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略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真闻性如水不灭,声尘如风,鼓水成波 ”能听的作用像清净无波的水一样 “不灭 ”,它永恒存在。 “声尘如风,鼓水成波 ”声音是外界的现象所以叫做尘,它犹如风吹一样,使平静的水变成了波浪。因为外界的音声来时,我们依他而起,因此有听见的作用。

 

   “故有闻相 ”,因此我们听到。 “声尘不起闻相即无 ”,如果没有外界的音声,我们能听的功能不起作用,就没有听见的那个现象。 “而闻性不灭 ”,可是能听的功能本身存在。 “以性不灭 ”,透过能闻后面,一切众生的那个本性始终是不生不灭的。 “声尘若来还有闻相 ”,再打一声钟还是有听到的现象。 “如水不灭,若风动时即有波相 ”,就好像水不起波浪时,水还是水,风一吹它又可以起波浪。

 

  由这些道理反复地说明声音及我们能听的作用。由此而推究到一切物理的色尘也是一样。 “如色真性,遍十方界,随心感现则有色相,此之闻性亦复如是 ”,如我们眼根所看到一切物理现象的作用,当眼睛没有看到时,这个能见的本性还是无所不在的。闻性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下面是永明寿禅师所下的一个结论。

 

   故知不认自体恒常之闻性。却徇声尘生灭之闻相。遂乃闻赞而生喜。闻毁而起嗔。以迷本闻。故随声流转。

 

  由此道理,我们知道一般人平常的生活习惯,并没有体认 “自体恒常之闻性 ”,即没有返回来寻找生命最初的那个本源。 “却徇声尘生灭之闻相 ”,却跟着外界音声的生灭在流转。因此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上就形成了 “闻赞而生喜 ”,别人恭维你就高兴。 “闻毁而起嗔 ”,听到别人说我们的不是,就恨不得想杀掉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都跟着现象在转,这就是凡夫。 “以迷本闻 ”,迷失了本性能闻的作用。 “故随声流转 ”,因此听到外界的音声,心就跟着跑掉了,这是一般人。

 

                      还源去!

    故文殊云: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又云旋汝倒闻机。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这里又引用《楞严经》的原文。众生因为迷失了能听后面的本性, “循声故流转 ”,而跟着声音的现象轮回。 “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 ”,兴趣广泛什么东西都看叫 “博闻 ”;真有头脑把看过的东西都能记得住叫 “强记 ”。但是博闻强记还不是学问,只能说是学识不错,这在中国古文叫做 “记问之学 ”。在中国文化里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充其量不过只是个书柜;其次就是辞章之学,这是文章写得好;还有一种是义理之学,等于哲学,这是真正的理透过修养应用在待人处世上。拿中国文化来讲,义理之学的完成也就是内在修养的成功,还必须辞章也好,又能博闻强记,才有资格称得上是一个知识分子或称为一个儒者。

 

  阿难虽然强记,学问渊博,文殊菩萨仍把它许为邪思。因此学问越好修道越不容易成功,因为执著名相多,因此妄想多,这在佛法就叫做 “所知障 ”。 “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不管学密、修禅或念佛,坐在那里总是打妄想。因此第一个困难就是妄想不能去。这是什么道理?就因为不能 “旋流获无妄 ”,我们的思想习惯就像电风扇开了一样,这个旋动的流转太快了。修道的道理就是把这个流转先缓慢下来;然后再返回来,回到本位上不动了,达到真如不妄想的程度。这个过程就叫做 “旋流获无妄。 ”

 

   “又云旋汝倒闻机,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

 

  这里文殊菩萨下了结论,说明了修观音法门如何悟道成佛。 “旋汝倒闻机 ”,假如修观音法门把耳朵都塞起来,还是听到心跳及血液流动的声音,仍然在能所对待的境界。要把心静下来听,听到内在及外在的声音都与你毫不相干,等于没有听见一般,就是 “倒闻机 ”。

 

  例如,明朝的《憨山大师年谱》记载,当年他在五台山住茅蓬时不能入定。于是他就找到底是什么原因?原来是五台山的积雪融化成水流到溪流嗡嗡作响。他想想没办法,于是他拿起蒲团在那桥上一摆,索性坐在最吵闹的地方让它去吵。忽然什么都听不见,等他一出定已经过了七天了。什么都听不见,这是功夫,不能说是他悟了道,这就是 “旋汝倒闻机 ”。那个能闻的作用不听声音了而回到能的本位上。

 

