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都虻ィ还槟沙晌甯鲎郑何隆⒘肌⒐А⒓蟆⑷谩R3O氲剑桌戏蜃右簧κ牢耍弑傅奈逯值滦小5谝桓鍪俏潞停揭捉耍晃野阉醋魑潞瘢执兰淙瞬还缓竦溃晕野选肝隆购竺婕右桓觥负瘛埂N潞瘛⑸屏肌⒐鳎Ь匆欢ㄒ咏魃鳎诩蟆⑷倘茫3Hハ敕蜃拥牡滦校蛩埃Хㄋ�
天主教、基督教,要学耶稣,要学圣母玛丽亚,人家的德行是什么,这是我们修学的榜样。古今中外的教学,对於这一点都非常的重视。所谓希圣希贤,希望自己能够作圣作贤,那圣贤就是我们的榜样,我们每天都要用一段时间去想像、去思惟,然后跟自己做个对比,我在这一天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符不符合这个标准?我们的「德」才天天有进步,「学」天天才有长进。如果不做这一层功夫,所学都不能够落实。学得再多,讲得再好,所谓是能说不能行。从前在哈尔滨极乐寺往生的修无师就讲:「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真智慧要能说能行。要想能行,你早晚课诵就要思惟,真正向佛菩萨学习。
所以头一句就教给我们,「汝等应观佛所行」。在华严会上,这个佛是毗卢遮那如来。我们把这个范围缩小,毗卢遮那如来我们没有办法观,我们不得已而求其次,我们观释迦如来。他应现在我们这个世间,给我们这些人做为现前的榜样,释迦他是怎样存心、怎样修学、怎样处事接人待物,我们在这个地方修学。经典里面也将他老人家一生的心行,归纳做几个纲领,小乘法里面归纳为四谛、十二因缘,大乘法里面归纳为六度、普贤十愿,我们熟知的,我们有没有认真的去思惟、去观察?无论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总而言之,佛教所有的弟子们一定要修十善业道。
十善业道是佛家的基本修行方法,一开端佛就教给我们,「昼夜常念善法」,那个善法就是十善业,昼夜常念;「思惟善法」,让自己的思想,每一个念头都不离开十善,那叫思惟善法;「观察善法」,是把这十善落实到我们的言行;而且后头还追了一句,「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是多么重要的修学纲领,如果我们真正能依教奉行,决定一生成就,哪里需要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劫,不需要!就跟《华严经》上讲的善财童子,《法华经》讲的龙女八岁成佛,人家为什么能?他把世尊教诲做到了,不折不扣的做到,所以一生成就。一般人为什么做不到?听了之后,立刻就忘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依然随顺烦恼、随顺习气,把佛的教诲忘得一干二净,那有什么用处?我们的缘算相当殊胜,天天在薰习,天天在薰习还是不管用,还是不能够落实;由此可知,烦恼习气之重!
我们对於烦恼习气重,这一句话体会不深,没有方法体会得到。从这些地方细细去观察,这才发现真的重,天天在薰习都回不了头来,随念随忘。那怎么办?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加强薰习;除这个办法,没有第二个方法。我们学佛学了十年,功夫不得力,努力再学十年,二十年不成再学二十年,只有这个方法,认真努力去修学。所以经教不听怎么行?於是我们就想到,「应观佛所行」,佛所行的是什么?一生讲经、说法、教学,这是佛所行。从讲经说法里面真的觉悟,天天讲,天天劝人,也天天劝自己。我从这里面得的利益,如果没有过去这四十年,天天在讲大乘,天天在学大乘,这个境界也转不过来,哪有那么容易!所以说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习」。
我们今天功夫不得力,没有别的,经教薰习的时间太短,力量不够。我们今天面临这个社会,不受佛法薰习,就受烦恼薰习,这肯定的。我们一天有多少时间用在佛法上?凡是不用在佛法上,决定就是烦恼起来。所以我们每天随顺烦恼习气的时间长,随顺经教的时间短,因此佛才教导我们「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如果我们不懂得这个方法,不会运用这个方法,那就难了,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不是容易的事情。如果想在这一生当中成就,这个方法妙绝了,要完全接受,要不折不扣的把它用上,我们这一生当中才有救。这个观察有事、有理、有性、有相、有因、有果,就从世尊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去看,从世尊八相成道里面去观察,八相成道观察世尊一生,四十九年不断的在讲经说法就是长时薰习。
虽然说的经教很多,多即是一,一即是多,所以说一不是定一,说多不是定多。但是这个意思很深,不是我们初学的境界。因此对初学人来说,还是一部经深入,才能够产生效果。古德教学五年学戒,我们一些同修都听过,但是你不懂这个意思。五年学戒不是学戒律,戒律也不容易。五年学戒是遵守老师的教诫,这五年是学生活教育,是求根本智。所以古人成就比现在人殊胜,他的方法正确。现在人的成就比不上古人是方法上的错误,绝对不是说现在人的聪明智慧不如古人,这个我不承认,完全在方法。古人的教学是从根本智入手,像树一样先有根本,然后才有枝叶花果。现在人把根本舍掉了,一开头就要树叶花果,不要根。有没有?有!花瓶里头插的花,没有根。你买下来,回来你就可以摆起来,很好看,时间不长久就枯死了,没有根。根本智是禅定,他不是修别的,是修定。《般若经》里面讲「般若无知」,无知之知就是根本智;他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必须先学到无知,然后才能无所不知。我们现在颠倒了,现在一下手求有知,有知结果是什么?有所不知。错了!走死路子了!
