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30912中国公共财政建设-高培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普杖胱魑�100%的话,那么大家有机会可以查查当时的文献,来自于国有制经济单位的缴款份额达到了86。8%,也就是说在全部的财政收入当中有86。8%的钱是从国有制经济单位那里获得的。如果在此基础上加上来自于城市大集体,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准国营经济单位的缴款,这个比重就会提升到将近95%。所以,我们用现在的眼光来形容当时的财政收入结构,可以把它称作“取自家之财”。

  再看我们的财政支出结构,同样是1978年,那一年如果以全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作为100%,那么来自财政投向基本支出项目下的支出份额就达到40。4%。基本建设支出表明什么呢?大家都知道,由财政、由政府拿钱搞的基本建设,肯定是要形成国有资产的。也就是说,它肯定是注入到国有制经济单位领域。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加上政府投向于国有制经济单位的增拨流动资金支出、挖潜改造资金支出、科技三项费用,以及为国有企业拨付的诸如幼儿园、托儿所、子弟学校、社会福利设施等等方面的支出。那么可以这样讲,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政府投向于国有制经济单位的钱,大体要占到整个财政支出规模的90%以上。那么在那个时期,政府是不是也向国有制经济单位之外拨付些钱呢?是有的,也拨付的,但是且不说它的额度非常之小,就连它的名称也体现着国有制财政的这样一个特殊的特征。

  比如那时候政府也向农业、农村、农民那里拨付一些款项,但是一旦沾上“农”字,一旦财政把钱往“农”字方面去拨付的时候,大家想一想,我们是用什么样的一个名称来涵盖它的意义呢?叫“支援农业支出”,什么叫支援?意思是什么呢?这不是我份内的事情,这是我支援你所干的一些事情。因此,如果同样用现代的眼光来衡量、来描述当时的财政支出结构,我们可以这样描述,那是“办自家之事”。所以当时的财政收入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我们今天是这样描述的,叫做“取自家之财,来办自家之事”。

  我们还可以看一看当时的财政税收政策的取向。很多人都研究过中国公共政策的发展史。但是你如果只是关注或者你如果更多地关注计划经济体制年代的我们的公共政策的取向的时候,特别是我们的财政税收政策取向的时候,那么那个时候老师也会告诉你,叫什么?叫“区别对待”。什么“叫区别对待”?表现在税收上,那就是私营企业的税负要重于集体企业,集体企业的税负要重于国有企业。那是一种典型的按照所有制性质的不同,而制定的税收政策。如果你想考察一下当时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取向,那么前面也已经告诉你,政府财政的钱大量的是用于国有制经济单位的拨款,政府财政事实上已经被赋于了一种培育发展国有制经济,消灭以至铲除私有制经济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

  考察完当时中国的财政收支结构之后,我们再来看一看改革以来我们正在构建中的所谓的公共财政的这样一种收支结构以及它的政策取向。我们还是可以用数字来说明。先看我们目前的财政收入结构,2001年,你可以看到如果同样以整个的财政收入作为100%的话,那么你去观察整个的财政收入结构,你也可以观察某一个省份的财政收入结构,甚至某一个很小的地区财政的收入结构。尽管可能全国的情况有些差异,但总的格局是来自于国有制经济单位的缴款和来自于非国有制经济单位的缴款,已经达到了两分天下的格局。而且事实上从1998年开始,我们已经正式对外宣布,就整体而言,中国政府的收入格局是国有制经济单位和非国有制经济单位两分天下。从1998年以后的这四、五年间,中国的非国有制经济发展的势头非常迅猛,伴随着这一迅猛的势头,中国非国有制经济给予中国政府收入的贡献度也在提高。所以,如果仍然用过去的语言、过去的术语来描述现实的中国政府的收入格局,我们说目前已经不再是“取自家之财”,而是“取众人之财”了。

