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词语分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吧,放心吧,我会报仇的……’。”其实,这些他都没有看到,全是凭想象 

瞎编的。 

    这个剧本演出后,引起了新闻界强烈的反响。从此,“客里空”就成了 

弄虚作假、虚构浮夸的恶劣之风的代名词。 



                         “约翰牛”一词的由来 



     “约翰牛”是英国的绰号。英国的漫画家把他画成一个矮胖的绅士,他 

脚穿长统靴,头戴小檐帽,一副笨相。18世纪,苏格兰作家约翰·阿布什诺 

特写了一本书,叫 《约翰·布尔的故事》。其中主人公约翰·布尔是个坦率、 

滑稽、急脾气的绅士,后来,人们用他来比喻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的英国 

人。再往后,约翰·布尔就成了英国的象征。这个名字的英文是“john bull”, 

而“bull”是牛的意思。所以翻译成“约翰牛”。 



                       “山姆大叔”一词的由来 



     “山姆大叔”是美国的绰号。19世纪30年代,美国漫画家画一幅有趣的 

漫画:一个瘦老头,他留着山羊胡子,头戴星条高帽,这便是“山姆大叔” 

了。据说,1812年美英战争时,美国特罗伊城有个专门供应军用牛肉的商人 

叫山姆尔·威尔逊,人们都叫他“山姆大叔”(Uncle sam)。美国政府在收 

购他的牛肉后,在肉箱盖上“US”的记号,表明这是美国(United States) 

