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孙殿英率部进驻清东陵。为掩世人耳目,清东陵实行全面军事戒严,并四下张贴告示。仅用七天,将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定东陵的地宫炸开,开始了中国墓葬文化史上骇人听闻的一次浩劫。地宫内的稀世珍宝被盗劫一空,就连慈禧的尸体也不放过。这伙中国墓葬文化史上的千古罪人,扒下慈禧身上的龙袍和内衣,取下她贴身的珠宝,又用刺刀撬开慈禧的嘴,从口腔里掏出夜明珠。据孙殿英后来回忆时说:“老佛爷像睡觉一样,只是见了风,脸才发黑,衣服也拿不上手了。”至于嘴里的夜明珠,“这个珠分开是两块,合拢起来则透出一道绿色寒光,夜间在百步之内可以照见头发。”
孙殿英东陵盗宝案发生后,举世震惊。天津的末代皇帝溥仪痛不欲生,立即要求北平当局严惩罪犯,各界也纷纷给予支持。时任故宫古物馆馆长的徐森玉得到消息后,连声痛斥孙殿英是千古罪人,并星夜赶赴现场查看。只见现场尸骨满地,一片狼籍,一切已无法挽回。乾隆带入棺中的许多珍贵古画、碑帖,均已化为灰烬。唯发现乾隆这位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其牙齿居然齐全,一颗未脱。孙殿英为逃脱罪责,通过戴笠,将盗出的翡翠西瓜、夜明珠赠给宋子文、宋美龄。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披露,那颗可分成二瓣的夜明珠,后来被钉在宋美龄的一双拖鞋上。蒋介石、何应钦等党政要员都收下过东陵的珍宝。于是,孙殿英不仅逍遥法外,就连已被拘捕的孙殿英手下师长谭温江也被无罪释放。
1949 年后,政府不仅多次拨款修葺清东、西两陵,清理了裕陵、定东陵两处地宫,先后予以开放,供游人参观,还将这两处陵墓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5 年1 月26 日,经过风风雨雨二百余年的清陵,又爆新闻:在这一天,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去世28 年后,其骨灰归葬清西陵。据报载:华龙皇家陵园总经理张世义找到溥仪妻子李淑贤,经几番接触,李淑贤向张世义透露,溥仪生前曾交待:如果将来有机会有条件,他还是愿意入土,将他葬在清西陵。另外,他过去的一位妻子叫谭玉玲,他非常喜欢她,将来李淑贤百年之后,希望他们三个人合在一起。在张世义保证下,李淑贤说:我的要求不高,标准墓地是1。5 米,我要求皇上的要大一点,不能低于6 平方米;我和谭玉玲的,不能低于3 平方米。此外要有绿地,再给他们建个碑。张世义满口答应。据张世义透露,三人合葬墓地,初步安排为99。5平方米。这个数字,是借鉴故宫的房屋为9999 间半而来的。溥仪的骨灰自1980 年5 月29 日,全国政协为溥仪举行隆重追悼会后,根据中央指示,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副舍。1995 年1 月26 日,清西陵内李淑贤戴着黑色手套将傅仪骨灰盒递给站在墓穴中的工作人员。陵园工作人员将骨灰盒轻轻放入水泥筑成、黄绸铺就的椁内,又特意解开包裹着的黄缎布,确认方向确是面南背北,然后重新系好。
这样,清西陵内又多了一处特殊的墓地。纵观整个清东、西陵,陵区林木蓊翳,红墙黄瓦迤逦其间,泉水潺潺,鸟语果香,踏上陵区神道漫步兴游,顿觉陵区肃穆典雅,令人心旷神怡,遐想联翩,确是一处游览胜地。每年到此参观封建社会帝王陵寝的中外游人络绎不绝。
我自横刀向天笑——谭嗣同墓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一颗明星,是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知。在戍戌变法失败后,遭清政府杀害。谭嗣同的死,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发表言论,对谭嗣同的献身精神表示莫大的崇敬。二十世纪初活跃于政治舞台的热血青年,都视谭嗣同为楷模,其影响可谓深远。近一个世纪来,谭嗣同的墓、祠前,凭吊、瞻仰者不绝,成为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基地,并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传后世。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湖南浏阳人。早年入新疆巡抚刘锦棠幕,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观察风土人情,广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之感。中日甲午战争后,谭嗣同痛感国家、民族危亡日甚,“非守文因旧所能拘回者”,于是决然抛弃旧学,仿照欧美变法图强,以从新学。对于谭嗣同思想上的巨变,其父谭继洵深为忧虑,他曾数次欲为儿子在官场谋取一官半职。1896 年,在谭继洵积极活动后,用重金为谭嗣同捐了一个候补知府的官衔,分发江苏南京,等待委任。谭嗣同难违父命,怀着一腔悲愤赴南京。不久结识清末著名居士杨文会,潜心学佛,从佛教大乘学说中汲取积极进取的精神。