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文阅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答案'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第三段在分析离别家乡的原因时,将其归结为“浪漫气息”与“现实主义格调”,整合重要信息、组织语言即可作答。
21.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表达技巧的赏析。从内容上来讲,第四段最有力的便是第九句“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这是作者对乡土情结的深刻认识。从写法上来讲,跨越时间空间来表现乡土情结是作者通篇努力谋求的。从结构上来讲,前文析离家的原因,本段列离家的表现,前后连成一体。分析技巧,应考虑对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产生的作用。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人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
'答案'A、C
'分析'本题的五个选项中:A项考查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分析;B项考查对文意的理解;C、D、E三项考查对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B项“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与文意不符,文章第二段原意为“无论人生确定怎样方向,都无法忘记童年的烙印”,并非“童年的烙印决定人一生的方向”,转述有误。D项对典故的分析评价失当,“鸟恋旧林,鱼思故渊”等是旧典,但谈不上“活用”,“极富新意”更无从说起。在这里,旧典重用,是文章用语贴切的表现。E项说最后一段“笔法生动”、“细致入微”,分析失当。最后一段是纯叙述笔法,如实表达自己观点,“生动”、“细致”等评价无法落实。
(二)(2003—北京—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2题。
夜雨诗意
(1)几年前我在庐山旅行的时候,常常能在荒岭草径边看到房屋的废墟,断壁残垣显示出它们曾经是一座座精雅别墅的所在,而不是当地山民的居舍。不知是哪些富有的雅士诗兴突发,要在这儿离群索居,独享自然。然而,最终他们都没有久住,我想多半是因为无法消受荒山夜雨时可怖的氛围。但毫无疑问,此间的诗意却是无与伦比的充沛。
(2)去年我遇到一位美国教授,闲谈间竟也提到了夜雨。教授说,他也深深迷恋着这种诗意,所以特意在城郊的山顶造了一间考究的白木房子,只要有夜雨袭来,他就立即驾车上山。
(3)他邀请我到他的白木房子里住几天,我至今未去,但完全能想象,他对夜雨的领受与我的感悟大为逆反。苦旅的狼狈不见了,荒寂的恐怖不见了,只是在紧张生活的空闲,读一首诗,亲抚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
(4)在这里,我们显然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当现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我至今还无法适应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加上火车、汽车和高压电线,尽管我对这种文明本身毫无推拒之意。去一趟四川恨不得买到当天的飞机票,但家里挂的却是一幅描尽山道奇险、步履维艰的“蜀山行旅图”。在灯光灿烂的现代都市街道上驾车遇雨,实在是谈不上多少诗意的,只有一次在一个海滨,天色已晚,瓢泼大雨就像把我们的车摔进了大瀑布的中心,司机完全不认得路了,一路慌乱地在水帘和夜幕间转悠,事后倒觉得有了点诗意,原因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
(5)在与自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有时自然的暴力会把人完全吞没,如地震,如海啸,如泥石流,人一时还很难从中提取出美。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荚。在这种对峙中,有时人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松快愉悦的美;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关。由于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因此显得格外动人心魄。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异,但这种终极性的体验却有永久价值。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历史上一切真正懂艺术的人总会着迷于这种美学形态,而希腊悲剧乃至种种原始艺术总是成为人类不衰的审美热点。过于整饬、圆熟的审美格局反射了人对自然的战胜状态和凌驾状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方便感和舒坦感,却无法对应出一种生命考验。因此,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法国古典主义的大一统,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园林一般的规整。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这便是他们心中的诗意,狄德罗甚至直接地说,人类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难道是他们在抵拒现代吗?不,他们是启蒙者,分明启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现代。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原始创造力的发展。
(6)因此,再现代的人也愿意一再地在“蜀山行旅图”中把延绵千年的生命力重温一遍,愿意一再地品味苦涩的夜雨,然后踩着泥泞走向未来。
2003年文学作品阅读北京自命题,其文本选自余秋雨作品集《文化苦旅》。严格地说,余秋雨的大多数文章更偏重于知识性、说理性,只是蒙上了一层抒情气息,文学意味并不浓郁。而这往往是高考现代文大阅读较为青睐的文本。
“夜雨诗意”四字,不仅确定了本文的话题,还包蕴了如下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夜雨何来诗意?夜雨有何诗意?感受夜雨中的诗意有何意义?对一个标题的感悟,将推动对全篇文意的理解。
全篇文字共六个自然段,结构严整规范,首段由荒岭残居起笔,对“富有的雅士”的“诗兴突发”作出猜测,便将话题引向夜雨诗意上来。第三、四两句是首段的重心,即“荒山夜雨时可怖的氛围”构成了“无与伦比”的、“充沛”的诗意。诗意在于荒山夜雨,诗意在于可怖的氛围——这个论断实际上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第二至四自然段具体分析“夜雨诗意”。
二、三段谈到了两种诗意:美国教授迷恋的诗意,是驱车前往“考究的白木房子”听雨;而“我的感悟”与这种“轻松和潇洒”的诗意相“逆反”,“我”的诗意则伴随着“苦旅的狼狈”与“荒寂的恐怖”。这两种诗意的不投合便构成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
第四段集中笔力表达作者对“夜雨诗意”的理解。这是一个“总——分”段式。“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为作者的中心观点。接着举了“蜀山行旅”、“雨夜迷途”两个例子来证明观点,由“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收尾,强化作者的观点。段末的“艰难”二字与段首相呼应,成为本段最有力量的核心词。第五自然段是对“夜雨诗意”的深化,探讨感受“夜雨诗意”的意义——在人与自然的对峙中发现人的本质力量,实现人类的生命价值。作者在此先提出了两种美——“愉悦美”与“悲剧美”,以后的文字便围绕着这两种美的不同意义展开。前者“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方便感和舒坦感”,而后者“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却有永久价值”。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为作者所推崇的“悲剧美”,是对上文所说的“自然给予的艰难”的抗拒与较量。这抗拒与较量又有什么意义呢?第五段的后半部顺势提出欧洲现代启蒙主义大师们的观点——“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最终推出自己的观点——现代是“人类原始创造力的发展”。这样,便将人类的生命力、创造力与对自然的抗拒力凝结在一起。这也是“诗意”的最高显现。
第六自然段,作者明确指出,现代人将在“蜀山行旅图”中感受诗意。“品味苦涩”、“踩着泥泞”,人类的生命创造力将安然消受荒山夜雨的可怖氛围,勇敢地面向未来。收束全文的同时,文章的末段与首段形成照应,使文章的布局安排完整、和谐。
总体来看,《夜雨诗意》一文,观点明确,层次清晰,语言清通,在对考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能够较为有效地对其阅读能力做出客观测试。
1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A.开头通过对比作者与教授对夜雨诗意的不同体会,引出本文的题旨。
B.所谓“美学上的麻烦”指的是容易使人产生困惑的美学难题。
C.作者欣赏“蜀山行旅图”的诗意并不意味着对现代交通工具的推拒。
D.作者认为人们对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