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犹赫赫日轮,岂婴孩之所视;高高法座,非矬陋之能升。唯文殊大人,普贤长子,上上根器方堪能尔。
“ 矬 ”,古书考据,矬即矮,后来又有一专门念法念矬(音错)。这两句比喻的对子,皆是永明寿禅师才华的流露。赫赫是形容太阳光出来的威光,光芒耀眼四射,使眼睛睁不开,高高法座,不是矮小陋劣的人所能爬得上去。
“唯文殊大人,普贤长子,上上根器方堪能尔 ”。大乘佛法中有所谓四大菩萨,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悲,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普贤菩萨代表大行,文殊菩萨代表大智。大悲、大愿、大行、大智是连贯而密不可分的,因此,也可归纳为:智慧与行愿。
中国丛林庙子以大乘佛法为标榜,大雄宝殿的三尊佛像,中间是佛,两旁是文殊与普贤,代表 “智悲双运 ”,此即大乘佛法的精神。 “智不住三有 ”,真的跳出三界得了道的人,就不想到三界教化众生,度人是好痛苦的好麻烦的事。但菩萨要起大慈悲,自己跳出,别人没有跳出,因此牺牲自我,再入三界度众生,所以叫 “悲不入涅槃 ”。
大乘之道即这两句话: “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 ”。 “智不住三有 ”文殊菩萨代表, “悲不入涅槃 ”普贤境界。菩萨道讲行愿,而且行愿与智慧两者并进。你光想学佛跳出来,对六度万行有利于他人之事不肯做,没有用的。悲心不坚固,功德不圆满.智慧就发不起来,这是大乘的精神。
所以他说,这个境界只有文殊菩萨、普贤长子能做得到。实际上文殊、普贤、观音都是古佛,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早已成佛,为什么再来当学生?釋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教化在家出家弟子,他们 “悲不入涅槃 ”,而再来辅助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所以称普贤为佛的长子,当家的。为什么当家的大儿子那么重要?行愿最重!行愿不够,心理行为不合愿力,你修得再好也没有用。永明寿禅师说,只有文殊和普贤才能做得到。
如《华严论》云:大光王入菩萨大慈为首三昧,显所行慈心业用,饶益自在。
《华严论》上说,有一位成佛的菩萨叫大光王,他进入菩萨大乘境界以慈悲为首,也就是儒家所讲的仁慈,以仁慈为第一个境界。学佛先要使自己心性发起以仁慈为首的三昧,才能够显出慈爱的心,这个慈爱的心发不起来不行。所以大光王菩萨以大慈为首三昧,以慈心起种种业用。以慈悲心入世做人做事,是不是在造业?对,也在造业,造的是善业。佛家讲造业包括善恶两业。造善业不一定是造成佛的业。不为恶而行善,善也不住,功德我不要,全归众生,那就是佛业。如果有心造善业则是人天之果,不是佛乘的道理。奖励善业,不住善业而舍掉,是佛菩萨的行道。
饶益,相当于现代所说的社会福利。利益为什么加一个饶字?饶代表无限量,非常充沛、无止境、没有范围地利益众生,所以叫饶益。利益众生而一切自在。有人说今天睡得好舒服,为什么?因为做了一件好事,这样利益众生并不自在,心中有一个今天我做好事的观念在,已经不行了。所谓善业不住,过去不留,六祖听《金刚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如果修佛法做善事,有一个行善的观念存在,你心里早有所住,何以言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非佛道,重点在此。
令后学者仿之,以明无依之智,入一切众生心,与之同体无有别性,有情无情皆悉同体,入此三昧所感业故。
他说由这个道理,使后世学佛的人仿效佛菩萨的行为,依教奉行,这就是大光王菩萨大慈三昧的道理。这个作用在哪里?就在我们明白 “无依之智 ”,大智慧无所依傍,所以《金刚经》说: “菩萨依法,行无所住 ”。住法布施,有所住,住在某一点,已经不是智慧。禅宗对大智慧形容得最好: “如盘之走珠 ”,没有方位、定所,它用之于哪一点就是哪一点,好比我们平常说某人做啥像啥,要他演戏扮小丑,他就是小丑,扮皇帝就像皇帝,唱青衣就像青衣,唱花旦就像花旦,这就叫 “破格高人 ”,不住在一个模式、范围。此之谓 “无依之智 ”,乃至绝口不谈佛法也不讲佛经,同样可以用佛法的真义教化众生。假使这个世界没有佛学,他可以不利用佛学而利用科学来讲,学艺术的用艺术来讲,学法律的用法律来讲,同样能把佛法真义讲出来,这就是 “无依之智 ”,佛的大智慧成就境界。
以 “无依之智 ”进入一切众生的心里。一切人的心理变化、爱好、习惯各有不同,佛是大教育家,他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入到你的心里,与你合一。 “与之同体无有别性 ”,与你相同,没有两样。
有情是佛耶?无情是佛耶?
