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修普贤大士之德」,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读这个经,我跟大家讲这个经,西方极乐世界是普贤菩萨的法界。凡是去往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真诚恭敬,真诚到极处!所以我们要不修真诚心,跟西方极乐世界就不相应。《无量寿经》这是第一句话,我们常讲先入为主,你说他多重要!希望大家千万不要疏忽。我们的布施、持戒,真诚恭敬心,确确实实像善财童子那种学习的心态:学生只有我一个,我之外的都是佛、都是善知识、都是老师。孔老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们要始终保持这个态度,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统统是我的老师。一切人有言教我,一切物它示相教我。《华严经》这个大众念请,佛的答覆有示相答、言说答,这一品经叫「现相品」,「现相品」是现相答,没有言说,言说在后面,先现相。树木花草都在那里现相,它们都在供养我,我怎么回报它?它们是真诚的供养,为什么?一点私心没有。我们这些凡夫,为什么叫凡夫?有私心、有妄念,它们没有妄念。
  我们在闲暇的时候游览风景,古人常讲怡情悦性,使你的精神爽朗,这是很小很小的得益;最大的利益,是你见色闻声觉悟了。有没有这种人?有,自古以来不多。哪些人?平素要有相当的修养,不定在什么时候,触目闻声豁然开悟。诸位要晓得,这些人心地清净疑情不断,他才开悟;心地清净没有疑情,变成无想定,变成世间的四禅八定,包括阿罗汉的九次第定,他不开悟。为什么不开悟?他没有疑。此地四十句就是疑,疑情,心里有疑并没有问出来,今天有缘见佛,心里面这些疑惑,希望见到佛,佛能够为我开示,来教导我。所以是念请,不是言说。佛家常讲:小疑则有小悟,大疑则有大悟,你没有疑就不会有悟处。这个疑诸位要知道,就是这个问号不求答案,你要求答案是妄想,这叫疑情,不是疑问。
  世尊在此地答覆为什么先示相?现相不言说,现相是你真正能够悟入,恍然明白了。言说不容易,言说有时候你又著了言说相,把你这个悟门堵塞,你开不了悟。所以禅宗的手法跟教下完全不一样,禅宗非常著重现相,教下偏重在言说。佛教化众生这两个方法,於是后来就分成宗门跟教下。禅宗里面他这个修行、这个开悟,要在一切境界里头,心地真诚清净、一念不生,他有疑情在。这个疑情不必这四十句,有个一句两句就行,为什么?一句明白,全都明白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需要太多。《华严经》上列举的那是因为菩萨无量无边,无量无边这些菩萨个人疑虑的不一样,把它分类归纳,归并成四十类,是这么个意思。
  疑情是什么?疑情就是禅宗里面讲的「虑」,禅是印度梵文,翻成中文叫「静虑」,静是一念不生,清净。但是他还是有疑,那个虑就是疑情,所以他那个定不是什么念头都没有,什么念头都没有是无想定,错了!他有疑情。不是疑问,他没有疑问,他有疑情,也就是说他有不明白的地方,不明白他不著急,他并不想马上求答案,他把它放在那里,但是他并没有把这个断掉。所以他有悟处,不定在什么时候,或者是见色,或者是闻声,他会开悟。没有疑情是死定,那个定就变成外道,就不是佛教给你的。所以佛教给你的禅定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叫参禅。参是什么意思?离心意识叫参,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他对於宇宙人生大道理没有明了,他有疑,这是禅。参是对上根人的,中下根不行,中下根是什么?两种毛病,这是禅病,最怕这两种病,一个掉举,一个昏沉。掉举就是妄念太多、妄想太多,这个你不能得禅定;另外一个昏沉,虽然没有妄念,一坐下去就睡著,精神提不起来,这是禅病。禅病很多种,不外乎这两大类,有这两种现象不适合於静坐。这个方法不适合,换别的方法,要知道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修禅定的。念佛是用念阿弥陀佛修禅定,一心不乱就是禅,道理一定要晓得、要明了。
  
  第九句:
  【一切菩萨地海】
  『地』是地位,狭义的说就是十地,包括等觉,等觉也称为十一地,这是菩萨位次达到最高的,再往上面就是究竟圆满的佛果。广义的来说,从初信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都是地位。大乘圆教初信位的菩萨具备些什么条件我们要知道,他的断德,一定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从断烦恼这一层来说,跟小乘须陀洹完全相同,小乘初果须陀洹也是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但是智慧完全不同,他已经真正明了虚空法界、刹土众生跟自己是一体,这个小乘四果罗汉都比不上他。但是四果罗汉是把三界八十一品的思惑断尽了,初信位菩萨思惑没断尽,八十一品的思惑没断尽,见惑断尽了,见惑有八十八品。八十八品分为五大类,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见就是见解,见惑就是错误的见解,换句话说,错误的看法,你完全修正过来,把你错误看法修正过来了。思惑是你错误的想法,错误的想法还没修正过来,但是错误的看法统统修正过来,这是初信位的菩萨。
