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般涅盘,入灭了,到这个世间来,没有众生可度就走了。净居天人看到了,净居天在哪里?第四禅的五不还天,这里面的天人看到了,看到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没有人请法,赶快下来变作人身,向释迦牟尼佛顶礼求他住世,说法利生。这释迦牟尼佛就不入般涅盘,有人请法了。净居天人的福报大,这是释迦牟尼佛头一个护法神。人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圣人,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人不知道,天神知道,他们怜悯世间人无知,代我们请法,代我们请佛住世。所以这个世间国王大臣、大富长者,你有势力的、你有财力的来弘护正法,比修行讲经说法的法师功德超过。我从前讲超过,我没有看到《涅盘经》,以后看到这个经,我想的没有想错,佛真的是这么说法。
过去我是接受三个老师的教诲,第一位方东美先生,第二位章嘉大师,第三位李炳南老居士,这是我正式接受圣贤教诲,时间总共十三年。但是要没有韩馆长三十年的护持,早就堕落了,哪里会有今天这个成就?三个老师好比是生我者父母、生父,护法的是养父,生父生下来没有养你,没有人养你,你活不成,你死路一条。养父母的恩德超过生父,他养你!我们从这个地方才真正知道护法恩德之大,不可思议!所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修慈护法」,护法就是《涅盘经》上讲的这个意思,而「修慈」就是地神在后面赞颂里面,非常明显的为我们说出来了。他这个赞颂我们往后会念到「如来往昔念念中,大慈悲门不可说」。请看第二句:
【坚福庄严主地神,得普现一切众生福德力解脱门。】
前面第一尊这是总说,每一个单元第一尊都是代表总说的。总说只要是地神,决定具足圆满的菩提心,清净的菩提心,平等的慈悲心。他的慈悲要不是清净平等,不能做地神;做地神这是第一个条件,心地清净平等慈悲,才能够赐福给众生。所以『普现一切众生福德力』,地神赐给众生哪些福?这个不说我们也能想像到,一切众生生活所需,哪一样不是大地提供的?我们的饮食、我们喝的水,大地提供的,我们一切的食物大地提供的,一切财富也是大地提供的。金银七宝,你想想看哪一样离开大地?这是「普现一切众生福德力」。真有地神,地神在这里作主,众生修善积德,大地这个地神供养众生福力就愈大。《地藏菩萨本愿经》坚牢地神讲过,如果众生造恶积恶,坚牢地神没有法子,想帮助你帮不上忙。由此可知,神佛帮助众生是缘,真正的因是自己修的,我们自己断恶修善,地神他就有力量了。增长地神的力量,於是物产丰富,金银七宝这些矿产不断发现,他有这个能力。
实在讲现在我们懂得,所有一切物质都是基本的粒子组合成为原子,原子组合成为分子,分子组合成为一切万物。《金刚经》上讲的「一合相」,谁去组合?一切众生,行业是因,这些众神是缘。我们有善因,他们善缘帮忙,於是这些物质就组成了珍宝,金银七宝就丰富了。如果我们作恶,我们的心行不善,他就没有这个力量,金银七宝就化成石头、化成矿石、化成泥土,这些东西没有了。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这就是佛在经典上跟我们讲的总的原理原则,「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心想是真因。你想善,这些地神照顾你,供养你的都是非常丰盛的物产,金银珠宝。如果我们作恶,我们的行不善,五谷就不能够丰登,七宝就稀少了,地神的福德力弱了。必须我们断恶修善增长他的威力,他照顾我们就周到了。
由此可知,九法界众生,无论是我们的思想行持、业因果报,无不是息息相关,我们影响他,他们也影响我们,这就是圣贤人教诲,为什么要把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列入一个重要的单元,道理在此地。天地鬼神,用现在科学家的话来说,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我们生活空间维次不同。我们生活在三度空间,他们生活可能在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六度空间,他们能够看到我们,我们看不到他。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他们清楚,他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我们不知道。我们迷得重,他们迷得比我们轻。他们有神通,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他们这个能力比我们强,但是不同维次互相比较,强弱又有很大的差别,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天上人间就不相同。我们明了之后一定要认真努力回心向善,回头是岸,帮助自己,帮助地神,帮助一切护法神,每一个人都有护法神。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七0卷) 2001/1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70
诸位同学,请看「世主妙严品」,主地神长行第三句:
【妙华严树主地神,得普入诸法,出生一切佛刹庄严解脱门。】
