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南北朝地论师的判教思想-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问题上。

  2地论南北道在佛性问题上的分歧

  吉藏曾就地论南北二道的分歧问题论曰:
  佛性有二种:一是理性,二是行性。理非物造,故言本有;行借修成,故言始有。(《大乘玄论》卷三)
  他指出,南北二道“是非诤竞”,原因在于:
  若执本有,则非始有;若执始有,则非本有。各执一文,不得会通经义。(同上)
  佛性“现有”,或称“本有”、“理佛性”,佛性“当有”,或称“始有”、“行佛性”。对佛性问题的这个不同看法,是南北朝涅?学争论的重大问题,各个不同学派,几乎都深刻涉入。本有,即众生本具佛性,终必成佛。竺道生众生有性论,即属本有论。始有,即“可能会有”之义,佛经中常以牝马不索驹价,乳本非酪,麻不是油等比喻,说当始义;就是说,牝马可能怀驹,乳可能出酪,麻可能炼油,但现在尚没有。净影慧远说,始有谓:“直明佛性当有现无。”(《大般涅?经义记》卷十七)当然,按始有(当有)说,就可能得出“一分无性”思想。
  再进一步说,本有说是从“因”的方面说佛性,因此这个佛性主要是指理佛性,换句话说,主要偏重从理性思辩,是从强调主体意识角度,认识佛性问题。始有说是从“果”的方面说佛性,因此这个佛性主要是指行佛性,换句话说,主要偏重从宗教实践,从强调修持结果、观照对象角度,或曰从主客比较角度,主客二元角度,认识佛性问题。
  地论南道的慧光判教,判释《涅?》、《华严》同为最高,与北道将《华严》判在《涅?》之上相比,实际上反映出,南道是持“真性缘起”,即更强调“三界唯是一心作”的理性主义立场,是突出主体意识、义理思辩的一种倾向。北道则更强调《华严经》中的“法界缘起”思想,较偏重实践,也就说,是认为除了内心缘起之外,也要注重外界万法缘起的倾向。二者差别,确实存在。后来,净影慧远用《起信论》会通《十地论》,就一下模糊了这种差别。这可能就是后来人们总是搞不清二道分歧,到底焦点何在的原因吧?

  三、地论师判教中对毗昙学派和成实学派的批判

  1对毗昙学派的批判

  阿毗昙(abhidharma),简称毗昙,意思是对法、无比法、大法等,即指佛教经论中的论。但是毗昙学所谓的毗昙,是特指小乘论著。南北朝时期流传的毗昙,基本上属一切有部,如《阿毗昙心论》、《杂心论》、《俱舍论》等。在印度小乘佛教派别中,有部是理论性最强,理论也最成体系者,可以视为小乘佛教理论代表。毗昙学系统论著主要思想,是论述万法无常而有为,由“惑”或“业”之因缘,积而成现实世界,故三世实有。这样,就直接能够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所谓“真神”不灭,“火灭薪传”,“魂魄不散”之类观念结合,能有利地解释业报轮回。庐山慧远曾请宾名僧僧伽提婆到庐山,于晋太元十六年(391年)重译《阿毗昙心论》等,他也据此而阐发三世轮回思想,无论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过很大影响。
  南北朝时,毗昙学是佛教显学,南方北方,都有广泛传播,在社会上层,也有地位。但是,毗昙学在思想体系上属于小乘思潮,因此从根本上言,对中国主要流行的大乘佛教思潮并不合拍。当时宣扬毗昙学的,主要是围绕名相(佛理范畴、概念)进行,也就是将其当作学佛的入门。晋时道安,南朝僧、慧观这些著名的学者,对大小乘也未能做到明确区分,这与佛教总体上正经历入门阶段有关。毗昙学流行一时,蔚为显学,但现存文献中却几乎没有留下他们的文著,这与后来人们知道它是小乘入门之学,从此不太重视是有关系的。
  从地论师判教结构中,可以看出其目光敏锐和时代的敏感性。其判《阿毗昙》为整体的佛教体系中最低阶位,而非如涅?系统判教那样,以《阿含经》之类为最低阶位,表明地论师慧光等人,更关注当时各种学说思潮的现实存在状况,并肯定其地位和作用。这种判教,具有一种现实批判精神。