现代人有知识,没有智慧,知识是冲动的,它不是安静的,所以造成社会的动乱。这个世界上的灾难,知识造成的。智慧是和平的,智慧决定是从静、定当中生的。所以古人的教学就是一部经,一部经而且不讲,只教你读诵,要求背诵。这是什么?这就是根本智,智在其中,戒定慧三学都在其中。你依照这个方法去做,这是戒学,戒是方法、守法;定是专心,没有杂念;将经文念得清清楚楚、念得明明白白,没有念错字,没有念颠倒,这是慧学;这就是根本智。这样念,念久了,智慧就开了。为什么?他这个念是修定,念的时候没有杂念掺进来。圣人的教诲,那真的与《十善业道经》讲的原则完全符合:常念善法,经书是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都在其中;不会起一个妄念,那是不容毫分不善夹杂。每天用的时间久了,真正用功夫,每天至少四个小时到六个小时,功夫才会得力。如果每天能用十个小时、十二个小时,你功夫的进步非常之快。
经里面什么意思不要去想,一想经里面的意思都是妄想,胡思乱想。佛教导我们真正的目的是教我们开智慧,智慧开了,经上的文字是活的,我常常提到字字句句无量义,讲不完,所谓是横说竖说、深说浅说,意思讲不尽。到用的时候观机,他是什么样的程度,他需要什么,给他怎么样一个讲法,活的不是死的。到这个时候,不但是佛经活了,所有一切万事万物都活了,随拈一法都是无量义,随拈一法都是圆满的大法。虚空法界一切性相事理因果,一就是圆满,圆满就是一。所以才说「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大千经卷就是讲上本《华严经》,龙树菩萨在龙宫里面见到的,上本《华严经》是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在哪里?一微尘,任何一粒微尘里面都含藏著三千大千《大华严》。这是事实真相,决不是随便说这一句话。什么人能证实?法身大士们证实了,他们契入这个境界。这是佛教学真正目的之所在,佛绝对不是说,教你学这一部经,这一部经你会,再换一部经就不会,这种教学不善。佛的教学是希望我们这一经通,一切经通;这一法明白了,世出世间所有法你都明白。这才是佛教学真正的目标,真实的愿望,我们要懂。
清凉大师注解,「初句解脱之力能观」,这一句话讲得好。我们今天想观,观不成,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我们没有解脱之力。什么是解脱之力?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这三种束缚,我们就无能为力了。怎样把这三种束缚解脱掉?这三种束缚在佛经里头还有一个讲法,叫三种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无明烦恼是妄想,尘沙烦恼是分别,见思烦恼是执著。如果我们能够把一切执著解脱掉,执著放下了,於世出世间法再不执著,给诸位说,六道没有了。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执著来的;你只要有执著,你决定有六道;你执著不能够放下,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放下分别,十法界超越了。这晓得十法界从哪里来的?从分别来的;没有分别就没有十法界。没有妄想就没有《华严经》上的四十一个位次,法身菩萨为什么有四十一个等级?妄想来的;妄想没有了,这四十一个等级就没有了,圆满的佛果。所以不放下怎么行?
我学佛缘很好,我学佛第一个亲近章嘉大师。那个时候我看佛经大概一个月的样子,我认识他,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学佛的因缘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的,他是一位教授,他也不是居士,我们从哲学里面入进去的。所以我第一个跟出家人见面是章嘉大师,而我第一句话向他请教的,就是我跟他讲:佛法很好,我知道,知道这个很好,有没有什么方法叫我很快入进去?我提出这个问题。他给我的答覆是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放下重要!为什么不肯放下?没有看破。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分别执著,那你真的就入了,妄想分别执著一放下,你就入佛境界。章嘉大师的答覆了不起,一句话。这是真正高人,不是真正高人,你提出这个问题,他给你讲了半天,你也抓不到头绪。所以是真有学问、真有德行,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把门路给我们指出来。
由此可知,佛法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