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略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量无边的,包括一切差别的智慧,统统明白了。 “一时等用 ”,所谓一了百了,一悟千悟,统统明白了。

 

   “不移根本智体无依住智,名为亲近我住初无移故。 ”佛为什么说普贤菩萨就在我身边,你们没有看到?这即说明 “不移根本智体 ”,任何一个人本身的清净随时呈现,譬如大家打坐找清净境界,每一个人每一天每一秒每一时刻,随时呈现清净境界,只是你自己没有看自己,这种事很可怜!所以禅宗修行要悟自己 “本来面目 ”,本来面目清净无碍,从来没跑掉。

 

  昨天晚上我看了一本书,有一个人埋怨上帝、埋怨盘古,把两只眼睛长错了,眼睛长在人的脸上,看别人看的很清楚,却看不见自己。如果一只眼睛长在脸上看别人;一只长在手上看自己,那就好,人就没有错了!这个人埋怨上帝埋怨得非常好。我们之所以如此,看不见自己的根本智,大概也是眼睛长错了地方的关系!

 

  其实,自己的根本智永远在这里,所以佛说它本来 “亲近我住 ”,自己的就在我这里。 “初无移故 ”,从出来到现在、到死亡,没有变动过,它永远跟着你,只是我们自己没有看见。

 

                      依教明宗

 

   夫若谈心佛,唯唱性宗者,则举一摄诸,不论余义。今何背己述教迷宗?

 

  假定有人提出问题向永明寿禅师:你是学禅宗出身,禅宗 “唯唱性宗 ”,即心即佛,见性就可以成佛。 “举一摄诸 ”,你只要拿这个道理就包括一切佛法,一切世间出世间的学问。

 

   “不论余义 ”,用不着再讲文字讲经典。 “今何背己述教迷宗 ”,你又为什么要违背自己的宗旨,专把《华严经》、佛其他的经论搬出来讲?你这么做不是讲教、讲经吗?这岂不迷失了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吗?

 

  答:夫论至教,皆为未了之人。从上禀承无不指示。

 

  如果要谈论 “至教 ”, “至 ”是到了极点,佛法到了极点、最高处,不但不需要文字语言,连表示都不要表示,所谓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再说佛告诉我们,众生本来是佛,个个是佛,何必还要另外去找?这一句话就到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佛说的,我们信不信得过?我是不是佛?你是不是佛?不敢当,绝不是。那么你为什么信不过?问题在我们自己,不在佛。

 

  所以说 “夫论至教,皆为未了之人 ”,对不起!我们都没有到家,你我皆是未了之人,没有解脱。这个 “了 ”字用得好,了了就好了,好了就了了。 “从上禀承无不指示 ”,从历代祖师的传承都为我们指示得很清楚。接着他又举例:

 

   如忠国师临终之时,学人乞师一言。师云:教有明文,依而行之即无累矣,吾何言哉。如斯殷勤真实付嘱,岂局己见生上慢心!

 

  南阳忠国师是永明寿禅师的祖师,师父的师父再推上去,禅宗大师、唐代国师,皇帝都皈依他学禅。忠国师在临终涅槃时,学生跪下来要求师父再讲一点;忠国师说: “教有明文,依而行之即无累矣 ”,你们叫我讲什么呢?三藏十二部都说得明明白白,你们只要依照经教的话,真实去修行,绝对不会有拖累。 “吾何言哉 ”,还要我多说干什么?我说的再好,也没有佛经说的清楚。

   “如斯殷勤真实付嘱 ”,你们听听,南阳忠国师不是禅宗吗?禅宗不是不讲文字吗?他最后临涅槃时吩咐学生好好研究佛的经教,他恳切老实地那么教我们。 “岂局己见 ”,你们为什么要有门户之见?一定认为禅宗不要文字,把自己一点主观的成见捆得紧紧的。 “生上慢心 ”,看不起经教、学问,这在佛学上就犯了 “增上慢 ”。人天生都有我慢,我慢就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了不起,最差、最没出息的人,甚至连一个白痴都会觉得自己了不起,白痴受人欺负也会瞪眼。学问好的人就容易 “增上慢 ”,佛学通,打坐得好,看人家没有功夫,更觉得自己了不起。人有增上慢,多学一点就多一分增上慢;多一分增上慢就多一分堕落,所以越向上走越堕落。


             第三十七章 只眼胜千日
 

   岂局己见,生上慢心,终不妄斥如来无上甘露不可思议大悲所熏,金口所宣难思圣教。

 

  像南阳忠国师这样,绝对不困在个人成见中而生增上慢心,所以他始终不会说不需要看经教,也绝不认为妄用一个方法瞎用心就可以,因为佛说的这些经典,是无上甘露、不可思议佛的大悲心所说出来的。

 

   如云: “ 依而行之者,且依何旨趣,不可是依文字语句而行,不可是依义路道理而行。 ”

 

  他引用南阳忠国师的话: “依而行之 ”,也就是佛经最后一句话: “依教奉行 ”四个字。怎么叫依? “依何旨趣? ”不论《金刚经》等任何一本佛经,最后都叫你 “依教奉行 ”。 “依何旨趣? ”不可依文字语言而行,死死抓住文字文句,呆板地去做,那根本不懂佛学佛法。也不可以 “依义路道理而行 ”,把佛法的道理变成佛学了,等于禅宗本来不需要文字语言,现在禅变成禅学,那就是依义路道理而行,而不依教奉行。如何是依教奉行呢?

