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329-"高考"在美国 (最新增补本)-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纽约大学把争取学生的工作提前到高二,而重点放在整个高三阶段和高四的上半学年,步步紧扣高中的时间表。    
    在2002年10月左右,矿矿接到了纽约大学寄来的申请表。显然,尽管纽约大学没有收到矿矿的任何回音,但他们还是希望矿矿能在最后一分钟作出申请纽约大学的决定。这种执著让人心动。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纽约大学在自我推销、争夺生源方面做得十分出色。    
    其实,像纽约大学这么起劲地推销自己的还大有校在,包括普林斯顿、哈佛、耶鲁等名校,都放下架子、不遗余力地推销自己,争夺生源。这就是残酷的市场竞争,牌子硬也好,牌子不硬也好,不进则退,这是不变的真理。    
    中国大学的生源市场已经开始受到私立大学、国外大学的挑战,如果中国大学不奋起直追,将会被市场竞争淘汰出局。    
    对于学生来说,申请大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市场竞争的过程。有些人看到美国大学如此求贤若渴,以为学生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其实不然,学校追着你拼命抛绣球,只是把你当成一个候选对象而已。学校的原则是,候选人的基数越大,越有可能选到优秀的学生。其实,学校最后录不录取你,还要看你在第二个阶段如何“推销”自己。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美国大学招生像在谈恋爱(二)

    第二个阶段,忐忑不安的学生反过来“追求”拿起架子的大学。    
    经过第一阶段被“迷魂汤”灌得迷迷糊糊以后,学生终于要决定接下谁抛出来的“绣球”。    
    当申请者把申请材料寄出以后,特别是抛“绣球”的大学,又收到抛回来的“绣球”——申请者的材料以后,大学会突然变得很“牛气”起来。    
    由于申请材料(包括高中的表格和成绩单、老师的推荐信、自己的补充材料,等等)是分开寄的,如果你觉得不太放心,可以给大学招生办挂个电话,追问申请材料是否已收齐。    
    对方在电话里可能会不冷不热地告诉你:“光拆邮件就得两个星期。等着吧,如果发现缺什么材料,我们会通知你的……”    
    这时,你可能会突然发现:怎么自己变成了低三下四的“孙子”?怎么这些惟恐天下不乱、拼命搞“邮件轰炸”的大学突然变脸摆起谱来?    
    当你把自己的条件摆出去,等待别人的裁决时,主动权在别人手上,你只好等待“宣判”了。    
    忐忑不安又“各怀心事”的家长们和学生们有事无事、有意无意地常聚在一起,于是各种传闻四起:某某家里来了某校的不速之客,某某得了面试的通知,某某的同学的同学已得到录取通知,某某高中的分数比自己高中的分数在大学招生办的眼里含金量更高,某某大学有一个能把所有的人都量化的“秘密计算公式”,某某大学只能在本高中录取一个人,某某自称有1/8的拉丁族裔血统因而不但被某大学录取还得了奖学金,某某网站上有帖子说哈佛大学连“高考状元”都拒之门外,某某的祖父给大学捐了一大笔钱,某某在某大学当招生院院长的舅舅已给他发来了一份手写的录取通知书……    
    什么是谈恋爱,许多人说不清楚。    
    有人甚至搞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在谈恋爱。    
    谈恋爱就是无话找话说,就是把一些无油无盐的话题说得津津有味。    
    申请者本人或者申请者的父母可能会千方百计找一些无关痛痒、无关紧要的借口与大学招生办联系,并且总是企图从别人回话的语气或从回信的字里行间去分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暗示来。    
    在这个阶段,大学会一反常态,变得很沉默、很冷静:能不说的不说,能少说的少说,任由流言飞语满天飞,任由猜测臆想四处走。    
    申请者则整天诚惶诚恐地等电话、盼邮件……    
    这会儿,轮到申请者反过来拼命给大学灌迷魂汤:    
    “你们大学是我的首选,如果我被录取,我一定不去其他学校……”    
    “我们想让孩子上某某大学,但她就是认准了你们学校,有什么办法?”    
