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这才治疗,所以这就变成三等。治疗里面望闻是一等,到问是二等,到把脉是第三等,所以把脉叫三等三,三等里面的第三等。那我们看主药神应当是一等的、一流的,你看看这平常「普观一切众生心而勤摄取」,这是药王菩萨、药师如来。主药神那当然是这一大类的,药师如来这一类的,他们大慈大悲。我们应当要学习,要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观察一切众生。
  观什么?观众生的心,众生起心动念,我们要知道。起心动念是业因,造业的第一个因素。起心动念在造作业习,后面就有果报,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造作恶业必定要受恶报。清凉大师注解说得好:顺情的菩萨就容易教诲。摄是摄受众生,而勤摄受;那个逆意的,就是恶习气很重的人,比较难调伏。难调伏,菩萨是不是舍弃他?不是的,难调能调。佛家常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叫大慈大悲。不是说你叛逆,就不教你了,这个不是教育家,这不是一个好老师。好老师对於叛逆的学生,也要用真诚大慈悲,用长时间去感化他,这个感化就是此地讲的「勤摄取」。决不是以为这个学生不接受教训、违背老师的教诲,甚至於抵触,乃至於经上讲的,对老师毁谤、侮辱、陷害,当然他造的是无间罪业,可是老师有没有舍弃他?老师没有,老师还是在等待机缘,用种种善巧方便来帮助他,真正显示出「佛氏门中,不舍一人」,这是教育,成功的教育。这个学生顽皮,这个学生不守规矩,把他开除,开除不是好的教育方法。好的教育方法,怎么样把恶人变成好人、变成善人,把坏的分子变成好分子,教育成功,这是教育的伟大。
  佛法是教育,所以佛法当中,对於一切叛逆,都是以慈心来对待,以善心来对待,以高度的智慧、善巧方便来帮助他,而不是排斥。虽然世尊在灭度之前,弟子们向世尊请教四个问题,其中就有一个,恶比丘我们如何跟他相处?佛在世,恶逆的比丘、出家人,佛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来调伏他、来教导他。我们凡夫弟子没有这个智慧,没有这个能力,僧团里面遇到这样的同参道友,我们怎么办?佛教给我们一个方法,「默摈」,这是不得已。默摈是什么意思?不要理他,回避他,各人修各人的,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这是我们自己的智慧、善巧方便不足以感动对方,只好用这个方法。
  所以佛的教诲,我们要懂得他里面的意思,默摈有许许多多的技巧,有许许多多的层次。并不是说默摈就是不理他,我们要这样想法、作法,把佛的意思错会了。再恶的恶人,他也有长处,他也有善行,对於他的优点、他的善行,我可以随喜;对於他的恶行、他的悖逆,我不随喜,这就是默摈,我不赞成他。那要看机缘,他能接受,我们就提出反对的意见,我不赞成;如果他不能接受,或者引起更多的麻烦,我们就不表态,我们也不说赞成,也不说反对,都是对待恶比丘的态度。我们常讲要见机行事,要察言观色,「普观」。
  假以时日,总是要帮助他回头、帮助他觉悟。那怎么帮助?自己要做一个回头的榜样,要做一个觉悟的样子,这是教化难调伏的一类众生。从这个地方,我们更深入体会到,菩萨在恶比丘里头有没有示现的?有,也示现恶比丘。佛陀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也是菩萨再来,他是不是真正的恶人?他不是的,他是菩萨示现的。就像唱戏在舞台上表演,他的角色是反派的,他不是真的恶人,他要演个恶人。演得很像,演得很逼真,教恶人看到的时候回头。如果我们把他当作真的恶人,错了!那就冤枉他了,我们就把人看错了。
  由此可知,我们要怎样修自己,要怎样帮助别人,这个道理不可以不知道。他无恶不作,示现那个恶人,他是真的恶,是假的恶?他作恶的动机何在、目的何在?我们晓不晓得?不知道。我们是在初学这一阶段,那应当怎么办?决定要随顺佛陀的教诲,连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都教导我们:「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从这里下手。儒家教导我们:「三人行,必有吾师」,真实教诲。三个人是什么?自己一个,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都是来教我的,善人为我示现善行,做好榜样,我要向他学习;恶人为我示现恶行,示现恶的果报,提醒我,警觉我。我见到之后要反省,「我有没有这个恶行?我将来会不会受这个恶报?」警惕自己,认真反省,断恶修善,那个恶人也是我的老师。一个从正面教,一个从反面教,都是老师,都是善知识,我们对他都要恭敬供养。