与此同时,写出了著名的《仁学》一书,梁启超称之“其学又一变”。这时谭嗣同所进行的已是“别开一种冲决罗网之学”了,成为当时维新运动中的激进派。嗣后,奔波于大江南北,为维新变法呼号,深得康有为、梁启超器重。1898年秋,应诏入京任四品卿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弟等参与新政,号称“军机四卿”。不久,变法失败,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却以“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的态度,留在京城,欲与大刀王五营救被囚禁于瀛台的光绪,未遂,遂将随身佩带的“凤矩”宝剑赠给王五,望其继承未竟事业:“我国二百年来,未有为民变法而流血者,流血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被捕后,在狱中“神采飞扬”(见《近代湘贤手札》台湾文海出版社),意态从容。留有气壮河山的《狱中题壁》诗一首传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此诗后来传到日本,曾被谱曲“为乐歌,海宇传诵”。同年9 月28 日,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深秀、杨锐、康广仁六人在北京菜市口同遭杀害,史称“戍戌六君子事件。”谭嗣同就义时,神态自若,高声吟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时年33 岁。
谭嗣同遇难的消息迅速传扬开来,他生前的同乡好友唐才常闻讯后,失声痛哭,立即由汉口赴上海,欲北上京城收尸。而谭嗣同遗体已被京城浏阳会馆的老长班刘风池及罗升、胡理臣冒险从刑场上抢出,用多年的积蓄购棺殡殓,于10 月中旬南下湖南。唐才常遂作一挽联致哀:“与我公别几许时,忽警电飞来,忍不携二十年刎颈交,同赴泉台,漫赢将去楚孤臣,箫声呜咽;近至尊刚十余日,被群阴构死,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72 个字,字字泪恨交加。
同年十一月一日,谭嗣同的灵柩运抵湖南,安葬于风景秀丽的浏阳县牛石乡翟水村的石山下。谭嗣同的妻子、中国女学会倡办董事李闰,终日以泪洗面,愤不欲生。当年积极为儿子奔波于官场的谭继洵,这时,也十分冷静地劝李闰,说谭嗣同:“将来的名望在我之上。”(见《记祖父谭嗣同二三事》,《百科知识》1980 年第2 期)
远在日本的康有为闻讯后,为之扼腕,专作《六哀诗》以示怀念,其中写道:“复生奇男子,神剑吐光莹;长虹亘白日,紫澜卷苍溟。。。”一大批谭嗣同的旧友及进步人士纷纷作诗文志哀,影响极大。谭嗣同殉难一周年之际,欧榘甲在《论政变为中国不亡之关系》中说:“维新六君子流血,乃为吾国民建国之思想也。。。凡国之将强也,必先有仁人君子,为国家牺牲者焉。犹严冬大雪,万物皆白,而后春阳温之,草木勾萌发达也。”
辛亥革命胜利后,人们对谭嗣同更加怀念和敬仰。1914 年,在他的故乡浏阳县城西门外新建了“谭烈士专祠”,当年的密友、时任财政总长的梁启超亲笔题写了“为民先觉”四个大字。康有为派人送来挽联多幅,其中一幅写道: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
谭嗣同的墓,也得到重新修缮和扩大。墓前碑面上书“清故中宪大夫谭公复生府君之墓”,碑的两侧,立有华表一对,碑文系谭嗣同的同乡宋渐元原刻于青石的一副楹联:亘古不灭,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
此楹联已移刻于华表。墓前两旁分立石虎、石马等石像生,墓地广置松柏,苍翠挺拔。
近一个世纪来,谭嗣同的墓、祠虽屡经兵火、风雨的毁蚀,特别是十年浩劫的破坏,几近荒芜。但谭嗣同为祖国免受外国凌辱而献身的业绩,是永载史册的。本世纪80 年代后,当地政府及群众及时修复了谭嗣同墓、祠,并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供后人瞻仰、凭吊。如今的墓地,庄严肃穆,每年清明节前后,前来祭扫先烈墓的群众络绎不绝。一切追求真理、推动历史前进的人们,将在这里回顾谭嗣同的精神,是能从不同角度汲取到珍贵营养的。
西泠桥畔鉴湖侠——秋瑾墓
在风景秀丽的杭州西湖中,有一座由火山喷出形成的小岛,叫孤山。山高38 米,碧波环绕,园林极佳。岛上众多建筑,布局雅致多彩,以致唐代诗人白居易赞叹道:“到岸请君回头望,蓬莱宫在水中央!”出岳坟,过西泠桥,上孤岛行之不远,便可看到松林下一通墓碑,碑上镌刻着“秋瑾墓”三字赫然夺目,令人肃然起敬。沉思遐想之余,不仅为神州大地历代涌现出的无数爱国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而感慨,也使人的思绪一下子回到那腥风血雨的岁月。
据陶成章《秋瑾传》载:秋瑾,字璿卿,别号競雄,又称鉴湖女侠。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光绪十六年(1890)随父入湘,6 年后,21 岁的秋瑾依父母之命嫁湘潭富绅子弟王廷钧。不久,王廷钧花钱捐了个京官,举家入京。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