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略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道理说明什么?学佛要福智二资粮,一个学佛人先要具备这个红包(本钱)。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不够,没有办法谈,《西游记》用那么一个故事说明。

 

  好啦!迦叶尊者打开书库,取出三藏十二部经典交给唐僧,任务完了。西方雷音寺很大,山门很远,孙悟空猴子鬼精灵,说:“师父啊!靠不住,这个老和尚到这里都要钱,打开检查看看,该不要弄破的经典,我们那么辛苦来取经。 ”“唉!猴子就是猴子。 ”唐僧说, “你要诚恳相信人嘛!佛的大弟子哪会有错! ”孙悟空说: “靠不住,他还要红包吔 ”。打开检查一看,唉哟!不得了,每一本都是白纸,一面大吵大闹怪师父,一面嚷着要把迦叶抓出来打死。

 

  这一吵,佛在打坐听到了,孙悟空向佛报告: “迦叶不但要红包,拿了红包还给白纸。 ”佛笑着说: “猴子啊!你不懂。 ”佛把迦叶找来问: “怎么给他们这种经典? ”迦叶回答说: “世尊,是您交待要给最好的经典。最好的经典是没有文字的,本来就是道。 ”佛说: “你搞错了。我是那么讲,不过他们智慧低,你还是拿次等有文字的给他们。 ”迦叶说: “那好那好,拿去换过来就是了。 ”

 

  第一等智慧不需要文字,《西游记》即说明这个道理。大智慧不是文字!文字言语是幻术。所以经典上说,在文字上求道找不到道。但反过来说,如果认为没有学问,就可以成道,那又错了。不可以拿文字言语是幻术,作为不研究教理的借口。

 

                      念念本寂

 

  不可将出入三昧处所求之,去彼沉寂、生灭,却令想念,明想念动用,体自遍周,用而常寂,非更灭也。

 

  这是普贤境界,在文字言语上求普贤,用再多的眼睛也看不见。要如何得到普贤菩萨的境界呢?不可以从出入三昧处所得之,他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不在丹田、也不在眉间,更不在头顶,那是肉做的,肉老了衰坏了,最后死亡没有气了,化为脓水臭得不得了!这里有个什么道?你看住这里干什么?这里如果有道,你到中央市场买块肉贴在这里不就好了!不是的,那是个方便。在这些地方都找不到普贤境界,所以不可从出入三昧处所求之。

 

   “去彼沉寂、生灭 ”,如果打坐什么都不想,呆呆的、糊里糊涂,以为这个就是道,那是沉寂境界。沉寂,也叫作昏沉,这个不是,要拿掉。那么,不在沉寂境界,在生灭心上求呢?我们的妄想就是生灭,这个念头去了,那个念头来,在这个念头上用心,或者念了多少佛、念了多少咒子、做了多少功夫,这都是生灭心。沉寂和生灭是两边,要离开两边, “去彼沉寂、生灭 ”。

 

   “却令想念,明想念动用,体自遍周 ”,张开眼睛,一脑子的思想妄念就是想念。除了上面的境界以外,你再也找不出一个境界来了。所以大家都想找空,实际上你坐起来有个空的境界,这个空不是沉寂,就是把想念压下去,那还是沉寂,再不然就在生灭中。

 

  譬如修止观的《六妙门》,入手方法是听呼吸,但是你们要注意!绝不能怪天台智者大师没有说清楚,只怪我们自己读经没有搞清楚。他告诉我们这是上座修止观以前,一个初步调心的法门,使你比较宁静。心里已经宁静,就不要再听呼吸了。呼吸是生灭来去的生灭法;你心跟着生灭法永远搞下去,搞到哪一天?搞到千生万劫也还在生灭法上。

 

  所以,修一切佛法是 “过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舟 ”。开始上座,利用它调息、宁静,既已宁静就不理呼吸,进一步用别的方法,那就要观心了。你不这样走,不是在沉寂境界,就是在想念境界里,很难上得了路。

 

  如何去悟道呢?你要明白一切 “想念动用,体自周遍 ”,想念动用生灭来去,是体上起用,等于一个平静的海面起的波浪,尽管波浪汹涌,它都是水变的。你要把它宁静回来以后,全波还是归到水,那个生灭动用的本体,永远是不变的。这个体在哪里?无所不在,无所在。

 

   “用而常寂,非更灭也 ”,这几个字最重要。为什么要怕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用过便休。就像我们七点钟上课,一开始讲那么多话,诸位也用过了,用在听话,用了就没有了,你留也留不住。 “用而常寂 ”,本来在寂灭中, “非更灭也 ”,用不着再用一个心去灭掉妄想,求一个定,盘腿打坐用功求空,用心去灭妄想求定,你又在生灭中了。 “用而常寂,非更灭也 ”,并不是另外求一个空、灭。《华严经》所讲,普眼菩萨用有法,用有觉有观的作用来找不生不灭普贤自在的境界,那都错了,他永远找不到。