“有情无情皆悉同体 ”,下面两句话严重了!什么叫有情?人、猪、牛、马、狗一切生物都是有情,不过生物的有情有分类,看《楞严经》就知道,有些生物知觉小,但它有感觉,打了会痛。我们挨打,格老子、讨厌!知觉就会起来骂人。有些生物知道痛,会躲开,并不晓得骂人。《楞严经》上说到情想的差别,情多想少则堕,想多情少则飞,思想智慧高,情欲慢慢减少,想多则飞,向上界走。天人神仙看我们是下界中人,如公寓的一楼,也可能是地下室,还有地下室的地下。情多则堕,纯想则飞,由这个道理可以了解念佛法门的道理,念阿弥陀佛,意识纯想,归到佛的境界,那当然往生。
《楞严经》把生物界的有情归纳为十二类,十二类又可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其中又有有色、无色之别。有一种生物有物质形体可看到,有一种生物连物质形体都没有。譬如细菌是有情或无情?在医学界和生物界还是个问题,在显微镜下看得见细菌,我现在还不敢确定细菌有没有知觉,用高倍显微镜看细菌在其世界中活动得很厉害。可见我们身上有多少世界众生在里面,我们坐在这里听《宗镜录》,说不定他们在里面开运动会、赛跑、打篮球,有时你觉得头痛,细菌把球打得太高了,你头就发涨。无情是矿物质。植物有一部分属有情,有一部分属无情。
矿物属无情之物,无情之物能不能成佛,这个问题古人讨论过。
三十多年前西藏达赖班禅的师父东本格西,(格西是大法师之意),到成都讲经,那时章嘉活佛也在成都。东本格西在台上讲述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口头之下,把中国佛学一把抹煞,老一辈的居士涵养好,听后笑一笑而已!年轻一代学佛的就受不了。后来有一位同学站起来问西藏大法师,山河大地成不成佛?这个地球土地是不是佛?东本解释说不是佛,哗!一班年轻人哄堂而起,站起来就走,连招呼也不打,什么都不理,也不合掌。那真不得了,在一个公开场合演讲,你们现在的学生都很老实,那个时候年轻人多调皮!
后来搞得老一辈很不好下台,闹到章嘉活佛那里。我正好在旁边,他们让我来答,山河大地是不是佛?石头呢?我说很简单,都在佛性中。这个问题不在是不是佛,因为山河大地是依报,西方极乐世界国土是阿弥陀佛的依报,正报是阿弥陀佛。证到菩提,悟了那一点是正报。所以 “有情无情皆悉同体 ”,都在一个佛性中。那么,这是心物一元的道理。物质世界一切物质是正报的渣子,等于我们经常说的一个比方,蜡烛的亮光是正报,蜡烛燃烧的黑烟是依报。黑烟凝结变成物质世界,亮光的光明变成无形的精神世界。这是比方,还可以做各种比方。
“入此三昧所感业故 ”。这是佛业所感。所以成了佛,依报世界就很庄严。
下一页:第四集
第四集
第三十一章 遥兮飞天凤
第三十二章 空中好翻身
第三十三章 伸脚就在缩脚里
第三十四章 幻境不栖无住心
第三十五章 尽虚空是莲座
第三十六章 了无寄处堪大用
第三十七章 只眼胜千日
第三十八章 明暗还天地
第三十九章 观花眼 流水心
第四十章 无言处 千口说
第三十一章 遥兮飞天凤
有情无情皆悉同体,入此三昧所感业故,令一切众生及以树木涌泉悉皆归流,悉皆低枝,悉皆稽首。
他说由于善业的业力所感而到达三昧(悟道)的境界,此时一切有情的众生,及无情的树林、涌泉,全都归到法性之流,平静了!佛经甚至记载,树木自然躬身合掌、弯腰、磕头。
中唐以后唐玄宗时代,皇帝亲自在朝廷主持佛学辩论,就有人辩到有情无情说法的问题。有人说没有见过无情说法,浙江南阳忠国师即引用《华严经》 “刹那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 ”等经典记载,作为无情说法的根据,说明一切物质世界都在说法。譬如《阿弥陀经》讲西方极乐世界有七宝行树、水、鸟等一切音声皆在念佛、念法、念僧,这就是无情说法。所以洞山禅师于此有省,作了一首偈子: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有情说法,那还容易懂!山河流水无情之物说佛法,实在不容易懂、悟道了!他说用耳朵听无情说法永远听不到,用眼睛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