  在《华严经》里面佛教导我们,只有一桩事情有差别,对於善的我们要赞叹,对於恶的示现不赞叹,恭敬供养是平等的,只有一个不赞叹。我们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看看他参访胜热婆罗门,这是一位善知识,表演愚痴的;甘露火王,这个菩萨他示现的是恶人,表现瞋恚。善财童子参访,去参访他们就是向他们学习,有礼敬、有供养,没有赞叹。所以对於善行的,我们有恭敬、赞叹、供养;对於恶行的,我们有恭敬,没有赞叹,有供养。这是好的学习态度,我们要知道学习,如理如法的修学,我们这一生当中,肯定能成无上道。问题就在我们自己,能不能懂得佛菩萨的教诲?能不能懂得如理如法的修学?修学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过菩萨的生活,如何做菩萨的工作,菩萨的工作就是我们日常工作。如何学习菩萨接触大众,处事待人接物,把我们所学的经教,都落实在生活当中,这叫学佛。
  所以应当要学习吉祥神,时时刻刻观察众生心,看众生他起的是什么心、动的是什么念,他的言语造作。善的我们向他学习,恶的我们自己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你们想想哪个地方不是菩萨学处?哪个地方不是道场?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界当中,皆是道场。学佛要这样的一个学法,自行化他,你就在行菩萨道。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留意,自己没有做到,你没有法子影响人。一定先自己做到,然后才能扩大影响,帮助一切还没有觉悟的众生。第二位:
  【栴檀林主药神,得以光明摄取众生,俾见者无空过解脱门。】
  这一段清凉大师没有注解,让我们从经文句里面去想他的道理。栴檀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檀香,大概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檀香、沈香,这是类似经典里面讲的栴檀。佛在经典里面曾经说过,阎浮提有这种香料。这个香能治病,我们现在讲的是瘟疫,许多瘟疫烧这种香能够驱除瘟疫,这香是宝。佛经里面称为牛头栴檀,牛头大概是取它的形相,它的样子好像个牛头,非常名贵。世间的万物,佛告诉我们,我们在多年经验当中,也稍稍能体会得到,佛菩萨圣人讲的话有道理,「应运而生」,一切万物都是应运而生。这个运要盛,就有许许多多珍宝出现;运要衰,这些珍宝都不见了。
  你看看古代,隋唐,这是佛教最兴盛的时代。我们从历史上去看,那个时候,帝王对於臣子们赏赐黄金千镒,白银万两,常常看到。这些记载使我们想像到,在那个时候金银财宝,佛经里面讲的七宝多,他才能够大量的赏赐功臣。我们看看现代,现在没有了,这些珍宝到哪里去了?不见了!由此可知,这些万物岂不是应运而生?而我们佛法,佛给我们讲的原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话说得有道理。如果一切众生心善,这些宝物它自然就出现;众生心行不善,这些珍宝就没有了。
  而大自然界常常发生灾害,像这个水灾、旱灾,旱灾属於火,地震、风灾,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这些从不善心想变现的。哪些不善心想?贪瞋痴慢。佛在《楞严经》上说,贪心感得的是水灾;瞋恚心所感召的是火灾,也就是旱灾;愚痴感得风灾;不平,嫉妒、愤恨不平感得的是地震。不能说自然灾害与我们人心的念头不相干,那就错了!起心动念确确实实与虚空法界有连带的感应,这个道理只有在佛经里面讲得清楚、讲得明白。
  所以我们自己起心动念,绝对不是只有个人受果报,「那是小事,那种果报自作自受,与别人没有关系。」而实际上我们想错了,绝对不是我们自己起心动念,只是自己的果报,不是的!牵累别人,因此这个罪就重了。自作自受这个罪轻,自己作自己受,还要连累到别人,那你罪就大了,你就会造极重的罪。你连累的人愈多,连累的时间长,这个罪孽就是地狱。而这些事情,是最容易让我们疏忽掉的,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读经,实在讲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金刚经》上教导我们「深解义趣」,读经要求解,解要求解得深、解得广,我们得的利益就大,能够运用在我们生活当中。你解得不够深不够广,换句话说,你用的就少,你用得就有局限。如果你解得既深又广,那是大用无涯,你就得大福德,像栴檀香一样。
  在中国古人记载里头有,在哪个朝代我记不清楚,我曾经听老师讲过。古代对於天子的进贡,这个进贡就是对於皇帝送礼,送的礼物。像送香,香最少要一斤,要不足一斤,这不能够做为送给皇帝的礼物。所以他说那个时候,印度有一个出家人,带了有一点牛头栴檀,量很少,大概只有四两,他想送给皇帝做为贡品。皇帝办事的人员,那时候多半是太监,一看这个分量不合规定,就拒绝了。这个法师就把这个香烧一丸,那一丸多大,我们也不晓得。这一丸香燃烧之后,记载说长安四十里的范围都闻到这个香,才知道这是宝,於是破格收了,收下了,有这么一个故事。
  菩萨他所修学的法门,『得以光明摄取众生』,光明是智慧,智慧后面连到「摄取」,我们就会连想到善巧方便。智慧必定有善巧方便,才能利益众生,让一切众生遇到他,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