 

                      神通之秘

 

   以是普贤以金刚慧普入法界,于一切世界无所行、无所住。知一切众生身皆非身,无去无来,得无断尽、无差别自在神通。

 

  这就是普贤菩萨境界。普贤境界呈现在我们眼前,为什么我们看不见普贤菩萨境界?要想看到普贤境界,要以金刚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金刚智慧是不动摇、寂然不动、颠扑不破的。金刚钻被古人比喻为最坚硬的东西,其实金刚钻以高温处理也能融化,不过不易打碎罢了!古人以金刚做比喻,代表颠扑不破。而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里,金刚又有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的积极含义。

 

  什么东西打不破?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打不破,只有一样, “空 ”永远打不破。徒手挥空,毫无影响。李太白的诗: “抽刀断水水更流 ”,然而水可以用两座堤防分开,虚空却分不开,在虚空中建一栋房子,是占住虚空,但拆除了房子,虚空仍是虚空,始终不动。所以只有空的境界是金刚慧,无法动摇,颠扑不破。

 

  普贤以金刚慧普入一切法界,以空的智慧、证到空的境界来看一切法, “一切世界无所行、无所住 ”。换句话说,以佛眼看,人类不管五千年历史、五百万年历史,根本没有动过,今天就是明天,明天就是昨天,昨天就是过去,一亿年、一百亿年,也就是一天。我们看佛经一句话 “如是我闻 ”,接着就是 “一时 ”。从人世间学术观点看,印度文化的缺点是没有时间观念。佛经不记载佛是在哪一年哪一天说的,只用一个笼统的名词 “一时 ”代表尽了。如果拿形而上观点来看,这 “一时 ”的文字记载是最高明的,不管过去千年万代、未来千年万代,就是 “一时 ”,没有过去,亦无未来,只有当下。因为时间是相对的,没有固定的。地球的时间不是月球的时间,月球的时间不是太阳系统的时间。懂了这个道理,知道世界无所行,普贤是大行,也是无所行。一切行为过去皆空,未来没有来是空,现在当下空。所以,本来就无所在、无所行。由这个理就可以了解普贤的境界。

 

   “知一切众生身皆非身 ”,这一点难了!大家之所以不能求证到佛法的真谛,就是被身见所困,身见难去。普贤境界知一切身皆非身,身都是假有,这句话很难体会。大家坐在这里,要承认自己没有这个身体,做不到的,这就是欲界的众生,容易被身见所困。乃至诸位学佛的,不管修哪宗派的法门,净土也好、止观也好,禅宗也好,密宗也好,为何不能进入?你被身见所困。

 

  大家反省一下,十几年前的身体是不是这个样子?一讲你就觉得自己很老。孩童时的身体多好!现在是什么身体?现在早已不是当年的身体,此身随时变去。今天身体站在这里,明天再站在这里,位置也不同了,因为地球已经转了一大圈,时间更不同,今日身已非昨日身,新陈代谢不知代谢了多少东西,流汗、大小便等各种排泄,变化了许多细胞,生生灭灭。所以 “一切众生身皆非身 ”,由此了解进去,知此身非身。这句话最重要在这一点。欲界众生学佛修道难以证到道果,原因何在?第一障碍是身见,身见最难去。普贤菩萨的境界,知一切身皆非身,也知道一切万象的动静,无去也无来,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当下就是。

 

   “得无断尽、无差别 ”,得到什么境界?不是断见、不是空,你有个空的境界就是断见,无断就是无尽,无尽就是无量无边。通常大家有一个观念,只要打起坐来,把妄想、烦恼尽了就证道了!这就是断见。在《心经》里,观自在菩萨告诉舍利子: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如果你认为烦恼尽了是悟道,那你就错了!落在断见境界里。烦恼本来无根,无去也无来,所以说得无断尽,不是断也不是尽。

 

  也得到 “无差别 ”见,什么是无差别见?例如 “烦恼即菩提 ”就是。但还没有证入本体的我们,是有差别见的,例如喜欢安静,讨厌喧闹等等。你说,厌喧求静是小乘境界,他却说: “道理懂,功夫没有到,所以要躲开修一下,以后再回来。 ”那是没有出息的人讲的话,实际是想偷懒的心态。在这个世界受不了尘劳烦恼,对当下无断尽、无去无来的智慧不了解。因此他害怕,只好逃避。以世法来讲是逃避心理,绝对逃避,他不敢真到烦恼当中磨练。在烦恼当中烦恼到极点,就空掉了。等于一个普通人稍稍吓他一下,吓死了,要是狠狠地吓他 ——“怕就要你的命! ”他不怕了,因为要命嘛!所以不怕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彻底了解无断尽、无差别的普贤境界,才能得到 “自在神通 ”。讲到神通,别以为是摇身一变,三头六臂,有神秘观念又错了!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