的。正好“山姆大叔”的英文缩写也是US,这样,“山姆大叔”就成了美国 

的绰号。1961年美国国会通过决议承认“山姆大叔”是美国的象征。 



                       “玛丽亚娜”一词的由来 



     “玛丽亚娜”是法国的绰号,本来是19世纪中叶法国共和党人的一个秘 

密社团的名称。据说这个社团采用此名是为了纪念1610年刺杀法王亨利第四 

的志士拉伐雅克的。 

    拉伐雅克生活在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年代。当时在法国,新教加尔教和 

旧教天主教发生激烈冲突,促发了长达32年的宗教战争——雨格诺战争(公 

元 1562—1594年)。战后,法王亨利第四对外极力联络英国、荷兰等新教 

国家,对抗天主教支柱西班牙和德国的哈布斯堡王朝,引起狂热的天主教徒 

的不满。笃信天主教的拉伐雅克,在西班牙耶酥会士玛丽亚娜的一本著作的 

激发下刺死了亨利第四。 

    19世纪中叶的法国,共和党和保皇党斗争十分激烈,因而刺杀封建国王 

亨利第四的拉伐雅克受到推崇是很自然的。有趣的是,后来“玛丽亚娜”这 

个名字竟被人们用来作为资产阶级掌权的法兰西共和国的代称,并逐渐成了 

法国的绰号。 



                       “香格里拉”一词的由来 


… Page 35…

    近年来,国内相继出现以“香格里拉”命名的饭店、宾馆。 

     “香格里拉”,意为空想的世外桃源。它本来指美国陆军航空队的秘密 

基地。在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 《失去的地平线》中,“香格里拉”指我国 

西藏的群山之中,在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居民永远过着和平宁静、悠闲的生 

活,人人青春长在。可是,一旦离开这块地方,长寿的奥秘随即丧失,人立 

刻变得衰老。这部幻想小说被搬上银幕后引起了轰动,“香格里拉”因此成 

为一个很流行的名词。 



                       “小道消息”一词的由来 



    人们习惯将非官方发布,而是道听途说的消息和传闻,称为“小道消息”。 

 “小道消息”一词源于美国。19世纪上半叶,美国研制成发报机,各家公司 

见它既经济又方便,便纷纷架设线路。由于施工质量差,有的地方的电线曲 

曲弯弯似葡萄藤,故电报被人们戏谑地称之为“葡萄藤电报”。美国南北战 

争期间,公家或私人电报除了用来报告战事外,还常常用来传播一些谣言和 

非官方消息。开始,人们亦将这些消息称作“葡萄藤电报”。但是却不能和 

其他电报区分开来。后人们想到这些消息也是“通过葡萄藤”来的,而“通 

过葡萄藤”亦可译为“小道消息”,两个词既相似,又有区别,于是便将道 

听途说的消息或传闻称之为“小道消息”。 



                       “非鱼非肉”一词的由来 



     “非鱼非肉”是国际性的成语,在西方许多语言中都有。早在1546年, 

英国著名作家海伍德就写过“非鱼非肉”的话,直译为“她既不是鱼,也不 

是肉,更非美味的鲱鱼。”意即“不三不四”、“不伦不类”。 

     “非鱼非肉”起源于16世纪初欧洲宗教改革运动这一历史事件。当时, 

教会分裂为天主教(旧教)和新教两大教派。王公贵族等特权阶级信仰旧教, 

部分市民、诸侯和农民则拥护新教。新教徒反对禁欲,吃荤食肉,而天主教 

徒主张吃素食鱼。(东方人把鱼看作荤食,西方人却把鱼当作素食)。于是, 

 “鱼”就代表旧教徒,“肉”就代表新教徒。当时,有些教徒抱着骑墙的态 

度,在新旧教徒的对抗中不愿明确表示其立场。于是对那些态度暖昧的教徒, 

人们就用“非鱼非肉”来讽刺他们。所以,在西方许多国家语言中就有了“非 

鱼非肉”这个成语。 

    随着语言的发展,“非鱼非肉”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扩大到宗教以外, 

比喻一切没有明确个性或观点的人,比喻不可名状的东西。 



                       “南海泡沫”一词的由来 



    在西方,南海泡沫与骗局是同意词。何以称“南海泡沫”?溯其源,1711 

年,英国人罗伯特·哈利设立了南海公司,在南美经营奴隶贸易和捕鲸业务, 

虚构未来繁荣景象,成立了许多虚假的附属公司,诱骗投资,引起股票投资 


… Page 36…

热潮。股票行市在1720年几个月内上涨约10倍,像泡沫一样,吹得很大, 

不久,股票行市暴跌,成千的股票持有者惨遭破产。于是,就成了骗局的意 

思。 



                       “无冕之王”一词的由来 



     “无冕之王”的提法最早出现在  19世纪的英国。当时, 《泰晤士报》 

被称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 

高。人们就称这些报纸主笔是“无冕之王”。 

    后来,西方新闻界泛指记者为“无冕之王”,认为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 

众人之上的特殊地位。这一观点,在新中国成立前已传入我国。 



                     “Tourism”(旅游)的由来 



    在英语中,旅游两字拼为Tourism。这个词虽是英文,可是起源于却在法 

国。 

    欧洲经过文艺复兴时代,          1672年,不少德国人、波兰人、丹麦人、荷 

兰人,还有英国人到法国去,使用一本名叫《忠诚的导游》的旅游指南。书 

中建议两条旅游路线:一条包括巴黎和法国西南部,称为“Petit tour”(意 

为转一小圈);另一条除了这些地方外,还包括法国南方、东南部和勃艮第 

地区,称为“Grand tour”(意为转一大圈)。 tour在法语中原意是旋转、 

兜圈、环行的意思。到18世纪,tour这个词渐渐在英国流传开来,并专指 

当时英国上流社会中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到欧洲大陆上转一大圈,以示完成 

学业的旅行。这种旅行有点像现在的毕业旅行或修学旅行。约于1800年,在 

英国把转一大圈的人叫tourist(旅游者)。从1811年起,则以Tourism这 

个词来表示旅游和旅游业,使旅游这一复杂的现象变成一个抽象的概念。当 

然,在今天,tourism这个词连同 tourist(旅游者)和最初的 Tour(游历、 

周游、旅游)都变成地地道道的英文词汇了。 



                      “白(蓝、粉)领”的由来 



    西方报刊在谈论社会、经济问题时常常提到“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 

此处“工人”一词的英文原文为Worker,与汉语“工人”外延不尽相同,实 

宜译作“职工”。 

     “白领职工”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初。它的范围包括一 

切受雇于人而领取薪水的非体力劳动者,如政府公务人员、各种机构里坐办 

公室的职员、教师、商业销售人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工程科研人员等。 

他们上班时可以像平时那样穿白领衬衣和正式西服,因而有人创造了“白领 

职工”这么一个称呼。 

     “蓝领职工”一词出现较晚,始见于40年代,显然系仿“白领职工”一 

词而创,指的是一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资收入者,如一般工矿工人、农业 

工人、建筑工人、码头工人、技工技师和仓库管理员。他们干活时所着的工 


… Page 37…

作服通为蓝色,故而得名。 

    70年代后期,又仿此造出一个新词,叫做“粉领”,指的是按传统习惯 

一般由妇女从事的职业以及从事这类职业的女职工,如护士、秘书、打字员、 

速记员、零售业售货员、幼教和中小学教师。“粉领”中的“粉”字代表妇 

女爱穿的色泽鲜丽的服装。 



                      “冷战”和“解冻”的由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苏两大阵营对立的加深,出现了所谓“铁幕” 

的说法,而且还有一个表现世界局势的流行用语:“冷战”。联合国原子能 

委员会的美国代表巴纳德·巴尔克最早使用这一词汇,接着,著名的政治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