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 作文不是写给具有丰富想像力的招生办人员看的,也不是写给具有高度文学修养的老师看的。阅读作文的对象应该是你的朋友、室友、亲戚。
2。 不要为作文而作文。作文就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在一页纸上能完成的故事。
3。 作文里的你应该是一个真实的你,而不是一个想像中、理想中的你。有人说应该表现你最美的那一面,但我认为应该表现你的两面(好的或不好的)。无论你想表现的是哪一面,都应该是“符合”你的实际情况的那一面。
4。 作文可以让别人看一看,提一提意见。但你的作文应该表现出你自己的风格、特点,表现出你自己的思想、情趣。关键是看上去像你自己的东西。
一些作文指南一类的书也提出诸多“忠告”。比如,不要写探讨人生的意义或和平的定义一类的大题目,不要讨论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要写参加一个重大比赛后的感想,不要写关于家人死亡的事,不要写自我标榜的文章,不要写关于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的故事,不要写你的性经历,不要写种族、政治、宗教等敏感话题……相比之下,哈格顿先生的“忠告”更直观、具体。
写作的形式同中国的高考作文相比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中国的高考作文讲究引经据典,讲究掉书袋;但美国的行家却谆谆告诫不要太多这类东西,特别是不要在一开篇就引用一大段名人语录。像抗“非典”、希望工程、开发大西北一类的重大题材,国内的作文写作是鼓励的;但美国的作文是不鼓励类似题材的。2001年的《赤兔之死》是文言文,2003年又有几篇文言文和一篇半文半白的作文得满分;但如果谁用古英文写一篇申请美国大学的作文,即使有人接受,也不会成为金榜题名的典范之作。甚至用复杂的、不常见的大词也是一忌,因为这有卖弄词汇的嫌疑。用词太专业,以专家的口气叙述,会让人产生距离感。总之,作文就是要你用平常心讲述一个平常的故事,讲述一个让普通人感兴趣的故事。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提出作弊的问题。如此开卷,难道在美国就没有人找“枪手”代劳吗?看看作文指南一类的书,好像大家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太操心。甚至作文指南还一本正经地建议:作文写好后应该多找几个人看看,多听一听家长、朋友、老师、学生顾问的意见,多修改几次……
然而,不管怎么说,作文只能是审核与录取的参考因素之一,完全不应该也没必要搞“一文定终身”。
其实,真正想透了、想通了高考作文采取开卷形式的利弊,也就没有什么好顾虑重重、畏首畏尾的了。
了不起是有人抄袭,有人作弊。但是,总不可能个个抄,总有很多人自己写。即便有人抄袭、有人作弊,由于作文并不是考量录取的惟一因素,因此也不会影响到整个录取体系。美国的高校招生中,一定有作弊之作文,但美国高校的录取工作照样进行不误。就像中国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乃至博导的论文都有抄袭和作弊问题一样,我们总不可能因为硕士、博士、博导的论文有抄袭和作弊的现象,就对硕士、博士、博导的论文也搞闭卷作文吧。即使中国高校招生搞开卷作文,有学生抄袭,但抄什么,怎么抄,至少也要经过一定的思考。这种思考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学习的过程。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的社会风气还不够好、学生素质还不够高,因此,还不适于搞开卷作文,还得等……
最近,《天津日报》越洋采访了我。我说,我们不能等社会风气好了、学生素质高了才搞高考的改革。恰好相反,正是因为社会风气不好、学生素质不高,才要搞高考改革;而搞高考改革的过程,就是纯洁社会风气、提高国民素质的过程。如果我们不能走出这一步,我们就只能永远忍受高考的痛苦。许多人把素质教育看成可望不可即的境界,总想等别人建好一个素质教育送到他们手上。殊不知,素质教育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如果空想闲等的话,素质教育将永远遥不可及。借用一句说滥说俗了的话,只要“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素质教育就在我们的手上。同样,改革开放、转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必然碰到腐败的问题。我们总不能等腐败问题解决了,才搞改革开放,才改革经济体制吧。世界在日新月异,中国已经过五千年漫长的历史,中华民族已经没有等的本钱!