  进一步要 “返闻闻自性 ”,什么都不知道也是一个定的境界,有了这个基础后,能够在入定以前、出定以后或是功力再深在那什么都听不见时,再用灵敏的智慧推究:这个现象是如何变来的,后面是个什么东西?这就叫做 “返闻闻自性 ”。在这个地方一悟,悟道了就 “性成无上道 ”,也就是明心见性,证得菩提。因此,随时随地六根六尘要关闭就能关闭才可以谈 “定 ”,有了定以后,才由定生慧而开悟。所以 “返闻闻自性 ”的 “闻 ”不做耳朵听闻的闻来解释,我们勉强把它换个字叫 “返闻追自性 ”,即一直追究下去看看自性在哪里?见到了自性才是性成无上道,就证到了耳根圆通。 “圆通实如是 ”,耳根圆通的道理在这个地方。

 

                      混元与圆通

 

   如今以声为闻。背心循境。岂不是倒闻之机。若能旋声尘之有流。复本闻之无妄。则是返闻自性。得本归原。内灭翳根。外消尘境。能所既脱。本觉道成。寂照圆通。真实如是。

 

  这里永明寿禅师自己再做结论:他说现在我们听到的声音是所闻的现象,如果跟着声音走就 “背心循境 ”,违背了你的本心。有许多年轻同学告诉我:老师,我打坐时听念佛的录音带好不好?我说:为什么?他说:听念佛录音带越听越清净。这里就告诉你,那就是完全跟着声尘在流转。你觉得有点清净,我是承认,但那是你心影里头的假象,是妄觉。例如,听到高雅的音乐情绪会被引到有些飘飘然,这是意境的境界,是大妄想境界。对普通人来说是对的,但对修道求证的人来讲则是错的,这就是 “背心循境 ”。因为你的心已经动了,跟着音声的现象在跑了。

 

   “岂不是倒闻之机 ”,这个机关开颠倒了,不但没有关闭反而打开了跟着流转了。

 

   “若能旋声尘之有流 ”,打坐起来听录音带好不好呢?好呀!要能做到旋声尘之有流,开始听得很悠雅,听到后来什么都没有。乃至打雷或原子弹的爆炸都不受动摇。

 

   “复本闻之无妄 ”,能闻的功能回转来,回到本位上,这个境界上没有妄想也无所谓能闻。道家的思想就用 “混元一体 ”来形容它。是人与宇宙混然一体,心跟物来混然一体, “是返闻自性 ”,这个时候,你那灵敏的作用自然回转来听那个能听的自性。

 

   “翳 ”,就是眼睛得了白内障的毛病,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纱把眼睛给障住了。 “内灭翳根 ”,表示能闻的翳还障在那里,要把它拿掉。 “外消尘境 ”,一切外境都不相干了。 “能所既脱 ”,所闻的声尘及能闻的作用,这两种都解脱开了。 “本觉道成 ”,本来是佛的本性就现前了。 “寂照圆通 ”,这四个字是形容词,形容自己的本性是永远寂灭的,如果到达了这个境界就是到最热闹的西门町或是最吵闹的地方,他的身心内在的感觉都是寂灭的。虽然寂灭,然而一样能照见一切,不但自己起心动念的丝毫习气都知道,乃至外界一切众生的心理行为也都清楚。 “圆 ”,就是圆满。 “通 ”就是通达。不能把这四个字看成一个概念就带过去了。 “真实如是 ”,真如自性就是这样或是真实的佛法就是这样,到这里又是一节。

 

                      法眼清净时

 

   所以佛告阿难。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消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是以若了闻性。即成正觉。于是心境双融。动静俱认。

 

  这里又引用了《楞严经》的原文。佛对阿难讲,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眼睛看到外色、耳朵听外声,念头都跟着外界在跑。 “流转 ”这两个字形容得非常好,流就像流水那么流, “转 ”就是轮回。有许多人问有没有轮回?这个道理就好比课堂天花板上吊着的电风扇;刚启动时慢慢动,转到后来就分辨不出扇叶而只看到中间的那一点。还有,我们的地球也在转动,但是我们并不觉得;习气也一样,因为每天都以这种模式生活,习惯了,因此不觉得它在动。所以轮回的道理你怎么能体察得出来?因为转得太快了。

 

  要在什么时候才知道呢?在开始启动时就知道。

 

  因此,诸佛菩萨起心动念,念念分明、观照自在,无明一启动,习气一上来,觉察到了就马上把它关掉。所以说,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真正用功修行的人有一天把电源关掉了,解脱时才知道自己的心念转得那么快。因为电风扇把电关掉以后,要慢慢地转半天才会停下来。看了电风扇你就会懂得用功净化习气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曾不开悟,性净妙常 ”,因此永远不能开悟,证入妙不可言、不生不灭、干干净净的本性。 “不循所常,逐诸生灭 ”,可是一切众生不跟着自己不生不灭的自性走,反而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