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怕是有著诱人的加班费,法国人也不愿意加班不愿意拼命地工作,他们更愿意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假日而不愿要那些诱人的加班费。我的丈夫又是这方面的典型,我们在中国的时候,他看到他的一个美国朋友为了多赚钱而四处兼课教英语,他总是不屑的说,虽然他赚的钱比我的多,可是,当我在享受生命的时候他却在消耗生命。面对加班,法国人总是说,我不在乎多赚那几个钱,请让我回家去,我只想和我的老婆呆在一起──这大概就是法国人真正的浪漫吧?!
法国人和中国人一样,都是个好吃的民族。不同的是,法国的用餐的时间要比国人的用餐时间长得多了。而且还必须——等待!上馆子吃饭前得预约,否则很可能就会因为满座而被拒之门外。有一件事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法国的老板经常会以“营业时间将要过去了”来拒绝前来吃饭的客人,哪怕来客是一大群人。在中国,开门做生意的人哪有这样拒绝客人的?!
如果去走亲访友的话,这顿饭一吃就非得用5、6个小时才能完成,有时甚至更长。客人来了以后,主客间先是逐个地行贴面礼——无论男女老少都得相互亲对方的脸。通常是左右各亲一次,但是,如果感情较深关系较近又长时间不见面了的话,那就会左右反复的多亲几次。等彼此间行过贴面礼后,差不多半个小时就过去了。想想吧,50张脸贴两次就是100次。而且一边贴还得一边打招呼。行过贴面礼后,大家就在一起先拉家常。法国人是很能“侃”的,而且,他们把能“侃大山”看成一种本事和个人魅力。等离吃饭的时间“差不多”(这差不多,却是一个小时以后的事了)了,主人就会拿出各种酒来给大家品尝,这就是“餐前开胃酒”,通常会是威士忌或马塞茴香酒等。喝酒的时候会吃些薯片或花生等小吃,通常是客厅里进行,大家一边品酒一边继续侃大山,而这开胃酒一开喝,不要半个小时是不可能结束的。开胃酒喝过了以后,主人就会邀请客人到餐厅里就餐了,这时你会看到桌子上给每位客人都准备了各种不同的餐具和不同的玻璃杯──刀叉大小形状不同,用途是不同的。食用肉类的餐具和食用海鲜类的食具是不一样的。而杯子的使用也是非常很讲究的,各种杯子的使用是根据葡萄酒的颜色来定的,葡萄酒的颜色不一样,使用的杯子也是不一样的。该用来盛白酒的杯子就不能倒上红酒。该盛玫瑰红酒的杯子也得和白酒的杯子区别开来,在这点上是马虎不得的。还有,喝水的杯子和喝葡萄酒的杯子也是不能混在一起用的。餐具的摆放是有讲究的,通常主人是根据他的所准备饭菜来摆放餐具的,餐具的使用是从最外面开始的──主人上菜也是根据餐具的摆放来上菜的,如果最外面的餐具是用来吃海鲜的话,那么第一道菜一定是海鲜了。在比较正规的场合吃饭,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喜的自然是因为?国的美食,忧的是法国的用餐礼节太多,且用餐时间漫长。在法国吃饭是顺序通常是:色拉凉菜——主菜——干奶酪——甜点——咖啡或茶。而每吃完一道菜,主人就得把旧盘子撤了,换上新的盘子。咖啡喝完后,还有一小杯比较烈性的酒──法国人说那是为了把前面喝的咖啡“推”进胃里面去。总之感觉上,在法国吃饭就是不断地换盘子和餐具。
刚刚到法国,我一时很难适应法国人如此“浪慢”的生活,后来有一个英国朋友“安慰”我:“你其实算是很幸运的了,如果在西班牙更惨,他们通常会告诉你,明天吧!!──就连约会也要等到‘明天’才能给你呢!”据说这是拉丁区人的典型性格,他们喜欢慢悠悠地“享受”生活。
在法国生活了两年后,法国人的生活方式已经把我的火性子磨得很平和了。实在受不了时我就告诉自己,还好,我是在法国而不是在西班牙。我不用“等待”到“明天”,我只要等待上区区几个月罢了。
老外看法国中法文化漫谈
中国和法国,都是喜欢“侃大山”的民族。不同的是,法国人间的话题不分界线不分等级。一家人,无论男女老少间,什么话题都可以放在一起来谈论。国内就不同了,各种话题和语言被分成了很多个“等级”。有些属於“大人们”的话题,孩子们是没资格谈论的。而在法国,孩子们很早就和大人们一起进行各种话题的讨论了,有的甚至还会和父母亲大谈性方面的话题。他们可以漫无边际的表达他们的看法。法国人鼓励孩子们发表自己独立的看法,不会因为某个话题含有某种“色彩”而压制孩子们的发言权。所以,法国的孩子们,说的都是一套一套“大人”的话。国人看到法国人的一家子在聊天,一定是很惊讶的:这怎么看都不象是一家子在谈话,倒象是哥们间朋友间在侃大山。在公共场所,法国人会很小声地交谈,国人则喜欢旁若无人地“高谈阔论”。法国人间谈话大都是直来直去的,对法国人的话,只要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好就行了,否则就会自寻烦恼。而中国人间谈话则喜欢七绕八拐的,对国人的话,常常得考虑说话人的“言下之意”,否则就会自找麻烦。
