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如理作意也可以说是慧的近因。
讲到慧,它又与想以及识有什么区别呢?想就是叫做sa¤¤à,识就是心识的识、意识的识,叫做vi¤¤àõ;a。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想、识和慧,它们都能够了解、能够取得、能够把取对象的本质,但是它们还是不同。
想可以知道所缘的,这个是青色,这个是黄色,但是它不能够通达它们的特相;而识,它可以知道这个是青,这个是黄,还能够通达它们的特性,但是,它不能够使道生起,就是不能够培育圣道;而慧可以,既可以通达它们的这个是黄,这个是青的相,而且还能够通达它们的特相,而且还能够让道生起。
在《清净道论》里面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想、识、慧三者的区别。好像在柜台里面摆着一堆货币,一个天真的小孩当他看到了货币的时候,他可以知道这个货币的圆、方、颜色,但是,也许他并不知道这些钱可以拿来买东西;而一个农夫,他知道这钱的圆、方、形状、颜色,而且他还知道这个就是人们拿来可以买东西,可以交换的货币、金钱;而另外一个银行家,他不仅仅可以知道这些金银,这些货币的形状、颜色、方圆,还知道这些可以拿来做货物交换的货币。而且他只要一看这些货币,他就知道这些货币是真的还是假的。他甚至知道这些货币是哪一年造的,是在哪里造的,是哪一个村子,哪一个造匠、造币师造的,他都可以知道。在这里,一个小孩面对着这些货币的状态犹如想;而一个村夫,一个农民面对货币的状态犹如识;而一个银行家面对货币的这种状态,称为慧。
慧有种种的慧,有一种慧,是属于一般非佛弟子都能够生起的慧。另外一种慧是属于在佛陀教法里面才拥有的慧,而且还是属于出世间的慧——无漏的慧。
佛陀在《中部》第117经《大四十经》里面讲过,佛陀说:“诸比库,什么是正见?诸比库,我说正见有两种:诸比库,有正见是有漏、福德分、所依之果报;诸比库,有正见是圣、无漏、出世间、道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佛陀说有两类的正见。一类的正见是有漏的,就是它可以导向有烦恼的,但是由于这种慧可以带来福德,带来果报,它还能够在轮回当中带来福乐的果报。所以所依就是我们说到的Upādi。Upādi就是这个生命,带来生命的身心。这一种正见当我们培育之后,它可以在我们以后的轮回当中带来福乐的果报。
而另外一种慧,一种正见是圣的,就是圣者,属于出世间的,属于没有烦恼的,称为无漏的。是属于道,就是圣道的道,作为圣道的成分,称为道智的。
【诸比库,哪种正见是有漏、福德分、所依之果报呢?“有施、有供养、有献供,有善行恶行诸业之果的异熟,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众生是化生者,世上有沙门、婆罗门之正行者、正行道者,以自智证知此世及他世而宣说。”诸比库,此正见是有漏、福德分、所依之果报。】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他相信、他认为有布施,有善行,同时你所做的一些善行或恶行会带来果报,有今生、有他世,有母、有父,有众生是化生者。在这个世间上,有一些沙门和婆罗门透过正行,正行道,通过自己的智慧已经证知了有今生、有来世而把它说出来,这种正见是有漏、福德分、所依之果报。
那么我们从这句话来看,当一个人拥有了因果的观念,有了业果的观念,他相信因果法则,相信造的善能够带来福乐的果报,造恶会带来不善的苦的果报。当他相信了这种业果、相信因果关系,这种称为世间的正见。这种正见即使在佛陀没有出世,很多人都会拥有这些正见,他都可以拥有这种智慧。就像现在有一些印度教徒或婆罗门教徒一样,他们虽然不信佛,但是他们也相信业果法则。这种相信因果,相信业果法则的智慧,可以说是最低层次的智慧,世间的智慧。但是一个人即使拥有了这种智慧,仍然可以带来福德的果报。如果一个人在行善、在做布施、持戒的时候,即使他还没有观智,但是他生起了业果智、他相信因果法则,他再去造这些善行,这些善行仍然能够带来福德的果报,他所造的这种心还是属于智相应的心,这一类的正见,这一类的慧称为有漏的慧,世间的慧。
【诸比库,哪种正见是圣、无漏、出世间、道支呢?诸比库,那作为圣心的、无漏心的、道支具足的、修习圣道之慧、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道支。诸比库,此正见是圣、无漏、出世间、道支。】
