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药服之。况大便之后。每加胀急。以里气下通。浊阴乘机上扰。与得下临时宽快迥殊。其治虽
当安胎为主。但浊阴之气。非藉辛温不能开导其结。遂疏四君子汤。益入归、芍以收营血之散。
稍借肉桂为浊阴之向导。使母气得温中健运之力。胎息无浊阴侵犯之虞。桂不伤胎。庞安常先有
明试。余尝屡验之矣。服后寒热渐止。腹胀渐宽。饮食渐进。胎息亦渐形着而运动于脐上。至仲
夏。因起居不慎。而胎漏下血。前医犹认石瘕而进破积之方。乃明谕脉证。左寸动滑。断属干象。
而与扶脾药得安。后产一子。举家称快。设不审而与通经破血。能保子母双全之庆乎。
飞畴治谢元海。因夏月常饮火酒。致善食易饥。半月后。腹渐胀满。大便艰涩。而食亦日减。
医用削克清火俱不效。左脉细数。右脉涩滞。此始为火助胃强而善食。继为火灼胃液而艰运。艰
运则食滞而胀满。胀满则食减。今宜断食辛烈。乘元气未漓。祛其滞而回其液。日久则费调理也。
因用枳实导滞汤去黄连、白术。加葛根。一服大便通利而滞行。又用健脾理气。三日后以小剂生
脉加葳蕤、煨葛根。不半月而愈。
卷三诸气门上
水肿
属性:经云。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
水之病也。
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
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
三阴结。谓之水。
平治权衡。去菀陈 。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开鬼门。洁净府。精已时复。五阳已布。
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此言土虚不能制水之病。平治权衡者。使阴阳各得其平也。菀者积也。陈者久也。 者腐也。
阴阳平治。水气自去。微动四极者。运动四肢也。温则水气易行。故须温衣。不拘隧穴。名曰缪
刺。腠理谓之鬼门。膀胱谓之净府。开者发汗也。洁者渗利也。阳气既和。阴精时复。由是五阳
宣布。阴水尽涤。精血自生。形肉自盛。骨肉与衣相保。大气平矣。金匮云。师曰。病有风水。
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
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
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风水者。肾本属水。因风而水积也。经云。并浮为风水。传为 肿。又曰。肾风者。面
然壅。害于言。不能正偃。正偃则咳。名曰风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上下溢于皮
肤。故为 肿。今止言外证骨节疼痛恶风。不言 肿。脱文也。肾外合于骨。水则病骨。肝外合
于筋。风则筋束关节。故骨节痛。脉浮恶风者。知其风水之在外也。皮水者。皮肤 肿是也。盖
肺主气以行营卫。外合皮毛。皮毛病甚则肺气 郁。当发其汗。散皮毛之邪。外气通而郁解矣。
正水者。肾经之水自病也。经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成病。上下溢于皮肤。
肿腹大。上为喘呼。不得卧。标本俱病也。石水者。乃水积小腹胞内。坚满如石。经曰。阴阳结
邪。阴多阳少名石水。又曰。肾肝并沉为石水。水积胞内。下从足少阴。故不发喘。黄汗者。病
水身黄。汗出如柏汁。由阳明胃热。故见色于外。今之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者。正属足阳明经
脉之证也。热久在肌肉。故化痈脓。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
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水主肾病。肾脉本沉。以其肝木过盛。火热生风。水势乘风上涌。所以风水之脉反浮也。素
问云。肾肝并浮为风水。盖肾肝同处。肾为阴主静。其脉常沉。肝为阳主动。其脉常浮。二脏俱
有相火。动于肾者。犹龙火之出于海。动于肝者。犹雷火之出于泽。龙起而水随。风发而波涌。
今水从风涌。是以肾肝并浮也。水既从风而脉浮。其病在表也。骨节疼痛。表之虚也。身重。水
客分肉也。汗出恶风。卫气虚也。防己疗风肿水肿。通腠理。黄 温分肉。补卫虚。白术治风主
汗。甘草和药益土。姜、枣辛甘发散。腹痛者。肝邪气塞。不得升降。再加芍药以收阴也。若见
一身悉肿而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此风气鼓搏其水。 向外。当与越婢汤发之。此因
势利导之法。且中有石膏化热。而无上逆喘满之虞也。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厥而皮水者。蒲灰散
主之。
风水脉浮。用防己黄 汤矣。而皮水即仿佛用之。前脉论中。同一开鬼门。而标中之本则微
有分。风水下郁其土
气。则用白术崇土。姜、枣和中。皮水内合于肺。肺病则气病。故又名气水。金郁泄之。水积于
皮。以淡渗之。故以茯苓易白术。加桂枝解肌以散水于外。不用姜、枣和之于中也。况四肢聂聂。