  如果十信位是小学,初信位是小学一年级。我们现在是在哪个地位?我们没有地位。我们现在是在佛门幼稚园,幼稚园小小班,自己对自己总要清楚、总要明了,虽然是幼稚园小小班,我们也称得上是菩萨,我们是什么菩萨?我们是名字位的菩萨、观行位的菩萨,功夫得力那就是观行位。功夫得力浅深次第,那里头差别又大了。如果也把它分作十个等级,那我们是观行里面的初等,也就是功夫刚刚得力。但是你要晓得,刚刚得力是很脆弱的,禁不起诱惑,禁不起考验。怎么知道?常常退转,我们同学当中都有这个经验,进一步退两步,进进退退,保持不住,这是观行功夫浅的,还不能说得力。如果功夫得力,小风小浪禁得起,大风大浪则未必,小风小浪你能够禁得起,如果念佛幸运的话,能往生凡圣同居土。观行功夫真的得力了,上乘的功夫了,讲三辈九品上三品的那个功夫,给诸位说,往生凡圣同居土生死自在。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在这个世间多住几年没有妨碍,叫生死自在,观行位当中就有这样的好处。观行位已经就开始降伏见烦恼,没有断干净。断干净,你就是圆教初信位菩萨,不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这个娑婆世界那小乘你也是须陀洹,证须陀洹果。入佛门,真正入佛门,佛门一年级的学生。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的身分、知道自己的地位,为什么?贡高我慢的念头就没有了。哪一个菩萨都比我强,都在我上面,我自己要认真努力,迎头赶上。
  怎么赶法?断烦恼,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修行。离开了生活、离开了跟一切众生接触,你到哪里修?你没地方修了。大乘法的修行确实非常高明,跟小乘不一样。小乘是远离人群,到深山人迹不到的地方搭个小茅篷,在那边进修,是容易得清净心。但是这个清净心靠不住,为什么?你要是带他到都市逛一逛,他心又动了,禁不起考验。大乘法在红尘里面不离开人群,在这里面修清净心,很难修,修成了是真的,小乘人功夫跟他相比望尘莫及!大乘著重在看破,小乘著重在放下,放下没有看破,一接触的时候他还是放不下;看破放下,真得放下了,差别在此地。所以大乘要不看破,不如小乘。小乘确实独善其身,大乘的功德在兼善天下,这个功德很大,可是自己要没有清净心,功德就变成福德,这个要知道。福德,这是有漏的福德,到哪里去享很难讲,许多修行人畜生道享福,饿鬼道享福,还是堕落。来生得人身不容易,来生要保住人身,佛讲得很多,五戒十善这一生持得好才能够得人身。
  中国儒家讲的五伦八德,相当於佛法里面讲的五戒十善,伦常道德不离开,来生能得人天身。我们看看今天社会,几个能够保持伦常道德?几个人能够真正去修五戒十善?这不就清楚了。所以,有多少人失掉人身还能得人身?佛常常感叹,失掉人身再得人身,大难大难!不容易。我们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所以这一次得人身,要好好利用这个人身往生净土。真正往生净土一定要依教奉行,把所有一切不善从念头上放下,身语意三业不善统统放下。要不放下,念佛不能往生,为什么?西方世界世尊介绍得很清楚,那个地方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他不是普通人,上善之人。换句话说,我们的善行善念要达到他的水平,从今而后处事待人没有一个恶念,即使是恶人过去犯的过错,我们再遇到他,「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欢欢喜喜跟他相处,这样才行,你才能往生。你要常常记得「某人过去犯什么过」,常常记在心上,自己吃亏,与他不相干。他如果改过自新,他将来在我之上;我还有这个念头,障碍自己往生。下面一句是「菩萨智海」,你常常记别人过失,你没有智慧;你智慧开了,你就不会犯这个错误。「不念旧恶,不憎恶人」,重要!
  所以我们怎样能把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提升到初信位的菩萨,了不起的功德!我们晓得,初信位断证的标准是要断见惑,我们就从见惑最粗的这些相,这五种,第一个身见,身见不是说这个身不要了,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了。因为执著这个身是我,你会有自私自利的念头,那你是凡夫。不再执著身是我,身是什么?身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工具,我把这个身当作服务一切众生工具来看待就对了,念头就转过来了。我要好好的保护这个工具,多为一切人多做一点好事,所以养身不是为自己,是为众生,为正法久住。我们要有纯正的目标,然后才能做佛事。佛事是觉悟一切众生的事业,叫做佛事。
  我这一生走的路子,你们同学都很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