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风。
一代乾坤扶正气,九天日月照孤忠。
寒云暗淡沧溟外,古庙凄凉暮霭中。
肃穆冠裳齐望拜,生刍一束意无穷。
在海瑞死后,除有“海忠介公居官公案”、“大红袍”等传说,今人还有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海瑞罢官》一剧,竟成为“文革”发动的导火线之一。海瑞墓在“文革”中,遭劫被毁。1983 年,海口市政府拨款不仅修葺了海瑞墓,还增设了“海瑞陈列室”,存有海瑞书法的碑刻和其它珍贵文物。到海瑞墓前凭吊后,再参观陈列室,不仅能增添追思之情,也会对海瑞其人其墓其墓葬文化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姑苏义士壮千秋——五人墓
在江南山青水秀的历史名城苏州,有一处明代墓地不仅被当地人所敬仰,也为历代文人所传诵。墓主生前的事迹,被后人或题诗刻碑置于墓前、或作文留传载于青史、或编剧写曲广为传唱,正如墓前石坊上杨廷枢所题“义风千古”。这便是位于苏州山塘街青山桥畔的“五人墓”。墓中所葬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明史》作沈阳)、周文元五人,生前皆无功名,“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但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所以,以平民百姓之躯,换来千秋功名。在中国墓葬文化中,是不多见的。
明朝万历、天启年间,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东林党人反对宦官魏忠贤专权的斗争。东林人周顺昌为人刚正不阿,疾恶如仇。魏忠贤当权后,身为吏部员外郎的他羞于同伍,遂告假回吴县(今属苏州)老家。应天巡抚周起元因得罪魏忠贤,被削职为民,周顺昌著文相送,毫不隐讳对阉党的愤懑。吏科给事魏大中得罪过魏忠贤,便被逮捕押至京城。路过吴县时,周顺昌设宴为他饯行,一连三天同吃同睡,并将自己女儿许给魏大中的孙子为妻。差役催促赶快上路,周顺昌厉声喝道:“你们难道不知道世上还有不怕死的男子汉吗?回去告诉魏忠贤,多行不义必自毙!”魏忠贤得知此情后,恼羞成怒,遂网罗罪名下令逮捕周顺昌。
周顺昌在乡里乐善好施,为官清廉,因此民望甚高。天启六年(1626)
三月,当地民众听说宦官魏忠贤派缇骑到苏州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激起民愤。在官府衙门外,聚集民众达数千人,以颜佩韦等人为首击鼓鸣冤。缇骑们来自京城东厂,一向狐假虎威,便厉声骂道:“东厂要逮人,你们鼠辈竟敢如此胡闹!”民众更为愤怒,冲进官府,当场打死缇骑一人。事后巡抚毛一鹭向朝廷报告“吴人尽反”,派军队镇压,逮捕了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五人,诬以“首乱者”押赴阊门外吊桥行刑,民众倾城含泪夹道与之诀别。为防止民众再次造反,官府竟将五人首级悬于城门之上,镇压民愤。五人尸骨后被民众择地埋葬。
第二年(1627 年),天启帝暴死,崇祯帝即位。魏忠贤因失势自杀,朝廷将魏忠贤阉党定为“逆案”。苏州民众愤怒地把建在山塘街的魏忠贤“普惠生祠”拆毁,将五义士遗骨移葬在废基上,留下了“魏太监祠堂——一夜拆白”的民谚,并取名“五人之墓”。
五人墓大门座北朝南。墓茔系麻石砌筑,约2 米高,是五位义士的合葬墓。墓前享堂内,明代就立有“五人之墓”的青石大碑,高2。3 米,宽1 米。碑文相传是年仅8 岁的韩馨手书。明崇祯进士、复社领袖张溥为五人墓写下的散文《五人墓碑记》,借颂扬五位义士壮举,谴责当时的官僚政客:“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这篇为平民百姓立传的文章,不仅勒石置碑于墓前,还被编入《古文观止》,广为流传。东林党人文震孟所撰《五人义助疏》、韩葑所题“奋乎百世”等后世辞章题楹,均刻于墓前碑石,受后人鉴赏。其中“花市东头侠骨香,断碑和雨立寒塘。屠沽能碧千年血,松桧犹飞六月霜。翠石夜通金虎气,荒邱晴贯斗牛芒。”“直是歼凶阉,千秋气共伸;由来殉义客,何必读书人”等句,读后令人感慨万千,五位义士的精神跃然眼前。明时戏曲家李玉留下的《清忠谱》传奇,京剧中《五义士》剧目,都取材五义士舍生取义的史实。
位于五人墓西侧近2 米处,立有葛贤墓一座。葛贤(即葛成),苏州丝织工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朝廷派太监孙隆到苏州增加捐税,由于私设税官、擅立关卡,横征暴敛、敲诈勒索,民众怨愤沸天。在葛成组织领导下,聚众玄妙观,手执蕉叶扇,“一呼而千人响应”,打税官、烧毁税官家室,“若狂三昼夜”,吓得孙隆翻墙逃至杭州。当明廷派兵准备镇压之际,葛成挺身而出,承担责任,要求“幸勿及众”。官府以“倡乱”罪名将葛成关押13 年。出狱后,百姓敬若神圣,尊称葛贤、葛将军。当苏州发生五义士事件后,葛成对五人十分敬佩,以年近花甲之躯,躬身为五义士结庐守墓。崇祯三年(1630)葛成病逝,苏州乡民集资在五人墓旁为他建立了冢墓。该墓座东朝西,有花岗条石护围,墓前有明崇祯庚午(1630)所立“有吴葛贤之墓”墓碑一通,为文震孟手书。明末文学家陈继儒所撰《葛将军墓碑记》,记述了葛成的生平事迹,为康熙十二年(1673)周靖所书,该碑立于五义士享堂西侧。有蕲宽成《蕉扇记》、李玉《万民安》传世。
五人墓在1949 年前几近荒芜,享堂成为民居。以后经当地政府多次修葺,特别是1981 年进行全面整修后,居民迁出,五人墓、葛贤墓均已对外开放,并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凭吊、瞻仰者步入大门,只见整个墓地松柏环绕,阅读碑刻,参观享堂内陈列的史迹史料,再到墓前凭吊义士,定会对秀丽的苏州有番新的认识,会在赞美“人间天堂”的同时,为苏州历史上这些义士的所作所为而赞叹!