风在营卫。触动经络。桂枝安得不用耶。若皮水而见厥逆。知水渍入肾。胃病不能行阳气于四末。
故手足诸阳之本先病也。与伤寒厥而心下悸。当先治水。药虽异而理则同也。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
汤。浮者宜杏子汤。
此论少阴正水之病。其脉自见沉小。殊无外出之意。若脉见浮者。风发于外也。虚胀者。手
太阴气郁不行。而为虚胀也。风气之病。发其汗则已。即脉沉无他证者。当效伤寒少阴例。用麻
黄附子甘草。荡动其水以救肾邪。若见外证喘满。知水气之在上而不在下。即于前方除去附子。
而加杏仁以救肺邪。此治金水二脏之正法也。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
也。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主之。
里水即石水。水积膀胱内胞。而小腹硬满如石也。首条言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肾肝并
沉之象。其水潜伏于里。 然不动。非借风水越婢汤之法。不能激之四汽也。此言一身面目黄肿。
脉沉小便不利。虽显阳邪内动。究竟脉沉不鼓。不能破阴邪之坚垒。必需前汤加术以发越脾气。
俾阴邪从阳。里邪从表。一发而阴霾迅扫。此内经开鬼门法也。夫小便不利而水积为患。理固宜
然。设小便自利而水道顺趋。可无病水之虑矣。何至亡津作渴耶。不知金匮设以为例。意谓此证
皆由小便不利所致。即使溲溺忽利。反加烦渴。此必阳邪内扰。迫其阴津下亡。当非
寒去欲解之比。故证虽变而治不殊。总不出越婢加术之范围也。按正水与石水似同而实异。正水
则外证自喘。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其水之藏伏于下。积结如石
可知。求其如风水皮水之脉浮。殊不可得。非用麻黄、石膏重剂发之。永无解散之期也。甘草麻
黄汤即越婢汤之变法。病气本轻。但需开发肺气于上。则膀胱气化行矣。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一作重)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
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 芍桂酒汤主之。温服一升。
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
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营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
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
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
加黄 汤主之。须臾。饮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汗不出。更服。
黄汗皆由营气不和。水气乘虚袭入。所以有发热汗出。身体重痛。皮肤甲错。肌肉 动等证。
至于胫冷髋弛。腰下无汗。内经所谓身半以下。湿中之也。脉沉迟者。水湿之气渗于经脉。而显
迟滞不行之状。证虽多歧。观其所治。咸以桂、芍和营散邪。即兼黄 司开阖之权。杜邪气复入
之路也。按仲景于瘀热壅滞之候。每云甲错。即肌若鱼鳞之状。故发热不止则瘀热溃腐而为恶疮。
每言身 。乃经脉动惕之兆。故发汗不已。则营气内乏。而胸中痛也。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当汗出如虫行
皮中即愈。心下坚大
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腹中软。即当散也。
肺主一身之气而治节行焉。今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形容水饮久积胸中
不散。伤其氤氲之气。乃至心下坚大如盘。遮蔽大气。不得透达。只从旁边辘转。如旋杯之状。
正举空洞之位。水饮占据为言。其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辛。以通胸中阳气。阳主开。阳盛
则有开无塞。而水饮之阴可见 耳。若胸中之阳不亏。当损其有余。则用枳、术二味。开其痰结。
健其脾胃。而阳分之邪。解之自易易耳。人但知枳实太过。而用白术和之。不知痰饮所积。皆由
脾不健运之故。苟非白术豁痰利水。则徒用枳实无益耳。
夫水病患。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
有水。可下之。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张介宾曰。水本畏土。因土虚不能制水。则寒水侮所不胜。反乘脾土。泛滥为邪。其始起也。
必从阴分。渐次而升。按肉如泥。肿有分界。夫水虽制于脾。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