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美国求学指南(五)
从大学排名看办学差异
这是根据《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告》2002年美国综合大学排行榜(前20名)列出的众多数字中的一部分。这个排名的算分方法非常复杂,恐怕用一个专章的篇幅仍说不清。当然,一般读者也只是关心一些具体的数据,比如“少于20人的班”占多大比例,“多于50人的班”占多大比例,“学生和教授的比例”有多低,“学术声誉”有多高……至于这个“总分”是怎么算出来的,那是专家们操心的事。
还有许多数据没列出来,如毕业率、教授资源、录取率、财政资源、全职教授和兼职教授的比例,等等。
大学 总分 学术 新生 少于20人的班 多于50人的班 学生/教授比例 25%~75%的SAT成绩
声誉 返校率
普林斯顿 100 4。9 99% 71% 11% 6月1日 1350~1540
哈佛 90 4。9 96% 69% 13% 8月1日 1410~1580
耶鲁 99 4。9 98% 75% 8% 7月1日 1380~1550
加州理工 96 4。7 94% 76% 5% 3月1日 1450~1580
麻省理工 95 4。9 98% 58% 16% 7月1日 1410~1560
斯坦福 95 4。9 98% 69% 14% 7月1日 1360~1560
宾大 95 4。5 97% 70% 8% 7月1日 1310~1490
杜克 93 4。6 97% 69% 7% 9月1日 1300~1500
哥伦比亚 89 4。6 98% 68% 9% 7月1日 1310~1510
达特茅斯 89 4。4 96% 57% 11% 9月1日 1330~1520
芝加哥 89 4。7 94% 68% 3% 4月1日 1280~1490
西北 88 4。4 96% 69% 8% 7月1日 1290~1470
莱斯 88 4。3 96% 68% 9% 7月1日 1310~1510
康奈尔 87 4。6 96% 49% 21% 1月13日 1270~1460
华盛顿 87 4。1 96% 71% 9% 7月1日 1290~1450
布朗 86 4。4 97% 58% 14% 10月1日 1290~1490
霍普金斯 86 4。7 96% 53% 18% 10月1日 1300~1480
艾莫利 84 4 92% 65% 7% 5月1日 1300~1460
诺特达姆 83 3。9 98% 54% 11% 12月1日 1270~1430
伯克利 82 4。8 95% 58% 16% 1月17日 1200~1450
其实,在各个国家的大学排名中,什么数据算分,怎么算分,大有玄机,从中甚至可以看出办学理念、教育观念的差异。
例如,在上表中,“新生第二年的返校率”很有名堂。乍一看,中国读者可能还不容易把“新生第二年的返校率”的数据与大学排名连在一起。实际上,这正好反映了中美教育观念的差异。美国的高校是允许甚至鼓励自由转学的。如果某校的新生在该校读了一年书后,第二年转学的人很多,造成“返校率”低,这就表明该校存在问题。因此,“新生第二年的返校率”成了计算大学排名的一个数据。当然,有转学现象是正常的,没有转学现象才不正常。比如,不适应学校的学风、不适应学业要求的难易度……都可能是转学的原因。从上表看,这些顶尖级的大学都有转学现象,但是,如果出现大量的转学,就说明这个学校有问题。
让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大学的排名。国内高校的排行榜,往往只考虑“学术声誉”或“学术成果”。而所谓的“学术声誉”和“学术成果”主要是计算各个学校在什么级别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所发表的论文被他人引用的篇次,等等,甚至博导的人数也成为排名的数据。
我们总是说要建世界一流的大学,差距在哪里,众说纷纭。也有人说关键是缺乏一流的师资。
根据美国迈阿密大学前校长玛莱博士的观点,高等院校有三个最基本的功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社区)。
如果对照一下美国高校排名,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大学排名竟然严重忽视“教学”这个高等院校的基本功能。在美国大学里,即使是诺贝尔奖得主这样的大师级教授也必须亲自授课,甚至包括本科生的课程,目的之一是让大师级的学者尽快接触学生。理由很简单:学生从大学者处受益越早越能激发他们的潜能。读初中时,我曾任校足球二队队长。有一年,学校通过校友关系把当时中南五省最著名的球星请到学校来和我们踢球。虽然仅一节课时间,但第二天我觉得自己已突飞猛进。现在想来,是心理上而不是技术上的飞跃。当时我打后卫,我想:“连某某球星我都防守过,还怕什么人呢?”当你的偶像从神坛上走进你的生活,你还有什么不敢想像、不敢超越的呢?为写这本书,我曾考察美国几乎所有最顶尖的学府,学生们眉飞色舞地叙述选修诺贝尔奖得主的课程的情形,深深地震动了我。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某个名师的某一次报告或授课,其内容、其风采,甚至是其中的某一句话,让人历历在目、终身难忘。