从教学的角度考虑,实行开卷作文,可以避免许多闭卷作文的弊病。
上篇:中国高考变革一席谈比作弊更可怕的是……
2001年,有一篇得满分的高考作文《赤兔之死》,考生到底姓什名谁尚未能对上号,就已被铺天盖地地炒得沸沸扬扬。据说,某名牌大学甚至在尚未知道考生“为何许人也”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表示要破格录取。2003年又有数所大学在满分作文的作者尚“面目全非”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地表示要破格录取。这似乎是求贤若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实是由一考定终身发展到一文定终身,是在为考试文化的“今八股”推波助澜。
为一篇很优秀的闭卷作文,而不顾一切(其他各方面的条件)去破格录取作者,这不合理。因为,这与古代科举考试追求惟文至上的形式,崇尚“八股”文为美的风气,没有什么两样!
我并不是说《赤兔之死》这篇作文写得不好,我是对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风追求的东西感到不安。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而且这个一举成名靠的是一篇闭卷作文。
《赤兔之死》算不算一篇好文章?
这要看产生该文的具体情形。
如果这是一次给全国考生的开卷高考,作文题同样,但考生有一年的时间准备,《赤兔之死》恐怕只能算一篇比较好的作文。
因此,《赤兔之死》的一举成名,得益于考试的环境——有限的时间和紧张的氛围。我不知道,作者在考试前是否写过或者“练”过类似的作文,但“赤兔”的“死”却激活了一种学风。这个考生的一举成名使得芸芸“考”生都去琢磨怎样在堂上做八股,而且文言文可能还会成为一种时尚。
坦率地说,矿矿的作文在很多方面根本无法与《赤兔之死》相比,我在书里引用的美国孩子的作文,也远远比不上《赤兔之死》。可悲就可悲在为了写这种闭卷的“八股”,我们的民族花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种闭卷的套路文章做得越多、越美,孩子的思维恐怕就被禁锢得越窄、越僵。
美国人怕不怕开卷作文的作弊问题?
怕,但更可怕的是闭卷作文的弊端。作弊是少数人,但这种闭卷“八股”影响的却是一代又一代人!
这就是考试文化的恶果。
是不是美国孩子的作文写不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由于几乎无法靠一篇作文换来大学的录取资格,因此,尽管美国孩子早就知道各大学的作文题,但没有几个人过早地对这些作文题进行研究,更没有听说学校和老师对作文题采取“集体研究”的所谓教学行为。
由一考定终身发展到一文定终身,有谁(孩子、老师、家长、高中、大学)又不围着那篇闭卷作文团团转呢?
教学效果的检测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如考试(含开卷和闭卷考试)、运用知识、面谈、综合考察、作业、实验和试验、实践……
但是,中国的教育把考试尤其是闭卷考试(包括闭卷作文)作为最广泛、最权威、最有效、最可靠、最神圣的检测手段,这就在事实上使闭卷考试成了惟一权威的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高考更是把闭卷考试作为惟一的检验人才、检测教学的手段推向至极。
闭卷考试强调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内运用有限的记忆的能力。毫无疑问,这是检测教学效果较有效的手段之一。
我在国内读大学时,闭卷考试成绩总是不怎么好。在我的记忆中,似乎从来没有得过班里的第一名。主要的问题是字写得慢,又不愿人云亦云,死记硬背老师的标准,去当一张薄薄的“复写纸”(好像当时还没有复印机),总想来点标新立异,夹带一点自己的“私货”。但是,时间和空间有限,自己的思维无法展开,老师的标准又“复写”得支离破碎,拳脚尚未伸展开来,铃声就响了。
对闭卷考试,特别是那些不应该有标准答案但又规定了标准答案的闭卷考试,我总感到很憋气(不得不去死记一些很无聊的东西),很别扭(对自己的东西欲言又止、欲罢不能)。
我有一位朋友在某重点高中当语文老师。她教的学生,作文都能考个好分。一次我们谈起中国的作文教学,这位有20多年教龄的语文老师告诉我教好作文、考好作文的诀窍:作文说到底只有那么几种模式,让学生多练几遍,熟悉了那些模式,剩下的就是往模子里填东西。水平高些的填得巧妙些,水平低些的填得蹩脚些。作文考试,一是考临时往模子里填东西的急才,二是考脑子里记了多少东西。平常的反复练习,不过是加深大脑皮层的印象,形成动力定式,以便考试时能让记忆释放自如……
我听得直叹气。
中国人闭卷考试的功夫确实很深。其实说穿了,现在大家对付闭卷考试的那一套,同一千多年前的科举考试如出一辙。科举考试不就是先把八股文做得溜溜熟,再饱记若干本“圣贤书”就可以到考场杀他个天昏地暗吗?虽然现在考试的内容变了,但考试的形式还是大同小异。
上篇:中国高考变革一席谈人类文明的精华是开卷作文
中国人闭卷考试相当棒,美国人开卷考试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