从语言上来看,在第二人称的使用上,和中文一样,法语也是有“你”和“您”之分的。但是,法国人使用的“您”要比中国的“您”严格和复杂得多了。而且还很微妙,在电视上看到,记者采访法国总统或名人时,喜欢故意刁难,总问他们,“我们间是以“你”相称还是以“您”相称呢?”他们却是从容地答道“您看著办吧”。如今的中国,对“您”这一称呼已经不太讲究了,陌生人间偶尔以你相称也不伤大雅。但是,在法国,对陌生人是一定要以“您”相称的,如果不小心把该称“您”的人称为“你”了,就会被人看做毫无教养。严重的时候,法国人当场就把脸给拉下来了──对这种无教养的家伙是不必给好脸色的。
国人喜欢使用成语,在国内,人们用“马马虎虎”来表达一件事说不上好也算不上坏。外国人对此难于理解,一件事不好不坏与人家“马”和“虎”何关?同样的,法国人也善於使用一种类似成语的“熟语”。天寒地冻的时候,法国人总是说“天气冷的就象只鸭子”。这也让我这个生活在法国的“老外”就是想不通,天气冷怎么会和鸭子扯上关系了?大概,这其中的韵味只有本国人才能体会得到了。中国人说深思熟虑,法国人却说,“把要说的话放在嘴里绕上7次后才说出来。”想来,“在嘴里绕了7次的话”就是深思熟虑后的话吧?!国人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法国人则说,“猫儿不在耗子就出来跳舞”--这听上去却也有些异曲同工。有一回,我因为知道一位法国人在申请某项补助,便问其结果如何,她很兴高采烈的告诉我:那事儿要蓝了。我不禁好笑,原来办不成的事,在中国,我们说,“这事黄了”。可相反,快要办成的事,法国人却说,“这事蓝了”。颜色不一样,表达的意思果然也不一样。在国内描述色情事件,我们说是“黄色的”,可法国人说是“粉红色”的。颜色不同,可表达的意思竟是完全一样的。在中国,给某事行个方便,我们说是“开绿灯”,而法国人说是“开绿火”(红绿灯在法语里都被叫做“红绿火”,)这回,相同的颜色,表达一种完全相同的意思。
中法两国都是好吃的民族,而且都有着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两国间的饮食文化既各有千秋,又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法国的奶酪闻名于世,多达四百种。法国的乳制品商店里,卖有一种叫做“365天”的奶酪,可以提供365种不同口味的奶酪。而中国的食品中,可以与奶酪比拟的是豆腐。中国的豆腐也种类繁多,变化多样:水豆腐、臭豆腐、豆腐干、豆腐皮、豆腐乳……难怪法国人会把中国的豆腐叫做“豆制奶酪”(fromage de soja )而法国的奶酪当中有一些奇臭无比,就和中国的臭豆腐一样,闻着臭吃着香。对法国人而言,奶酪的味道越重吃的人就越高兴。就和国人吃臭豆腐是一样的道理的。
和国人一样,法国人也吃火锅。法国的火锅也分有多种,其中一种是奶酪做的锅底,就是把味道很重的奶酪烧热烧化了,大家热热闹闹围做一团,把面包块用长叉子叉著,伸进锅里“裹”上热腾腾的奶酪来吃。另一种法国火锅看上去有些象四川的“麻辣烫”。锅底是烧得热气腾腾的葡萄籽油,大家持著细长的叉子,优雅地串起方方正正的小牛肉或羊肉,架在锅中煎几分钟,然后起锅淋上各种口味不同蘸酱。看上去就和吃“麻辣烫”似的。
除此之外,天上飞的地上走的,只要法律允许,法国人一样吃得津津有味。各种动物的肝、心、肺等内脏,法国人和国人一样一概不拒。法国的名大菜有青蛙腿、烤羊腿、鹅肝、血鸭和蜗牛等。以食为天的国人,为了饮食,是什么招都可以想得出来的。在这点上,法国人也毫不比国人逊色。法国那道鹅肝大餐,香醇嫩滑,入口即化。吃的人无不赞不绝口。但是,鹅肝的来源却是吓人的。获得这种鹅肝的办法是,用“填鸭式”的办法来饲养鹅,每天往鹅的胃里拼命塞玉米,千方百计让鹅得了肝炎,使鹅肝变得肿大。也就是说,这道大菜的鹅肝是患有肝炎的鹅肝。我第一次看到这种鹅肝的时候,不明白其中的奥妙很纳闷:法国的鹅肝怎么这么大?!后来才知道,原来那是病态的鹅肝。法国另一道非常名贵“血鸭”,则是把鸭子活活地闷死了,使鸭子浑身充血而作成的。美国人是看不得法国和中国这两个民族,为了一张嘴而如此“残忍”的。确实,我在国内碰到的几个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