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有关神农神话传说中,占有很大份量的是他在医药方面的贡献。《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晋干宝《搜神记》卷一曰:“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据查所谓“臭味”,即指“五味”。五味治病各有所主。)《述异记》卷下称:“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据史书记载,炎帝为民治病,采药来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辍,最后终因误尝了含剧毒的“断肠草”,不幸中毒身亡,“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因此,神农氏又被视为医药之祖。
迄今湖北省西部的神农架地区,还盛传着神农在此采药的传说。据80年代末曾凡华、李德禄所记当地一位年届90 岁的盲人云:上古时代,苍天降下一场大瘟疫。一夜之间,人畜死亡过半,原本熙和安乐的南土哀声不绝。冥冥中,有一个声音格外苍凉:治服不了瘟疫,拯救不了人类,我算什么皇帝。。这个发明了刀耕火种给人类带来原始文明,号称炎帝的神农氏,跑到后山之上,仰面向天,一遍遍疾呼,突然,空灵的宇宙飞过一串神秘的音符:去寻找大自然吧,绝处便是生路。
受到上苍的启迪,炎帝带着徒弟炎妊、炎生奔向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遍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寻找良药不得,绝望中忽见远山绝顶灿然闪现一株神药,于是他们砍树截枝,搭起三十六架天梯,足足爬了十二个时辰,终登崖顶,采得宝药,救治了南土百姓。后来,搭架的树木落地生根,吐枝发叶,长成了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
后世为了纪念这位先贤,将该地区取名神农架。从许多传说来看,神农氏最终因尝百草中毒身亡的结局比较集中。
炎帝死后,葬在哪里?一直是个谜,晋以前无考,直到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才有了一说:葬于今湖南长沙。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便下诏书让人到湖南遍访炎帝陵陵址,多年没能查到。有天晚上,宋太祖在梦中得一神人指点炎帝陵前特征,遂再次派人前往查寻,果然于茶乡(今湖南茶陵县,宋时酃县归茶陵)觅见帝陵。几经慎重考证,遂于宋乾德五年(967 年)大兴土木,修陵建庙。以后历代王朝视为圣地,官民朝拜,香火不绝。宋罗泌在《路史》中载: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 年)吴道南在所撰碑记中,记下了宋太宗觅炎帝陵、修陵建庙的经过。1995 年8 月著名历史学家、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何光岳,历经30 年潜心研究考证后宣布:“中国历史上确有炎帝、黄帝其人,渭水中游是炎黄文化的发祥地,陕西宝鸡是炎黄圣地。”他认为,湖南酃县古有炎帝陵,当为第八代炎帝神农氏榆罔的陵墓。据何先生建议当地将县名改为炎陵县,1994 年已经国务院正式批准。
炎帝陵位于湖南东南部的炎陵县塘田乡王家渡附近的鹿原坡上。陵墓距县城约19 公里,整个陵区占地2 平方公里。炎帝陵墓高4 米,墓围86 米。墓前一通石碑上刻有“炎帝神农氏之墓”,为清道光七年(1827 年)酃县知县沈道宽所题。1986 年,在墓前新建一碑一亭,亭内汉白玉碑石上刻有胡耀邦所题“炎帝神农氏之墓”。在陵墓一侧有“洗药池”,相传炎帝采药归来,尝草之前洗涤之处。环顾四周苍松古柏,青翠欲滴。山下溪水,常年滔滔;岸畔有石状若龙首、龙爪,称之为“龙脑石”,游人观后,极喜携一二归去,留做纪念。
炎帝陵自宋建成后,历代屡有修葺。明时曾增建圣容殿,清时重修。1954年遭香火焚毁后,如今已基本全面修复。这样,自尧舜时代起,与黄帝轩辕氏一道被尊为中华民族始祖的炎帝,又拥有了一片让炎黄子孙钦敬的圣地,必将招引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归根之心——爱我中华,振兴中华。
巍巍中华之始祖——黄帝陵
1995 年4 月5 日的清明节,陕西黄陵县沮水之畔的桥山,龙旗招展,锣鼓喧天。有2 万余人参加的清明公祭黄帝陵谒陵拜祖活动在这里举行。据报载:有来自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有关部门代表,十二个省、市、自治区政府代表,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代表,以及陕西省领导等。祭陵代表亲临黄帝陵前,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勃兴恭读祭文。公祭中,各方代表为整修黄帝陵,共捐资438 万多元人民币。张勃兴的祭文不仅追述了轩辕黄帝的功德,还回顾了中华民族百年磨难,国共合作,誓雪国耻的历史。祭文最后道出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爱国一家,统一祖国,振我中华。
黄帝,传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中原地区伟大的部落首领,是中华民族共认的祖先,千百年来,被尊为中华文明的始祖。