    “我在20年前就想上你们学校,可惜没去成。现在想把孩子送去……”    
    ……    
    这是大学最“牛气”的阶段。    
    不过,“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越是到这个阶段的尾声,大学越开始沉不住气:可能会通过当地的校友会对“意中对象”进行一些试探,也可能会对某些申请者的邮件或电话询问变得热情起来……    
    当大学放下架子的时候,攻守已开始易位。    
    第三个阶段,申请者又要拿架子,“吊起来卖”了。    
    等到大学把热情洋溢的录取通知书寄出以后,大学就摆出一副任人宰割的样子:好吧,我们能给的条件(主要是指资助的条件)都给了,实在有意见请提出来,可以再商量。附上报到卡。如果决定接受我们的录取,请在5月1日前把已贴足邮票的报到卡和押金支票寄给我们……    
    看到“不可一世”的大学这时一副任人宰割的样子,让人有一丝莫名其妙的内疚感。    
    接下来,大学就隔三差五地发出试探性的电子邮件(甚至来电话):邀请你回访学校,给予你申请更高一级奖学金的资格,要求你在大学建立一个电子邮件户头,邀请你上网与学校的教授和学生聊天……    
    这个时候,学校总是用商量的口吻与申请者进行交流,总是小心翼翼地提醒申请者:决定是否接受学校的录取的期限很快要到了,你需要把回执卡寄回学校;期限已经过了一个多星期,仍未收到你的回执卡,我们设想不是邮件寄丢就是你已接受其他学校的录取;我们仍然对你感兴趣,我们可以把最后决定的期限延迟到6月15日……    
    这会儿,学生又会不自觉地飘飘然起来。    
    一旦你把回执卡和400美元定金寄出去,由于你已经是“他的人”了,学校又会神气十足地用通告学生的口气规定你必须在某月某日前完成某三件事……    
    几个月内,一会儿“当爷爷”,一会儿“做孙子”,角色互换数次,可谓尝遍世态炎凉。    
    有人说,结婚前,女人专挑男人的缺点;结婚后,男人专看女人的毛病。想想美国的高校招生,倒有些像:申请前,学生专看学校的缺点;申请后,学校专挑学生的毛病。录取前的三个月,学生乖得像“孙子”;录取后的一个月,学生“N”得像“爷爷”。    
    这个互相“追求”的三个阶段,不仅很有意思,也很有点迷惑人:怎么双方会在不同的阶段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呢?    
    其实,说穿了也很简单:凡是“推销”自己的阶段,都是“夹起尾巴”的时候。第一阶段是大学“推销”自己,第二阶段是申请者“推销”自己,第三阶段又是学校要“推销”自己。    
    这就是市场经济的铁律:顾客永远是上帝。    
    应该说,学生是学校的服务对象,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上帝”。    
    中国高校的架子比普林斯顿或哈佛还大,套用打官司的俗语: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中国大学基本上连“作案”(推销自己)的动机也没有。反观国内的私立学校,总是在不遗余力地“推销”自己,以至于几乎是来者不拒。    
    只有市场经济的双向选择,才会迫使高校放下架子,不断地改进自己。    
    中国的高考使得考生多是处于“推销”自己的境地,没有在数所大学之间讨价还价的机会和地位,总是抬头仰望高校……    
    更让人不解的是高考一完,在尚不知道分数的情况下,就要孩子靠估计的分数来填志愿。要知道,中国的高考有时是一分定终身的。这一估,有多少孩子的终身追求给估掉了!    
    我曾追问教委的官员:“为什么不等孩子知道考分后再填志愿?”    
    得到的回答是:“为了让一些差的学校得到好的学生。”    
    我心里一颤:这是侵犯学生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过去,读过一个剧本《假如我是真的》,讲的是一个假高干子弟的一些经历。虽然剧情基本上忘了,但是剧本达到了超出剧本本身的目的——启发人从现实的状况去思考一个反面的假设:如果事情是真的,会怎么样……    
    2003年,北京“非典”疫情严重,为了尽量减少人员的聚集和流动,北京市对高考招生的程序作了某些改动,把原来在高考成绩公布前靠估分填报志愿,改为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再填报志愿。    
    不用作任何调查,我敢肯定,这项改动一定受到广大考生和家长的欢迎,甚至可以说,北京考生因祸得福。为什么这项临时的改动就不能变成真正的改革呢?    
    (摘自《“高考”在美国——旅美教育学专家专家眼里的中美高考》,黄全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美国“高考”学生累不累

    3+1和3…1    
    都说美国是“儿童的天堂,青年的战场”。    
    从高三开始,儿子矿矿就被数不清的考试折腾得上蹿下跳,他感叹道:“我觉得,美国的高中阶段有点像中国的应试教育。”    
    美国有没有“高考”?    
    答案是绝对肯定的:“有!”    
    矿矿就是被美国的“高考”折腾得上蹿下跳的。    
    但是,美国“高考”的基本指导理念和具体的实行方式与中国的高考有着本质的区别。    
    北大附中的校长问我:“美国的高中为什么要读四年?”    
    当时,我没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后来,我也问了一些美国朋友和同行,均不得要领。    
    其实,美国中小学教育的学制与中国的学制一样,都是十二年。一般是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