  2对成实学派的批判

  《成实论》作者中天竺诃梨跋摩(汉名师子铠,《出三藏记集》卷十一,载有刘宋玄畅作《诃梨跋摩传序》,此文是研究成实论重要文献),鸠摩罗什译。此书结构类同《毗昙》,是通过名相阐发有关思想,概念术语,解释清楚,与般若类佛经玄奥的表达方式,明显不同。全书围绕“四谛”(苦、集、灭、道)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其特色还在于不是同《中论》那样,用遮诠(否定)法进行论证,而是全用表诠(肯定)。如书中讲到二谛:
  若第一义谛故说无,世谛故说有,名舍二边,行于中道(第130品)。
  对二谛区别明确,界限井然。从内容看,《成实论》讲“四谛”,当然也属小乘,但也有部分涉及大乘的内容。此论的基本性质,也类同《毗昙》,可看作入门书,对佛教传播有普及作用。它也盛行于南北朝,历代大师辈出,如有名的“梁代三大师”:庄严寺僧(467—527年),开善寺智藏(428—522年),光宅寺法云(467—529年),都是著名成实师。南朝齐梁时期,成实师的学风特点,都是兼通其他经论,尤其通涅?学,但又都是采用《成实论》的有关思想,来解说、会通、调和各种经论学说。北方《成实论》流传情况,大体相同,北魏孝文帝曾说:“朕每玩《成实论》,可以释人染情。”(《魏书·释老志》)可见当时《成实论》受到朝野重视。
  慧光判教中,将《成实论》命名为“假名宗”,判为整个佛教思想结构中第二阶位,也体现为地论师们对当时社会思潮的现实批判。这样,通过判教,鲜明反映了中国佛教发展的时代色彩。中国佛教发展中的主体意识也因而被强烈凸现出来。

  四、地论师判教的特征、局限及价值意义

  1基本特征

  地论师判教,着眼点在于对当时各种新兴的学派和现实存在的思潮,进行批判和总结。直接涉及到的,是南北朝现实社会中,影响较大的学派:毗昙学、成实学、般若学、涅?学。其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主要是地论南道系统判教):
  其一,判教对象:“中国佛教”。从南北朝涅?学派的慧观开创判教,到隋唐佛教各宗派,包括天台宗智岂页、唯识宗玄奘和窥基、华严宗法藏和慧苑、李通玄、澄观、宗密的判教,判释对象都是“全体佛教”,至少主观上都想要把中、印全体佛教包容在内。地论师判教与之不同,其判教结构中的四大组成部分,毗昙学和成实学,是南北朝时一度流行最广的两大学派,般若学和涅?学,则是自东晋迄整个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发展的两大基本思潮;判教对象,主要是当时的中国的佛教,比较现实。
  其二,判教方法:针对现实社会思潮。从慧观到隋唐以智岂页为代表的宗派判教,其基本方法(判教结构),都是在对有代表性的佛经进行排列的基础上,再对各种对应的学说思想进行比较和总结,如判《阿含经》等小乘经为最低,再依次对般若、方等、涅?,以及法华、华严等佛经进行判释,根据主体价值标准,建立思想结构。地论师判教不同,其判教结构中列出的《阿毗昙》、《成实论》,以至《十地经论》,明显不能与《般若》、《涅?》、《法华》、《华严》等经典相提并论,体例上不对应,逻辑结构实际上是不匀称的。由此可见,其判教基本方法,是认识各种现实社会思潮,分析其在现实中的作用。由于涅?佛性理论是南北朝中后期最为佛教界重视的问题,而《华严经》,尤其是《十地经论》也是讲如来佛性问题的,因此将自己的地论学思想与涅?学合而为一,判为佛教中阶位最高者,也是反映了其判教思想中贯彻的现实性。
  其三,判教目标:批判和总结。无论南北朝诸学派或隋唐各宗派的判教,无一不是从自身价值标准出发,对各种佛经和学说,在进行批判和总结的基础上,予以会通。人们常说判教主要是为提高自己一家的地位,我认为其本意并不在此,而是在理论和实践上作出深化和调整,以适应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地论师判教,是在于对现实流行中较有理论意义的、学术性较强的几种思潮,进行整合、会通,肯定其地位和作用。'5'

  2局限性

  这种判教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主要在以下方面:
  其一,判教形式在结构上的不完整性或不均衡性,比如以上所述的各种经论互不对应问题。这表明此时期的判教尚是不成熟的。
  其二,注重现实和强调学术性是其长处,但做过了头就变成偏见,其判教内容与整个佛教发展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割裂,并有混淆轻重主次的倾向,如《毗昙》、《成实》学派同属小乘教,但是在地论师判教结构中,所占份额似乎过重。'6'
  其三,以上两点,同时揭示出中国佛教教义在思维层次上亟待提高的历史任务。并且,由于地论学系统判教可视为北方佛教进行历史性批判总结的代表,因此,也大略可以窥见其理论方法,与可视为南方佛教进行历史性批判总结的涅?学系统判教相比,力度稍逊。

  3价值意义

  尽管如此,地论师判教仍有重要价值意义,主要为:
  其一,以当时佛教实践中生气勃勃地发展的几个学派为全体佛教代表,进行认识和批判,是主体意识的一种表现,也是自信的表现,是中国佛教进一步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性标志。
  其二,批判锋芒,总结目光,直接对准现实社会思潮,以今天学术标准看,仍可认为其概括、判释基本得当,能反映出当时佛教发展的历史事实,经得起历史检验。
  其三,虽然因为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