,那一知没有笑。笑的时候知道笑,控制不了;知道不要再笑了,一面还继续笑,有二、三个作用在。又譬如发脾气,明知自己争不过对方,骂两句差不多,不要再骂,第三句还是骂出来。那个知道自己不应该生气、不应该骂的那一知不属于生气。
所以,这些心理的现象都是来去的现象,有一个一知,都不属于来去、是非、善恶、喜怒、哀乐的上面。所以我们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