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离婚?”那女人回答:“我舍不得离开他,希望他能回心转意。”“那你为什么跟我说?我又不认识你。”“我就是要让不认识的人听我倾诉苦衷,熟人听了反而会惹麻烦。说完了我心里就舒坦了。”近年美国兴起了“诉苦电话”,让那些心中有苦没处说的“美国阿Q”们有个发泄感情的地方。据说,“诉苦电话”生意兴隆,赚了不少钱。
俄国作家契诃夫不但自己有“阿Q精神”,而且极力将他的“阿Q精神”灌输给读者,让广大市民们在不幸降临时,以“阿Q精神”来安慰自己,以求得心理平衡。契诃夫曾经写过一篇题为《生活是美好的》文章,其“腔调”和阿Q的“儿子打老子”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看这段文字:要是火柴在你的衣袋里燃烧起来了,那你应当高兴,而且要感谢上苍,多亏你的衣袋不是火药库。要是手指头扎了一根刺,那你应当高兴,挺好,多亏这根刺不是扎在眼睛里。要是有穷亲戚到别墅来找你,那你不要脸色发白,而要喜洋洋地叫道:“挺好,幸亏来的不是警察……依此类推,朋友,照着我的劝告去做吧,你的生命会欢乐无穷!”细读并回味以上文字,我们便会感到,契诃夫的这套“理论”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
在法国,有一门新兴职业,叫做“陪话女郎”,也是“阿Q精神”在国外的派生物。顾名思义,“陪话女郎”即专门陪你说话,你心中不管有什么“苦水”,尽管往她身上“倾泻”,她会笑纳,照单全收,全无半丝恼怒。同时,“陪话女郎”还能为你排忧解难,说些好听的话给你解闷,一切都是为了客户身心健康。她们的报酬是以小时计费,你另给小费她也乐意收下。法国的孤独老人,以及“有闲阶层”的贵夫人之类,就喜欢找“陪话女郎”聊天,前者寻求慰藉,后者意在发泄。他们倾吐心中的苦闷,痛诉人生的不幸。陪话女郎一边认真聆听顾主的“投诉”,一边察言观色投其所好说一些对方爱听的语言,直到顾主心满意足这才离去。顾主消了气,陪话女郎得了利,皆大欢喜。
最聪明的要数日本人,他们不但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就连运用“阿Q精神”也别有新招。以上列举的几个国家,其“阿Q精神”仅仅用在消除心中怒气求得心理平衡这个层次上面,而日本人却棋高一筹,他们“变废为宝”,用“阿Q精神”来推动生产,提高工效,这就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了。
日本的有识之士领悟到:在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上下级长期相处,难免产生矛盾,如工厂的工人和厂长,公司的职员和董事长。有时,下级受了上级的气,只敢怒而不敢言,心理上感到压抑。如果不及时将“压抑”释放出来,将会产生负效应,甚至起破坏作用,不利于工作或生产。于是,头脑精明的厂长和董事长便想出一个高招:将自己的形象做成橡皮模具,大小高矮面部五官和自己一模一样,把模具置于一间“出气室”内。凡心中有气没处发泄的工人或职员,都可以到“出气室”对你上司的模具拳打脚踢,大声怒骂,将你的怒气、怨气统统发泄出来。出了气,心理平衡了,工作效益自然提高。有家工厂作了统计:自从设立了“出气室”之后,该厂的生产效率比原先提高了7.9%,真是受益匪浅。
为此,我们得出结论:“阿Q精神”并非坏事,它内含科学性。对于心理失控的人来说,它是一剂良药,使他们从中获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不至于因心理压力得不到正确疏导而做出失去理智,譬如打人、毁物甚至杀人、放火或者自杀之类的偏激行为。如今,“阿Q精神”已经走出了中国国界,成了“国际通行”的医治心理疾病的辅助手段,在治疗人类心理失衡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何让自己更坚强
在现代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不具备时代所需要的那种坚毅勇敢、冷静顽强、有胆有识、一往无前的英雄豪气。相反,许多人倒显得十分软弱和拘谨,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像赫赫有名的石油大王哈默那样,到竞争最激烈的前沿去拼搏、去冒险。在这样一个特别需要勇气、魄力、创造力和自信力的时代,给我们的性格熔进更多的钢和铁,使我们的性格更坚强乃是我们这代人性格修养的重要任务。
1.面对失败——顽强
坚强的性格,首先表现为不怕挫折和失败,能够经受数十、数百乃至数千次挫折和失败的打击,而能矢志不移、不屈不挠、顽强不息。强者和弱者的区别,很大程度表现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这样:事业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而且,失败常常专与强者作对。原因很简单:低的目标容易达到,弱者胸无大志,目标低,几乎不经过什么失败就能如愿以偿;而越高的目标难度就越大,失败的机会也自然就多。有的人渴望成为强者,却经受不住失败的打击。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遭到一次乃至几次失败后,便偃旗息鼓、罢手不干了,因而最终只能和一事无成的弱者为伍。
