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科学史(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主任教授约瑟夫·汤姆生爵士。但是只有持具远见的

人才觉得这些实验重要,而最先引起物理学家注意这些实验的,便是伦琴的

工作。

伟大发现之出于偶然,常较一般人所想象的为少。不过伦琴找到х射线
的踪迹却是偶然的,这件事的确迟早要发生,但仍然是偶然的。伦琴发现紧
密封存的底片虽丝毫不暴露在光线下,如果放在高度真空的放电管附近,仍
然会变灰黑而至毁坏。这说明放电管内发出某种能穿透底片封套的光线。

伦琴发现,一个涂有磷光质,如铂氰酸钾的幕屏放在这种放电管附近时,

即发亮光;金属的厚片放在管与磷光屏中间时,即投射阴影,而轻的物质,

如铝片或木片,平时不透光,在这种射线内投射的阴影却几乎看不见。所吸

收的射线的数量似乎大致和吸收体的厚度与密度成正比。真空管内的气体愈

少,则射线的贯穿性愈高。具有相当“硬度”的射线,可使肌肉内的骨骼在

磷光片或照片上投下阴影。因此,在有了适当的技术之后,这一事实对于外

科医术,就具有无上的价值。

从纯粹科学的观点来看,继х射线之后,J。J。 汤姆生等人又有一个更重
要的发现①:当这些射线通过气体时,它们就使气体变成导电体。在这个研究
范围内,液体电解质的离子说已经指明液体中的导电现象有类似的机制。液
体电解质的离子说是由法拉第创立的,后来主要由科尔劳施、范特一霍夫和
阿累利乌斯②加以发展。现在这个气体的离子说证明是更加成功。

在х射线通过气体以后,再加以切断,气体的导电性仍然可以维持一会

儿,然后就渐渐消失了。汤姆生与卢瑟福又发现:当由于х射线射入而变成

导体的气体,通过玻璃绵或两个电性相反的带电板之间时,其导电性就消失


一般叙述可参看作者所著:The RecentDevelopment of Physical Science 一书前后数版(1904—1924)。


剑桥大学哲学会,见UniversityReporter,1896 年2 月4 日。

② 见第六章,247—251 页。

了。这说明气体之所以能导电是由于含有荷电的质点,这些荷电的质点一与
玻璃绵或带电板之一相接触,就放出电荷。卢瑟福又发现:在导电的气体内,
电流的强弱起初和电动势成正比;但如果电动势继续增高,则电流的增加渐
渐变慢,最后达到一个最大的饱和数值。从这些实验可以明白,虽然离子是
液体电解质中平常而永久的构造的一部分,但在气体中,只有х射线或其他
电离剂施作用时才会产生离子。如果听其自然,离子就会渐渐重新结合而至
消失。玻璃绵的表面很大,可以吸收离子或帮助离子重新结合。如果外加的
电动势相当高,便可以使离子一产生出来就马上跑到电极上去,因而电动势
再增高,电流也不能再加大。

伦琴的发现还开创了另一研究领域——放射现象的领域。х射线既然能
对磷光质发生显著的效应,人们自然要问:这种磷光质或他种天然物体,是
否也可以产生类似х射线那样的射线呢?在这一研究中首先获得成功的是亨
利·柏克勒耳(Henri Becquerel)。他在1896 年2 月发现,钾铀的硫酸复
盐发出的射线,可以穿透黑纸或其他不透光的物质,对照相底版发生影响,
后来他发现铀本身与其所有化合物都有同样的作用。

次年,1897 年,是以超原子微粒(即远比任何元素的原子更轻的质点)
伟大发现著称的一年。物理学的新时代从此开始了。

阴极射线与电子

当一只装有铂电极的玻璃管,经抽气机逐渐抽空时,管内的放电在性质
上就经历多次变化,最后就在玻璃管壁上或管内其他固体上产生磷光效应。
然后,这些物体就成为х射线的来源。1869 年,希托夫证明放在阴极与玻璃
壁间的障碍物,可以在玻璃壁上投射阴影。1876 年,戈尔茨坦证实希托夫的
结果,而创造“阴极射线”一词,他以为这种射线是和普通光线同一性质的
以太波。另一方面,伐利(Varley)和克鲁克斯提出证据——例如,这些射
线在磁场中发生偏转——说明它们是由阴极射出的荷电质点,因撞击而产生
磷光。1890 年,舒斯特(Schuster)观察了它们在磁场中的偏转度,测量了
这些假想质点的电荷与其质量的比率,而估计这一比率为液体中氢离子的比
值的500 倍左右②。他假定这些质点的大小与原子一样,推得气体离子的电荷
远较液体离子为大。1892 年赫兹发现阴极射线能贯穿薄的金片或铝片。这一
发现,似乎与组成射线的质点为普通原子流或分子流的想法颇难调和。1895
年,贝兰证明:这些质点偏转到绝缘的导电体上时,就把它们所有的负电荷
给与导电体。在1897 年,质点的速度及其电荷e 与质量m 的比值,为几个物
理学家测定之后③,它们的性质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一月间,维歇特
(Wiechert)证明几种射线的速度约为光速的十分之