  再看我们的支出结构,2001年在中央一级的财政支出结构当中你会看到政府用于基本建设的支出也就是投向于基本建设支出领域支出不足15%。如果在资金上剔除掉政府为了执行所谓机制财政政策,而以国债的发行收入搞的那些基础设施和一些公共设施,那么真正的本来意义上的基本建设支出,已经不足8%。由40。4%一路下滑到不足8%,这表明什么呢?这表明政府投向于国有制经济单位的款项,在大幅度地下降。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伴随着政府对国有制经济单位拨款数额的减少,结构性的变化,哪些支出项目增加了呢?我们可以看一看我们身边的学校,我们可以说科教文卫事业方面的支出增长了,这些年它已占到了财政支出的20%;还可以看一看我们身边的父母、我们周围的人群,哪些支出增加了呢?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增长了、城市低保收入的支出、还有养老金的支出、什么抚恤性的支出等等,它已经占到我们财政收入的18%;还有哪些支出增长了呢?我们的国防支出在增长,我们行政事业单位在增长,我们的周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支出在增长,我们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在增长。一句话,政府用于公共事业领域的支出在增长。那么在今天这个时候,我们再来描述我们现在的财政支出结构的时候,恐怕已经不再能使用过去那样一种“办自家之事”而是要做一个替换,“办众人之事”,也就是说伴随着市场化的进程,伴随着公共财政的建设,我们在财政的收支结构上已经实现了由“取自家之财,办自家之事”,到“取众人之财,办众人之事”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还可以再看一看我们当前的财政税收政策取向,今天中国的公共政策已经不同于计划经济年代的公共政策。在计划经济年代,如果你说区别对待,恐怕没有人去反对你,但是当今天我在这个场合说我们仍然要执行“区别对待”政策,恐怕没有一个人会赞成你。我们现在执行的政策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叫“国民待遇”,意思说什么呢?说不仅仅是给予外国人待遇,要按照给予中国人的待遇那样去进行,而且指的是只要是中国人,不管你是哪样一种身份、不管你属于哪样一种所有制性质,那么只要是中国人都要享受同等的待遇,这就说明我们今天的公共财政的格局,正在逐步地形成。好了,现在可以讲中国的财政已经由过去的传统意义的国家财政,在向公共财政的方向在转变,尽管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很多的事项没有推出,还有很多的任务没有完成,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已经踏上这样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不能去小看它,它应当说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是一种革命性的变化,为了能够更充分地更清晰地认识中国的公共财政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我们不妨分析得稍微细致一点,那就是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把握公共财政的基本点,也就是说,把握了哪几个基本点我们就可以把握整个的公共财政框架本身。应当这样讲,尽管理论界和中国的政府部门对于公共财政的认识还处在不断的深化当中,还处在讨论和研究状态。但是,在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这个问题上,认识已经逐步趋于一致。就今天的情况看来,我们说中国要构建的公共财政,起码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叫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也可以把它简称为“公共性”,那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讲,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要严格地按照满足整个社会的公共需要的口径去加以界定,而不能局限于或立足于满足哪一个阶级、哪一个集团、哪一种所有制性质的需要。也就是说到今天这个时候,我们的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的定位已经把全民的利益、整个社会的利益囊括其中,而不再是过去的那样一种满足于国有制经济单位、全民所有制经济单位、公有制经济单位的这样一种需要。按照这样一个线索,那就是凡是属于公共利益的项目、凡是属于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项目,公共财政就必须涉足、必须去保证;凡是不属于或不可以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公共财政就坚决地要退出、坚决地要不涉足它。

  好了,那么按照社会公共需要的这样一种口径,哪些项目公共财政是必须涉足,必须担负的呢?可以把它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叫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我们现实社会当中,每个人都不可缺少的那样一种物品或者服务,我们都知道,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生活当中,除了能够从市场上买到的那些所谓的私人物品或服务之外,我们同样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谁来保证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恐怕没有别的什么其他的途径,只能是政府的提供、政府的生产。政府拿什么去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只能通过政府的财政收入、只能通过政府的财政支出,这是一个事项。

  第二个事项我们叫调节收入分配。说到调节收入分配,我们特指的是调节居民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应当说公共财政介入于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是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赋予财政税收的一项新职能和新任务。在以往的计划经济年代,我们的财政是不担负这样的职能的,那个时候大家可能也会想到,说也使用“调节”,也使用“分配”这样的字眼,但那个时候的调节那个时候的分配,单纯指的是调节国有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水平的那样一种分配、那样一种调节。而不是像今天这样特指居民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之所以要有公共财政来担负起调节居民个人收入分配水平这样一种新职能、新任务,是因为我们的市场经济制度选择了按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度来分配的这样一种分配原则。这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