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贯制的高考,已经有了强力惯性的路径依赖,非改革而难以突破。对于革除单一高考的弊病,必须做多路径的探索;让高考方式多元化,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来源:金羊网)
面试录取不是可控的公平
没有高校自主性的全面保证,面试录取的公平可能会变成一种想像的公平:脱离了社会大环境,想像面试有一个科学公正的程序,想像考官精心设计的问题能“考”出考生的素质,想像面对面交流的灵活考问能突破僵化的“人纸较量”——这可能仅仅是一种想像,归位到现实环境中之后,“想像的公平”会因为整体环境的复杂而变得不可控。公平并非想像得越完美越好,它最重要的品质是现实中的可控性。很多时候,大环境决定着公平实现的路径选择,很多大环境下只能选择一种次优的公平实现方式。
(来源:新京报)
自主招生须先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然而,这一被认为是“进一步扩大了学校自主招生权利”的高校自主招生“新尝试”,却没有赢得公众的好感,《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59。2%的人对此举并不赞同。该调查还表明,面对高考制度,公众呈现出一种矛盾心态:一方面,人们对目前高校没有招生自主权、“一考定终身”的高考表达了不满和指责;而另一方面,公众又对增强高校自主权的改革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更为重要的是自主招生没有完善的保障公平的制度。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面试招生,一次金字塔尖上的尝试
无疑,如果复旦大学的这一举动是一次整体布局下的试点,并有望在全国各高校逐步普及,则其示范意义便十分重要,并可能对我国整体基础教育结构带来颠覆性的影响。新华社的报道以《复旦“面试”招生能否“破冰”?》为题,实际上已经有寄希望其“破冰”的含义。 但我们以为,这次的大胆尝试,对复旦大学招收到一批素质高、潜力大的优秀学生,无疑有着重要的帮助,但对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整体影响将十分有限,对基础教育结构的“破冰”意义就更为渺茫。
(来源:北京青年报)
高考改革不能造就新的不公
毋庸讳言,现行的高考制度存在着一些弊端。而长期过分注重成绩忽视素质培养的应试教育体制,也导致一部分学生“高分低能”。进行高考制度改革,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是可以预见到的改革大方向。从这个角度看,此次复旦和上海交大树立起素质教育大旗开展“面试选拔”,是积极的尝试和探索。然而,衡量如此高考制度改革的价值,不仅要看其“破冰”式的辐射影响力,还要看其是否保证了公平和公正。
(来源:国际在线)
丧失互信,高考改革注定步履维艰
说起来有点好笑,别看大家平日里说起“一纸定终身”时义愤填膺,但真有高校迈出招考改革第一步时,舆论却并没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欣喜。纵观坊间的质疑,“怨语”较少来自改革“方向上”的批评,更多是对细节的忧虑。大家各怀猜疑,互不信任,无法凝聚改革共识,成为高考招考改革推广、完善的瓶颈所在。
(来源:新华网)
高校自主招生应该缓行的N个理由
自主招生考试是可以尝试的,但并非像有的领导所说“不自主招生,就难以做到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专业与学生之间的最佳结合,也不可能使学生中的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充分发展”。自主招生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不是一个招生考试能够解决的,过去的全国统一招生考试不是也培养了数以亿计的优秀人才吗?“条条大道通罗马”,改革的路径有很多,我们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分清轻重缓急,而目前最主要是让大多数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解决教育的公平问题。因此,自主招生小范围内试验一下还可以,但如果马上全国推广,时机还不成熟,应该缓行。
(来源:国际在线)
增补册《当预言成为现实》风向哪边吹:中国高考改革动态(一)
高考制约中国人才战略
黄全愈
中共中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很有远见。而高考制约了中国的人才战略,高等院校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个强力风向标,它指挥全国中小学和所有家庭去设计孩子的目标。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国家把什么样的人当人才,我就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虽然现在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但素质教育在高考指挥棒下一筹莫展,因此高考必须改革。
考试本身没有错,错的是高考制度把考分当作唯一的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标准。书面考试至少有三个缺陷:一、有现成答案,甚至标准答案;二、时间空间有限,只能考速度,难以考深度;三、多是考智力因素,很难考非智力因素。因此,把书面考试成绩当作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更可怕的是,这种评价人才的标准,成了全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孩子培养成考分至上的“考生”。
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这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考生”是寻找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学生”是勇于探索未知世界者。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获奥赛金奖,但高校无人获诺贝尔奖?根本原因是我们只培养考生。
废科举已整整一个世纪,但我们今天仍然崇拜状元,热衷于培养“一流考生”。美国也有“高考”,叫作SAT或ACT。1996年全美有545个考生SAT得满分,即所谓的“高考状元”。其中,365个申请哈佛,但哈佛把165个拒之门外,拒绝率约45%。哈佛每年约录取2 000个新生,怎么会容不下这165个“高考状元”?说到底,哈佛是在冷静地选拔“一流学生”,而不是“一流考生”!
普林斯顿、哈佛、耶鲁等美国一流大学都采取“高考考分+平时成绩+综合素质”的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标准。普林斯顿曾录取一个推售了大量童子军饼干的学生。他们在评价学生时,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人,让其社会性在各种公益活动、社团活动、课外的学术活动和文体活动中体现出来。
美国的SAT“高考”还有一个特点:每年举办七次,考生可以参加任何一次甚至每一次考试。许多名牌大学在统计考分时,不管你考过多少次,只选其中最好的单科成绩。比如,你3月份的英语考得最好,1月份的数学分最高,就拿3月的英语和1月的数学申请大学。如果你觉得每年考七次还不够,还可以继续考,直到你不愿考为止。
中国的高考一考定终身,甚至一分定终身,考生心理压力太大,因而患得患失。“一模”、“二模”、“三模”都没问题,偏偏高考出问题。据报道,2003年高考后,北京市教育心理学会调查2000余名分数较高的复读生,约80%高考成绩仍无法提高。本来考分就较高,复习一年,大多数人的考分不升反降,显然是心理因素作怪!
我们这一代人对高考有着极其特殊的感情。没有高考赋予我们神圣的竞争权利,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但历史发展到今天,高考已日渐显露其落后性。我并不主张取消高考,也不主张降低标准。我反对的是“认分不认人”的不合理、不科学的高考招生制度。我极力推荐“既认分又认人”的更科学、更合理、更公平、更完善、更严格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选拔人才的“三合一”(高考成绩+平时成绩+综合素质)标准。
(来源:人民日报)
高考分省命题范围要扩大
据新华社电,教育部部长周济近日表示,要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分省命题范围,同时要努力探索和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逐步改变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
周济是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作关于普及义务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报告时作上述表示的。他说,目前教育部已在550个试验区推进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如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改变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又如,将部分示范性高中名额均衡分配给区域内每个初中,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有利于逐步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问题。
周济表示,要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分省命题范围,到2006年,北京、天津、广东、山东、福建、辽宁等16个省份实施了自主命题,覆盖全国六大区域和考生总数的65%左右。逐步扩大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的院校范围和招生数量,2006年新增11所高校参加自主选拔录取试点,试点高校达到53所。
解高考招生制度之“结”
孙复初 (清华大学教授)
有人说: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个难解的“结”。由于高考指挥棒是造成全国应试教育盛行之“源”,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把指挥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变成指挥素质教育的指挥棒。
解开这个“结”有以下几条思路:
第一条思路是实行高考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办法。高考成绩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高中三年一贯优秀才是真正优秀。
高、初中阶段都应恢复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