一;而其e/m 则等于电解液中氢离子的比值的2000 至4000 倍。他按电

① 
J。J。Thomson,Conduction of ElectricitythroughGases,(Cambridge, l903andl906。J。S。E。Townsend, 
ElectricityinGases,Oxford,1915。


一个运动的带电质点相当于一股电流,因而可为磁铁所偏转(见218 页),如果加上强度为H 的磁场,

则质点所受的机械力为Hev。这个力的作用方向与磁场和质点运动的方向在每一瞬刻都成直角。这正是产

生圆运动所需要的条件(见152 页),因而这Hev 即表向心力mv2/r,故。在实验中,质点只走圆圈的一

段,其离开直线行径的偏转为Sm=l2/2r=l2He/2vm。 

③ 要知这些研究的历史,可看Townsend 所著的书453 及以后数页。

容器的振荡周期测量速度,而按磁场中的偏转测量e/m。七月间考夫曼
(Kaufmann)发表他的实验报告:他从电极间的电位差与磁场中的偏转,求
得质点的能量。同时J。J。汤姆生将这些射线导入绝缘的圆柱,测量其电荷,
并观测其给予温差电偶的热量,而求得其动能。最后他于十月间发现在高度
真空下,阴极射线不但能为磁场所偏转,也能为电场所偏转,他因而测量了
这两种偏转度①。

图11 表明汤姆生用来进行上述有历史意义的实验的仪器。一支高度抽空
的玻璃管装着两个金属电极:阴极C 和开有小缝的阳极A。从C 发出的阴极
射线的一部分,穿过小缝后,再为第二个小缝B 所削细。这样得到的小束射
线,经过绝缘片D 与E 之间,射在玻璃管他端的荧光幕或照相底片上。如将
绝缘片连于高电压电他的两极,则其间产生电场。整个仪器放在一强力的电
磁体两极中间,使得射线也受到磁场的作用。

假定阴极射线是荷有负电的质点的急流,由简单计算可以看出,射线的

电场偏转度,亦如其磁场偏转度,是依质点的速度V 及其电荷与质量之比e/m

而改变的①。所以通过测量电场与磁场的偏转度,便可求得 v 与e/m 的数值。

汤姆生求得质点的速度在光速的十分之一左右,而略有变化,但其e/m
则不管气体的压力与性质及电极的性质如何,均无改变。在液体电解质中,
以氢离子的e/m 为最大,约为10,000 或104②。汤姆生求得气体离子的e/m
为7。7× l06,换言之,即为液体中氢离子的e/m的770倍,而考夫曼在1897
年12 月所求得的更精密的数值为1。77 × l07。这些结果也许表明,在气体
内的阴极射线的质点中,不是象舒斯特所预料的那样,电荷比在氢原子中大
得多,就是质量小得多。汤姆生暂时假定这些质点比原子小,他以牛顿所常
用的微粒那个名词去称呼它们,并且说它们是我们寻求多年的各种元素的共
同成分。但是当时还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些微粒所负的电荷,不比电
解质中单价离子所负的更大,因而也无法计算其质量。所以电荷的疑案就成
了急待研究的下一个问题了。

1898 和1899 年,汤姆生测量了х射线在气体中所造成的离子的电荷。

他利用威尔逊(C。T。R。Wilson)在1897 年所发现的方法,即离子和尘埃一样,

可以成为潮湿空气中蒸汽凝成雾滴的核心。从这些雾滴在空气阻力下降落的

速度,可以计算出雾滴的大小。从凝结的水的体积,可以求得雾滴的数目,

再从已知电动势所产生的电流,可以求得电荷的总量。不久以后,汤森

(Townsend)测量了离子渗入气体的扩散速度,而由此计算出离子的电荷。

到了1899 年,汤姆生用云室法与磁场偏转法,测量了相同一种质点(以紫外

光射在锌片上所产生的质点)的电荷e 和e/m。所有测量结果都证明:在实

验误差限度以内,气体质点的电荷与液体单价离子的电荷相符合。事实上,

在米利根(Millikan)新近的实验结果中,这两个数字相差不及四千分之一。

由此可见,并非微粒的电荷比液体中氢离子的电荷更大,而是其质量更

① 
Phil。Mag。vol。XLIV,1897,P。 293。

① 设一强度为f 的均强电场,垂直地施于质量为m,电荷为e 的质点的运动方向上,则质点所得的加速度a 
为fe/m,而在电场方向的位移为。在时间t 内该质点以其原有的速度v 进行的距离l=vt。因此t2=l2/v2, 
而在与垂直于原来运动方向上的位移为Se=fel2/2mv2 
② 见第六章,217 页。

小。这些微粒是原子的一部分,无论元素的性质如何,均为其原子共有的成
分。从汤姆生最初的实验来看,每一微粒的质量似约为氢原子的1/770。但
从上述考夫曼测量的e/m,已可求得较精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