 

   直须亲悟其宗,不可辄生孟浪。若决定信入者,了了自知,何须他说,闻甚深法,如清风届耳。今只为昧性徇文之者,假以言诠方便开示。

 

   “直须亲悟其宗,不可辄生孟浪。 ”必须把宗教融会贯通,然后丢开宗教。把佛学讲的道理、要旨抓住,等于吃饭一样,饭菜进入胃消化以后,菜还是菜、饭仍是饭,那就消化不良。读书、读经的道理也是一样。 “不可辄生孟浪 ”,孟浪是现代话随便、蛮干的意思。

 

   “若决定信入者,了了自知,何须他说,闻甚深法,如清风届耳。 ”假使把经典读通悟了道,能真正信得过,此信不是迷信,把道理融会贯通信得过。 “了了自知 ”,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何必到法师、老师、居士那里听经,自己已经悟道了嘛!即使再听别人讲经,就像风吹过耳朵一样,对与不对,自己很清楚。如果你们真的了了的话,当然不需要看经教。

 

   “今只为昧性徇文之者,假以言诠方便开示。 ”现在我著这本书,集中网罗了所有佛经的精华, “只为昧性徇文者, ”“昧性 ”,没有明心见性,本身还在迷暗中; “徇文 ”,研究经典变成佛学,依文而解,逼不得已才 “假以言诠 ”,再用文字把它写出来,诠就是解释,方便开示大家。方便开示大家什么?

 

   直指出六根现用常住无生灭性与佛无异,亲证现知分明无惑。

 

  他说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一种方法,我直指出来,大家离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生理、心理的作用,我们本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你明白了这个东西, “与佛无异 ”,我们本来就是佛。这些不是讲道理,要 “亲证现知分明无惑 ”,要亲自证验到这个境界。 “现知 ”当下很明显地呈现摆在那里, “分明无惑 ”,要明明白白了解,一点也没有疑惑之处。

 

   免随言语之所转,不逐境界之所流。

 

  又是一副好文字好对子!通过经典的文字真悟了道,不跟着别人言语文字而转变,也不追逐一切外境而流转。

 

                      父母所生眼

 

   今于六根之中,且指见闻二性,最为显现,可验初心,疾入圆通,同归宗镜。

 

  那么,他现在又要引用经典了。他说,就在我们现有生命,这个身体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身体、思想的六个作用上,拿出 “见闻二性 ”,眼睛看得见的 “见性 ”、耳朵听得见的 “闻性 ”,是最明显的。 “可验初心 ”,可以测验自己,最初学佛的心能不能明心见性?他说不要轻视这一点,懂得了这个道理, “疾入圆通,同归宗镜 ”,很快就能进入佛法圆融自在的境界,最后到 “宗镜 ”。这本书叫《宗镜录》,禅宗明心见性的宗旨,像镜子那么明白。

 

  这一段是讲经教的重要。接着他引用《楞严经》讲明心见性的道理。

 

   且见性者,当见之时即是自性,以性遍一切处故,不可以性更见于性,分明显露,丝毫不隐。

 

  要如何明心见性呢?

 

  永明寿禅师先给 “见性 ”下个定义,这个定义下得非常好!什么叫 “见性 ”?

 

   “当见之时即是自性 ”,当我们眼睛看到东西的时候,这个作用就是见了,譬如见到茶杯,晓得这是茶杯,那个能够起作用,了了分明的,就是自性的功能。所以 “当见之时即是自性 ”,为什么呢?

 

   “以性遍一切处故 ”,心性的本体无所不在,普贤(现)嘛!到处在。眼睛见到茶杯时,你的见性就在茶杯上;眼睛看到黑板时,见性就在黑板。那么眼睛不看的时候呢?就在那个不看的上面。开眼看到一切,就在开眼的一切上;闭眼看不见,其实没有看不见,闭眼就在那个看不见上。他说 “见性 ”本来就在这里, “当见之时即是自性,以性遍一切处 ”。

 

   “不可以性更见于性, ”张看眼睛就看见,闭着眼睛看见没有?看见了,看见一个看不见的状况。然而你会问: “当我睡着了,闭着眼睛,那连看不见的也没有了,见性到那里去了? ”“睡着了!睡着不是没有了!当你睡醒又看见了。 ”今天的看见,跟明天、后天的看见是一样的。

 

  当我们五、六岁,眼睛好的时候的看见,与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