据《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河图稽命徵》等籍载:少典氏娶有蟜氏之女附宝为妻,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耀郊野,感而孕,二十四月,而生黄帝轩辕于寿丘。黄帝诞生之际,满屋紫气生辉,刚出世就会讲话,聪颖过人。另有一说“黄帝以雷精起”(《河图帝纪通》),即以雷神崛起而为中央天帝。黄帝,姬姓,号轩辕氏,也有叫熊氏。其部落原居西北高原,与炎帝在阪泉(今河北怀来县)展开激战三天三夜,战胜炎帝。蚩尤统率南方以九黎族为核心的蛮族攻打中原时,黄帝联合炎帝族分路东进至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进行决战,在九天玄女帮助下,杀败蚩尤。后来,黄帝被诸部落拥戴为共同领袖。其统辖范围相继扩展到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
嗣后,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大臣辅佐下,国泰民安,并涌出一大批发明创造:如苍(仓)颉造字,嫘祖(黄帝妻)养蚕,共鼓、货狄做船,羲和占日,常仪占月,隶首作算数,容成造历法,伶伦、荣将作音律,胲驾车,岐伯行医等。这许多发明创造无不体现了当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方方面面,还奠定了华夏民族作为人类伟大民族的基础。
据《史记·封禅书》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从此,黄帝仙化之说流传开去。据传黄帝活了百岁余,死后葬于黄陵(今陕西黄陵县城北)。(见《史记·五帝本纪》、《史记集解》、《皇览》等)然而,由于各地人民都怀念黄帝功德,所以不少地方也建有陵墓,借以就近祭祀,那不过是后人所为罢了。自从公元前422 年秦灵公曾“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后,黄帝陵前的香火几乎就没断过。有一例可证:元朝泰定二年(1325 年),有个主持道人状告歹人弄火烧了黄陵殿宇,也孙铁木耳皇帝立即怒召文武大臣上殿听旨:“黄帝轩辕氏,乃我中华民族元祖,不论汉、满、蒙、回、藏,还是苗、瑶、彝、黎、藩,都要敬重我始祖陵寝。”并下旨派专员星夜驰赴关中查办。这充分体现了中华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始祖黄帝的敬仰。
埋葬黄帝的桥山,其势如桥故称桥山。山周围5 里,沮水环绕,山上种满古柏达8 万余株,树龄在千年以上的就有3 千株,郁郁参天,是我国迄今面积最大的古柏群,自古以来就有“黄陵古柏茂■花”之称,气势非凡。北宋嘉祐六年(1061 年),宋仁宗皇帝降旨坊州(今黄陵县)县令,发动民众前往黄陵植柏1415 株,将寇守文、王文政、杨遇的名字全刻在石碑上,以免除一切差役,专职护林。从此中国有了护林员,黄陵的林木从此也更加葱茏,以致明人赋诗称:“满山翠柏望乔陵,上有仙台垒九层。夜夜唯留明月照,年年只见白云兴。”清代张绍先祭祀黄帝陵后,也留下《黄陵古柏》一首:“老柏虬龙化,盘根绕帝陵。风从南谷响,雾自北桥凝。挂甲宁无据,栖鸾绰有凭。精灵留剑舄,仿佛话飞升。”
黄帝陵在桥山山顶正中,其陵高3。6 米,墓围48 米。墓前有碑亭,内有一碑,上刻“桥山龙驭”四字,为明嘉靖年间滇南唐锜所书。传说黄帝就是在这里驾驭巨龙升天的。亭前还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陕西巡抚毕秋帆所立石碑一通,上刻“古轩辕黄帝桥陵”七字隶书;1958 年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石碑一通。在陵的南侧有座高大的土台。台前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传说汉武帝率十万之众征朔方回长安,途径桥山,听手下人称黄帝得道乘巨龙升天,桥山只是黄帝的衣冠冢后,他深信不疑,遂令十万大军在桥山黄帝陵侧,修筑了这座祈仙台,希望有朝一日也能驾驭巨龙腾空升仙。在桥山东南麓还有黄帝庙一座,也称轩辕庙。据传始建于汉代,历代屡有修葺。庙内大殿前有一巨大古柏,称之“挂甲柏”,又叫“将军树”。传说当年汉武帝征朔方途径这里进殿祭祀,随手取下戎装盔甲,挂在这棵柏树上,柏树就此烙上了铠甲纹。
1912 年1 月1 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委派15 人组成的黄陵祭祀团,亲临桥山祭祀黄帝陵。当年的祭文石碑珍藏于黄帝庙内。
1936 年“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共同抗日,为表心迹,于1937 年、1938 年的清明节,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共祭活动对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日,起到了巨大的精神推动作用。其中1937 年4 月5 日中国共产党的祭文,由毛泽东亲笔手书。
1980 年恢复祭祀活动后,每年清明节,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公祭活动,以缅怀人文初祖,共兴中华大业。1995 年4 月5 日公祭结束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为黄帝陵兴笔题词:“团结奋进,再展辉煌”。八个字言简意赅,寓意深长。
斑竹一枝千滴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