有人认为:经受住数十、数百次失败的打击而精神不垮,大概需要钢筋铁骨般的坚强意志,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实际上未必如此。坚强的毅力并不单纯来自忍受,而首先是来自明智和豁达。忍受失败的毅力,主要来源于对失败的科学认识和正确评价。强者认识到没有失败就不会有成功,失败里面就包含着成功。他们把开拓新路中遭遇到的失败看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有着足够的精神准备。他们也认识到一次失败即是一次经验的积累,因而能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因素。被失败打倒的人,与其说是害怕失败,不如说是对失败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人把失败看做一种不幸和灾难,在事情刚开始之时,就抱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想法,这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胜败乃兵家常事”,不仅“兵家”,任何人做任何事都会存在或胜或败两种可能性。因此我们在行动前只作成功的打算,不作失败的准备,这只会削弱对失败的心理承受力,从而在失败面前变得十分脆弱。
许多人往往不能认识到表面上的失败从长远看来很可能是有益的。在他们看来,要么失败,要么成功,既然失败了,那就不会成功。事实上,事情的结局并不能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的简单划分,介于“失败”和“成功”之间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在“我失败了三次”和“我是个失败者”之间有着天壤之别。而且,心理上的失败也不等于实际上的失败。有的时候,心理上感到失败了,而实际上他正在前进过程之中。一个人只要心理上不屈服,他就没有真正失败。功亏一篑,亏就亏在心理的失败上。如果你在失败时,仍能表现得像一个胜利者,信心十足、充满干劲,那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别人会认为,你的失败是环境所致,你是一个失败的强者,你会继续干下去,直到取得胜利。由此可见,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失败者和成功者这几个字很难恰当地用在一个复杂的、活生生的、总是在变的人身上,它们只能描述某个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情况。此时的成功可能连着彼时的失败,这项工作的失败也许正蕴含着另一项工作的成功。对事情只作“成功”和“失败”的机械划分,这是十分有害的。
爱出风头的人,错误地认为荣誉不能和失败连在一起,似乎承认了失败,就玷污了荣誉,一遭到失败,就感到丢了面子。因此,在失败面前,他们或者一蹶不振;或者采取不承认主义,硬撑面子;或者怨天尤人,怪天怪地。这种人看起来十分要强,实际上不堪一击,是不折不扣的弱者。生活中,曾经有不少怀有宏图大志的人,就因为一次失败,而把以前所有的胜利一笔勾销,彻底垮了下去。有一位大学生各门功课皆优,只因一次歌咏比赛中唱“砸”了,竟觉得无地自容,留下了一封对谁也没有责备的遗书,告别了人间。无疑,他想在各方面成为“强者”,却经不住一次“打击”,因而实际上成了十分软弱的人。古人早就说过:“能胜者能不胜谓之勇。”不仅能够安于胜利和成功,对待挫折和失败也能安然处之,才是真正富有理性的勇士。鲁迅当年曾经感叹中国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敢于单身鏖战的武人。只有不怕失败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许多人在看到强者的成功时,羡慕不已,嚷嚷着要敢于冒风险,却对自己行动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失败都沮丧不已,这决算不上“大丈夫”的行为。想要成就大事业,就不要害怕和失败打交道。一位立志改革的人说:“如果我不会出错,那么我就不是在探索。”美国有一家鼓励创新的企业,鼓励创新的内容之一就是“允许失败”。这家企业的负责人说:“如果你不心甘情愿地接受错误,你就不能创新。如果你拒绝了失败,实际上你也就拒绝了成功。”这里所包含的,就是胜和败的辩证法。
还有的人之所以害怕失败,是因为不懂得到底怎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失败除了带给他沮丧以外,没有给他带来任何东西,因而他自然而然地把失败看成可怕而又糟糕的事。失败从不会让人高兴,但你一旦学会利用它,它就会为你做出积极的贡献。比起重复过去的成功来,失败是个更好的老师。重复过去的成功不见得使你学到新东西,而失败则肯定能给你以新的教益。你可以从一个组织得一团糟的聚会中学会怎样组织一个成功的聚会,你也可以从一系列失败的方案中理出比较可行、比较成功的方案。总之,只要你动脑解剖失败,从失败中获得教益,你就能更快地从失败中走出来。
如果我们对失败有了正确的认识,对失败采取了正确的态度,那么,我们就不会被失败打倒,屡经失败而不悔的顽强性格也就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