中国的高等教育总是把最高段位的学者留给最高段位的学生,叫作博导,在国内都成了一种“学术职称”。殊不知,等到学生熬到最高段位,可能早已定型,也可能已失去激情和兴趣,甚至已失去可塑性。于是,变成老教授面对老沉有余、激情不足的学生。其实,大师也需要从激情四射、冲劲儿十足的年轻人那里获得生命的火花和激情。人们常说,人有三种年龄:自然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我认为,应该再加上“学术年龄”。有些学生自然年龄不大,但“学术年龄”已暮气沉沉。我认识的一个美国著名的学者,虽然自然年龄已达古稀,但心理年龄恐怕并不比矿矿他们大多少,而“学术年龄”似乎正当壮年。一次,他在得意忘形时对我泄漏了“天机”:多和年轻人接触,多和那些无知无畏的聊发“少年狂”的学生撞击学术的火花……
说到底,美国的高等教育对教学是极其重视的。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你也可以说这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无奈行为。或者说得直白些、俗气些,教学搞不好,“新生第二年的返校率”就低,就会影响到学校的排名。
国内则大不一样,“博导”,“博导”,只有熬到“博士”阶段才能见“到”(导)。更有甚者,连博士都不指导,只是在博士发表文章时签名“搭顺路车”才看“到”(名字)。如果一流的师资只搞科研,不搞教学,那是一流的研究员,而不是一流的师资,当然也就无法培养出一流的学生。退一步说,即使有不少研究成果,充其量是一流的研究所,难以成为一流的大学。
中国大学的排名,正像中国的高考指挥棒一样,驱使人们偏离正确的办学方向。为了排名靠前,想方设法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论文,在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EI(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ISTP(国际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上动脑筋……
科研有功,科研无罪!同样,考试也是无罪的,只不过教育如果以考试为中心,变成考什么,学什么,就表明出了问题。所谓“教育”,必须有“教学”的功能。如果高等教育只搞科研,那就成了研究所,而不是高等教育。
只重视科研,不重视教学的大学,是跛足的,而跛足的大学是难以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的。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美国求学指南(六)
怎样先把一只迈进美国大学
一只鞋的故事
20世纪70年代初,社会上流传很多“惊心动魄”的手抄本和口头故事,什么《第二次握手》、《兰宝石》、《海盗》、《梅花党》,等等。一家人关门关窗小声地交流各种版本的故事,也有人躲在蚊帐里打着手电通宵达旦地阅读好朋友之间互相交换的各种手抄本……
在那个“文化沙漠”的氛围里,这种“民间文学”确实给人带来一种无尽的“读书”的享受。
当时,最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是《一对绣花鞋》的故事。我没有读过手抄本,但听过各种版本的口头流传的故事。大概是在流传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有人信息流失,有人情节错漏,有人张冠李戴,有人添油加醋,有人移花接木……最后都有点像串味的火锅,竟然扯到某个无关的人身上。
美国高校招生,有千奇百怪的事情。
我在网上看到《纽约时报》上公布的一只与申请大学有关的“红鞋子”,让我想到了《一对绣花鞋》的故事,还不算恐怖,充其量是有点黑色幽默罢了。
RICHARD PERRY/THE NEW YORK TIMES
FANCY FOOTWORK: Some students go to outrageous lengths to impress coll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