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略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譬如大家常用的比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世间法的现象,生灭的因果。瓜种下去之后慢慢成长,最后又结成一个瓜,当种子种下去,到后来结成瓜时,那种子的功能,亦即现象、作用早就空掉,前因已经过去,只看到新结的瓜的后果。而且新结的瓜中有种子,已经产生另一个前因在其中,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同时,这个因果现象是生灭的因果。我们这么一反省,晓得平常了解的因果是生灭的因果,不生不灭的是 “非因果、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所以佛法的道理既高深又简易。

 

  凡夫以生灭为因,以生灭为果,譬如念佛,一天念十万遍,一个月念三百万遍,不得了,功德积在那里好像做生意赚钱一样,这是以生灭心来计算生灭法。又如打坐,一天坐几次,比别人多加中午一次,坐在那里以生灭心修,一下观肚脐,一下搞这里弄那里,不打坐当然没有,以生灭心修行。以生灭的因,所得是生灭的果,有生就有灭有灭就有生。佛法以无生为因,所得为无生之果,没有在正念、正心、正道的因地上下手,搞得全是错误的路子,所以说一切众生 “以生灭为因,以生灭为果 ”。

 

  永明寿禅师说,本来众生为了跳出生死而修行,然而不学佛修道还好,一学佛修道 “重增生死 ”,跳不出生死。换句话说,自性本来无生灭、无生也无死,用不着去了它,因为我们提了一个观念要去了生死,因此 “重增生死 ”。

 

  诸佛菩萨 “为是等故 ”,为众生有这样多的错误而起大悲心。所有佛的讲经说法、八万四千法门为了什么?为了 “拔其妄苦,以生死是众苦之本 ”。拔去众生根本妄想、生灭妄生的痛苦。众生本来没有痛苦,都是自寻烦恼,自寻烦恼的根拔除,是诸佛菩萨教化的用心。

 

                      百年刹那间

 

   虽年百岁,犹若刹那,如东逝之长波,似西垂之残照,击石之星火,骤隙之迅驹,风里之微灯,草头之悬露,临崖之朽树,烁目之电光。

 

  永明寿禅师的才气横溢,文采风流,一写文章,好像控制不住笔下才情,文字光芒四射,真是美极了!都形容尽了,他这段提出生死的问题,生死是一切众生痛苦的根本,生死乃众苦之本,所以说 “死生之事大矣! ”生死是个大问题,人活着固然苦,如果叫你忘了痛,否则下一分钟就要死,你一定马上忘,因为最大的痛苦就是死,死的问题太恐怖。人虽有百年寿命,回头一看,刹那之间过去,我加一句,要 “回头一看 ”。我经常体会到,现在老了,回头一看当年,好像俱在目前,向前面一看,自己还觉得前途无量呢!老年人不要有心灵空虚、前途有限的心境,这种心境受衰老之威胁,很要命,算不定活它三千年,要有这个志气,心里不受威胁,就算明天要死,你当还有一万年,多舒服,虽然 不是生死,这也是唯心所造。

 

  我经常跟年轻人一起跑步、做事,逗他们说,自己老了拿不动了,实际上我的心里没有这个观念,要拿就拿,我从来没有年老与年轻的观念,年轻不觉得年轻,老也不必觉得老。这些劝告的话,我称之为劝世文,年轻人应该听,老年人可以不必听。虽百年犹若刹那,滚滚长江东逝水。 “似西垂之残照 ”,太阳下山,一下子就天黑了。接下来都是形容的文辞,不需再解释。

 

   若不遇正法广大修行,则万劫沈沦,虚生浪死。

 

  这是警告之语。他说我们学佛法一定要求得真正的菩提正法。得了正法之后,还要 “广大修行 ”,这个很严重。据我个人经验发现,大多数学宗教、学佛的人,心境变得不广大。搞上这玩意儿,心如浅洼小地,是要命的!学佛修行是发广大心,换句话说,慈悲就是爱一切众生,虽然做不到,心向往之,才是广大的修行;一切难行能行,虽然做不到,心向往之,才是广大的修行;一切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是菩萨道。

 

  不过,据我所接触的经验,一搞这玩意,变得 “狭小修行 ”,而且有一个最大的毛病,一搞修行,看别人都不对,因为别人不修行,就觉得不对,这非广大修行,千万要注意!尤其中国人喜欢念观音,观音菩萨是 “大慈大悲广大灵感 ”,要注意 “广大 ”二字,心量胸襟不广大,不能发大心,不是学佛的正路。这话不是我说的,现在手边就有 “若不遇正法广大修行,则万劫沈沦,虚生浪死。 ”跳不出生死。

 

  得了正法,没有广大修行都不行,况且我们还未得正法!假定有人得了正法,就像具备竞选美国总统的资格条件,然而你的 “功德 ”不圆满,声望不够,对社会没有贡献、功劳,别人不知道你,就不是广大修行。福德与智慧必须双重圆满,福德由广大修行来,尤其青年同学学佛的特别注意!广大修行几年来没有人做到,更可怕的是越来越狭小,这是我深深感觉到的,今天特别提出来,希望诸位与我共同勉励。不向广大心的道上走,那不是修行,要想跳出生死,是不可能!