这是华树主地神他所修学的法门。清凉大师注「证入无生,不碍严刹」,注的言语虽然很简单,意思是很深很广。无生,就是讲的无生法忍。在《仁王经》里面佛告诉我们,无生法忍的菩萨是七地、八地、九地,地位非常之高。七地菩萨证得是下品无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十地就称之为「寂灭忍」。由此可知,清凉大师的意思是无生忍的大菩萨。虽然证入这个境界,不妨碍庄严诸佛刹土,这是事事无碍的境界,正是华严的境界。佛祖都是勉励我们学习,要想契入境界,经上讲得很好,『普入诸法』,普是平等,没有高下才能平等。也跟前面所说的称性,称性就普;不称性,普还是有限度的,可以说是局限的、不是圆满的。圆满的普入,一定要与法性相应。法性我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特别是修学大乘的,我们在本经前面是多次的提到。
大乘佛法,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重复?重复正是佛菩萨的慈悲显现,凡夫之人哪有一遍两遍就入境界?百遍千遍还是入不了,什么原因?习气太重,我们的习气无量劫的薰修,绝对不是短时间。几遍的教学就觉悟了,这种人在历史上有,不多。亲近一位善知识,听了几句话就豁然大悟,宗门教下都有。以后我们晓得,这些人是佛菩萨应化来的、乘愿再来的,做样子给我们看的,决不是真正的凡夫,真正凡夫哪有那么简单?所以佛在经典里面遇到重要的地方,总是一再重复,不厌其烦的重复,重复百遍千遍,这真是慈悲到了极处。世间有好的善知识、好的老师,教学生不愿意重复,教你一遍两遍三遍不会,不再教了。毕竟是佛菩萨慈悲,三遍不会还教,三十遍不会还教,三百遍不会还教,三千遍不会还是要教你。我们对於这样的善知识不能不感激,他有耐心,他不厌其烦。谁知道感恩?不知道佛陀教化的苦心,感恩的心怎么生得起来?像这样重要的话,大乘经论里处处都说。
性就是真心,真心没有相。所以古德常常教我们「真心离念」,由此我们就有门路可以探索了,怎样才能与法性相应?离念。这个念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如果我们在生活当中,生活是修行,工作是修行,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是修行。修什么行?修离念。也就是说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我们都能够离相,离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的生活称性了,工作也称性了,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称性。修行是这个修行法,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不可以不知道。
怎样离相离念?就是经论里面常常告诉我们的,不执著、不分别,从这里下手。在生活当中也不要分别执著。菩萨示现,所谓是随缘而不攀缘,这样就对了。随缘里面也有一个原则,随顺善缘,随顺与性德相应的诸缘;与性德相违背的,我们就不能随顺。但是在这里面哪些应当随顺、哪些不应当随顺?都不起分别执著,境界现前清清楚楚、明明了了,智慧!如果一有分别执著,那就变成意识,你已经堕落在意识里头,与性德就不相应。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练,练这个!只要没有大的妨碍,决定不放在心上。大的妨碍不是妨碍我,妨碍我无所谓;妨碍一切众生,影响到一切众生,尤其是负面的影响,这个时候要说,要以智慧,要以善巧方便来处理。怎样把它化解於无形?这个功德最大。这是说法身菩萨。
『出生一切佛刹庄严』,这是指的利益众生。「庄严」就是布施、供养、成就,成就一切众生真善美慧,这是九法界一切众生所希求的。菩萨能满一切众生的愿,不碍自己的道行,不碍自己契入无生,也就是对自己是「无作而作」,对众生「作而无作」。利益一切刹土,利益就是庄严,利益一切众生而不著相。《金刚经》上讲得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但相不著,念头都不生;「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念头不生。有人问:「念头不生,怎么办事?」办事总得要起心动念,没错,是得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为众生,不是为我自己,这一点诸位同修必须要记住。起心动念为自己是烦恼、是病,起心动念为众生是善。虽然起心动念为众生,心地保持清净平等,保持觉正净,这就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与性德相应,这叫称性法门,怎么会妨碍!正是《华严》所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我们要懂得这个方法,要学习,要把它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第四句:
【普散众宝主地神,得修习种种诸三昧,令众生除障垢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一向为他」,这个向是方向,只有一个方向:利益众生,这正是我们学习大乘人必修的课程。菩萨的名号含义很深,『普散众宝』,我们今天讲散财、利生,这里面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具足。在他修学法门里面我们看到了,『修习种种诸三昧』,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