叶落归根晴山堂——徐霞客墓
世界著名科技史学家、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曾感叹道:“《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十七世纪学者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这更印证了人们对徐霞客及其游记所谓“奇人、奇迹、奇文”的赞语了。当他先后离家远足达34 年之久,返回故里江阴市南歧村后,不久就仙逝了。他的墓冢,历经300 余年的风雨剥蚀,加之兵乱人毁,几近荒芜。1949 年后,虽屡有修葺,但十年“文革”浩劫,徐墓遭毁。值得庆幸的是自1978 年将徐墓迁葬南歧村晴山堂后,如今这里已扩建成一座墓园。徐霞客墓冢及其有关史迹史料,得到了很好保护。这位明代地理学家和大旅行家九泉若有所知,当聊以欣慰了。
徐霞客名宏祖,字振之,别号霞客。生于万历十四年(1586),自幼喜读图经地志,不思仕途,立志远足。在其母的支持下,自22 岁开始出游,34年间足迹所至,遍及如今的苏、浙、鲁、冀、晋、陕、豫、皖、赣、闽、滇、两广、两湖等19 个省的大部地区。徐霞客遨游名山胜迹,搜奇览胜之后,又探索自然的奥秘和规律,虽无官府支持,全凭献身地理考察宏愿驱使,将其考察所得,用日记体记下,留下几十万字的资料,死后季梦良等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该书被后人公认有三大成就:一是对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成因的研究,要比欧洲的罗曼等人早200 多年;二是对中国长江、黄河二大水系的发源地作了深入探访,纠正了沿袭几千年的“岷山导江”的旧说;三是开发了游记科学性、资料性、文学性熔为一体的先河,是中国游记文学的一部巨著。据清代王思任《虞初新志》载:徐霞客56 岁回归故里时,已经“气息支缀”,不久“据床浩叹,不食而卒”。“以辛已正月葬江阴之马湾”。徐霞客原墓位于江阴市马镇沈村马湾。清初曾立石碑一通,上刻“十七世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于墓前。1958 年,毛泽东曾对徐霞客及其游记给予很高评价:徐霞客不愧是一个向自然界开战,向地球进军的先驱者,为我们开发岩溶地区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在这个评价的背景鼓舞下,当地有关部门将徐墓打开,把散乱的骨骸放置一陶罐内,原想放入马镇革命烈士墓地,后受阻又将陶罐放回原墓。1962 年将原墓改建成花岗岩墓。十年“文革”浩劫徐墓遭毁,直到1978 年秋,当地政府拨款重修徐霞客故居及徐氏宗祠晴山堂,同时将马湾徐霞客墓及遗迹迁葬于堂后。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徐霞客母亲王氏大病初愈,徐霞客遂在故居附近新建“晴山堂”。崇祯元年(1628)王氏病逝,徐霞客为母亲守孝三年。期满后,徐霞客将家藏元明以来的书法手迹,镌石嵌于晴山堂的堂壁。其中仅《秋圃晨机图》一幅,就有22 位名人为此图作诗题辞,其它石刻上也留下宋濂、董其昌、文徽明、米万钟、顾鼎臣、祝枝山等人的诗文。这些石刻到了清代也屡有增添,是极珍贵的文物。1985 年,对晴山堂后院的徐霞客墓地再次扩建,形成颇具规模的一座墓园。晴山堂也改名为“徐霞客纪念堂”。如今,如果前往江阴南歧村参观、凭吊这位“奇人”墓地的话,会对徐霞客故里的遗迹,留下较完整的印象。纪念堂前小河上,有胜水桥一拱,条石筑成。桥柱上刻有一联:曾有霞仙居北宅,依然虹影卧南旸。
徐霞客故居位于村北,房屋格局,古风犹在;雕梁画栋,依稀可辨;柱脚石墩,镌有图纹;屋前古柏,一围难抱,传说为霞客出远门时手植,其母常在树下思念远行的儿子。
纪念堂的画廊中陈列着徐霞客一生行踪路线图;堂正中塑有徐母教子的仿青铜塑像,两侧堂壁共有元明清石刻77 块,有诗文94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