             第二十三章 生死两幻命何寄
 

   如《大涅槃经》云:复次菩萨修于死想,观是寿命,常为无量怨仇所绕,念念损减,无有增长,犹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势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牵牛羊诣于屠所。

 

  《大涅槃经》是佛快要圆寂的时候说的。永明寿禅师现在引用《大涅槃经》讨论生死的问题,后世学禅宗的首先就标榜 “了生死 ”。其实生死不是个问题。但是一般常人的心理,对死有极大的恐惧,生的问题还觉次要,大家仔细想想为什么?死了很恐怖,怕死的痛苦吗?对不起!我们都没有经验,如果我晓得死后的痛苦,一定来告诉你,可是谁都没有经验过。那么我们可以想像,死的痛苦和病的痛苦差不多,总而言之,就是很痛苦。

 

  仔细研究,我们人活着并不痛快,痛苦耶!不过是慢慢地、细细地痛。人生遭遇,过去,忘记了,回想起来越想越痛,犹如古人比方 “钝刀割肉 ”。快刀割肉当下还不觉得痛,等血流出来才知道痛。钝刀是慢慢地割,折磨。

 

  佛家有句话叫人不要化缘, “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 ”,当场拿给你没有关系,过后越想越不是味道。我们人生一切都在 “钝刀割肉 ”中。

 

  死有什么苦?我们感觉死后恐怖,是不知道死后是怎么一回事,对不对?我们下意识真正觉得死之可怕,倒并不一定为了痛苦,如果知道死后没有什么事,我们一定不在乎。

 

  庄子曾经说了一个笑话,比方得非常妙,不知是真是假,也许庄子死过。他说晋国有一位小姐,被选进宫当妃子,这女子同西施一样是乡下人,一听到进宫,痛哭不已,因为古代女子选进宫,很难再和家人见面,假使不得宠,一辈子是宫里丫头,也不放出来,得宠成了妃子,回娘家父母也痛苦,一家人先跪在门口接驾,进屋才行家人之礼拜见父母。吃饭时,妃子坐上位,父母坐下位陪着,还不敢乱吃菜,这个味道不好受。庄子说这个进宫的女子后来当了晋王的妃子,享尽荣华富贵,想想当初真是哭得冤枉。庄子说,假定死后也是这种情形,那么死前的哭就哭得没理由。庄子为何有这段比方?难道庄子是死后复活再写?他也跟我们一样,写这个故事之前没有死过。

 

  中国文化素来不把生死看成大事,战国时代道家思想发达,道家求长生不老、修神仙,正式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战国之后经过七、八百年,佛家思想逐渐传入中国,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所以,中国原始观念对于生死看法并没有什么,大禹等传统文化的圣人都讲,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着是寄居旅馆,死是回家,生寄死归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易经思想认为,生是阳面、是动力。死是阴面是休息,盈虚消长。 “消息 ”是易经名词,很有意思, “消 ”是成长,有哲学意义,比如一朵生长的花,又如电能,成长正是它的消耗, “息 ”,表面上看起来是死亡,其实是未来生命成长的准备和充电。它说一个生命活久了应该死亡,电池用久了应该充电,再来就是了嘛!此之谓 “生生不已 ”,所以中国文化始终以 “早晨 ”的观念看待生命。

 

  要如何了解阴阳消息,盈虚消长的道理呢?孔子在《易经系传》上说: “明乎昼夜之道而知 ”。你了解白天和黑夜的道理,就知道阴阳的道理。有了白天,就一定要休息一夜,这个休息是为了明天的白天,另外的生长。后来有位禅师悟了道,把孔子这句话加上两个字: “明乎昼夜之道而知生死 ”,道理更清楚了。所以中国的本土文化,对生死问题素来就持这样的看法。当然这种看法属于一般知识分子,亦即古人所说的君子,不是一般小人或没有受过教育的平民。不过,据我所了解,有许多平民、乡下人都是大哲学家,你问他怎么那么苦? “那是我的命嘛! ”他一个 “命 ”字就道尽一切,这是我们所看到的乡下人。像我的父亲,三十多岁就把棺材做好,坟地修好,不愿将来麻烦别人,他的好几个朋友也都那么做,中国人对这个事情看得很平常。

 

                      睡时主人公何在?

 

  佛家难道就没有如此豁达吗?我想佛家也一样看得通,佛经有很多话与中国文化的看法没有两样,问题在于:生如白天,死如睡眠。那么这一觉睡到哪里去了?换句话说,我们把生死拿开了,我们睡觉究竟睡到哪里去了?这是一个大问题。有关睡觉,虽然国外曾做过不少睡觉时生理反应的研究,而弗洛伊德《梦的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