在这里佛陀又用一种更严格的方式来定义慧,这种慧是出世间的正见、出世间的慧,是无漏的慧,属于圣心的,也就是在圣道心里面生起的无漏心的。道支具足的,也就是在八支圣道分里面,八支圣道里面拥有的。修习圣道、在圣道生起的时候,在道心里面的慧、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道智,这些都是属于慧的同样的性质,但是不同的名字。诸比库,这种正见是圣的、无漏的、出世间的和作为圣道组成要素的,就是道支的。
我们再看佛陀在另外一些经典里面定义的正见,在《长部》第22经《大念处经》里面佛陀讲到:“诸比库,什么是正见呢?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导致苦灭之道之智。诸比库,这称为正见。”
这里讲到的正见,它是特指出世间的正见。而在《增支部》第三集第九品的第九经《第一三学经》里面,佛陀也在定义戒、定、慧三学的时候,也这样说:“诸比库,什么是增上慧学呢?诸比库,于此,如实了知‘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之集’,如实了知‘此是苦之灭’,如实了知‘此是导致苦灭之道’。诸比库,这称为增上慧学。”佛陀还是又把这里讲到的慧、讲到了能够导向出世间的慧才称为慧。这个是属于一种更加严格的定义所表述的慧。
在《清净道论》里面又用另外一种更加详尽的方法,把慧分为有一种慧,两种慧,三种慧,四种慧。一种慧就是以通达诸法的自性这种相,而称为一种慧。所有的慧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通达诸法的自性(dhammasabhàvo ppañ;ivedha);
两种慧就是世间慧和出世间慧,这里讲到的世间慧(lokiya pa¤¤à),是指跟世间道相应的慧称为世间慧。
什么是与世间道相应的呢?当一个人在培育观智的时候,从他培育名色辨别智一直到培育随顺智、种姓智,所有的这些智都是属于世间智,也就是他透过观照诸法的自相和共相生起的智,这种智称为世间智,又称为世间慧(lokiya pa¤¤à)。
什么是出世间慧?与出世间圣道相应的慧称为出世间慧(lokuttara pa¤¤à)。这种慧就有四类的慧:就是入流道心里面的慧,或者我们可以称为入流道智、一来道智、不来道智和阿拉汉道智。在这四种圣道心里面生起的慧心所,称为出世间慧。
还有一种是有漏慧和无漏慧。有漏慧是取能够生起烦恼为所缘的这种所缘生起的慧,称为有漏慧。而取没有烦恼、不会夹杂烦恼的所缘生起的慧,称为无漏慧;另一种说法是把世间慧称为有漏慧,把出世间慧称为无漏慧。
第三种两种慧是名差别慧和色差别慧。名差别慧是取名法、取(受、想、行、识)这四种名蕴而观照受、想、行、识,观照诸名法而培育的智慧称为名差别慧;观照色法所培育起来的智慧称为色差别慧。换而言之,当一个禅修者在培育观智的时候,所有的观智只有两种业处,依它们的所缘来分只有两种业处,哪两种业处呢?名业处和色业处只有这两种。
我们说到修观智,虽然依次第可以分为十一种观智,或者说世间的智慧可以分为十一种,或者分为十三种,但是依它的所缘来分都不出观色法或观名法。观照概念法的没有算进去,它还不能够算是属于观智,还排不到智慧的这个范畴。
观照名法称为名业处,这种生起的智慧称为名差别慧;观照色法这种修行的方法称为色业处,它们这样所培育起来的慧称为色差别慧。
第四种两种慧是悦俱慧和舍俱慧。悦俱慧就是两种欲界的悦俱相应心以及十六种和在五种禅那方法当中,前面的四种禅那相应的出世间慧,这称为悦俱慧。
欲界的两种悦俱相应的心,在欲界的八种善心当中有四种是悦俱的,是不是?在这四种悦俱当中,惟有智相应的心才能够称为悦俱慧,智不相应的心还不是智慧,因为本身智不相应的心就没有慧。所以惟有悦俱智相应有行心、悦俱智相应无行心这两种心才是属于悦俱慧。
而在圣道心里面,依照它的禅那可以分为:初禅的道心、初禅的果心、第二禅的道心、第二禅的果心、第三禅的道心、第三禅的果心、第四禅的道心、第四禅的果心。在这些圣道、圣果心里面如果是依五种禅那来分,前面的四种禅那相应的四种道心称为悦俱的慧。
作为舍俱的慧,(在欲界里面有两种是舍俱智不相应的心)舍俱智相应有行心、舍俱智相应无行心。智不相应的心还不算是这里的慧。
而对于出世间心来说,就是有四种和第五禅相应的出世间道心,这称为舍俱慧。也就是说从它们的受来分,慧可以分为伴随着悦受的和伴随着舍受的。
还有两种慧是见地慧和修地慧(dassana bhūmi pa¤¤à和bhàvanà bhūmi pa¤¤à)。见地慧是和初道相应的慧,修地慧跟其它三种道相应的慧。也就是在初道、入流道当中,这一种道心里面的慧心所称为见地慧。而第二道(一来道),第三道(不来道),第四道(阿拉汉道)里面,这三种道心里面的慧称为修地慧 bhàvanà bhūmi pa¤¤à。
慧还可以分为三种:思所成慧(cintà…mayà…pa¤¤à),闻所成慧(suta…mayà…pa¤¤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