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文阅读-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求就不相符合。而以“新的发现”、“新的开始”来解释“开门”的含意,不仅与上文提到的“隐藏……奥秘”、“隐秘的性质”、“给心儿造成悬念”、“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等语句相照应,还与文中对“关门”含意的解说——“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相对应,这样答案就得到了验证。所以,整合信息要努力做到全面与准确。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现代文阅读的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第二项要求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它是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体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
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反映,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和先后顺序。把握文章思路,就是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容,发现各层意思之间的内在联系,揣摩作者的构思过程。
分析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一般可以分三步。第一步,粗渎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把段意标示出来,这一步的作用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
试以阅读《胡同文化》为例。
第一步,粗读全文。得知大体上是在谈北京的胡同和住在胡同里的人们的心态。
第二步,逐段细读,标示段意。本文共十五段,各段的大意是:第一段,北京的胡同与城建格局的关系;第二段,胡同的取名;第三段,胡同的大小和数目;第四段,胡同离闹市很近却很安静;第五段。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第七段,北京人虽封闭,但也很讲究处街坊;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满足;第九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第十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第十一段,举《八月骄阳》中的对话来证明“忍”;第十二段,举两位“老北京”的话来证明“忍”;第十三段,北京的胡同在衰败,在没落;第十四段,胡同和胡同文化在消失;第十五段,再见吧,胡同。
逐段细读,标示段意,常见的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种,寻找中心句。例如本文的第二、第六、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三、第十四各段。段中都有一句话处于“中心”位置,其他各句的内容都没有超出该句的范围,找到这样的中心句,该段内容自然就标示出来了。
第二种,根据关键词语归纳。例如本文的第三、第四、第五各段。段中虽然没有中心句,但都有一两个关键的词或短语。把这些关键词语所代表的内容归纳起来,整段内容就“标示”出来。
第三种,如果既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语.那就要调动已学过的知识自己概括。例如本文的第一段。“格局”一词,在初中课文《孔乙己》中出现过;如果能想起这个词,概括该段前几行的内容就不会困难,再注意一下“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一句,第一段的内容就能“标示”出来。
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层次。审视标示出来的十五句话能够看出:一至四段是谈北京的胡同;五至十二段是谈北京的胡同文化;三至十五段是谈北京的胡同和胡同文化在消失。由此划分出三部分,第一部分谈胡同,第二部分谈胡同文化,第三部分谈胡同和胡同文化在消失。内在的逻辑联系清晰了,整篇文章的思路就梳理清楚了。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时,要善于借助作者对思路展开轨迹的提示。
1.借助过渡段。例如《拿来主义》第五段:“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抓住这一段就可以知道,本文前四段批“送去”,后六段谈“拿来”,全文的思路是先破后立。
2.借助承递性词语。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主体部分有这样几句话:“马克思发现了……”,“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抓住这几句话,这几段的思路也就了然于心了。
3.借助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例如《内蒙访古》“一段最占的长城”一节,一、二段都有关键词语“塞外”,三、四段都有关键词语“大青山”,五至七段都有关键词语“大青山(阴山)南麓沃野”,八、九段都有关键词语“沃野上的赵长城”。十至十二段都有关键词语“赵武灵王”。可见,依次写“塞外——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沃野——沃野上的赵长城——筑城的赵武灵王”就是这一节的思路。
4.借助文章标题。例如《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从标题看,本文内容有两个要点。两个要点排列组合可能有四种情况:并列式,第一部分谈人物,第二部分谈结构;总分式,第一部分总说人物和结构,第二部分分说人物,第三部分分说结构;分总式,第一部分分说人物,第二部分分说结构,第三部分总结;总分总式,第一部分总说,第二部分分说人物,第三部分分说结构,第四部分总结。有了这种事先的推断,只要大体浏览一遍课文,很快就能把握全文的思路:先谈《水浒》的人物描写,再谈《水浒》的结构特点,最后总结。
又如1989年试卷的第25题:
下面是从甲和乙,中摘出的语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将这些语句加以排列。这些语句是:①而“诗与哲理”的结合与统一,也就成为中国新诗的一个重要历史特征与传统②关心大自然⑧便阐发自我价值①这样,“说理”就成为初期新诗的“主调之一”⑤关心人生⑧便阐发人道主义⑦关心被损害的人⑧便阐发泛神论。
这是要求考生在一个段落内部排列语句层次。根据上文“他们关心人生、大自然以及被损害的人”,考生就应该很快地判断出,属于甲的有六句,其排列次序为⑤③②⑧⑦⑧,属于乙则为④①。这是要求将语句加以整理、排列的一种。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解答阅读试题时常常有这样一些“连带关系”,不妨把它叫做“信息的处理过程”。它起码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理解各种重要信息的意义和作用;其次要依题意辨别和筛选相关信息,特别是筛选隐含的信息;再次是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能够整合(即概括、阐发、解释);最后根据题目的要求作定向表述。有意识地建立起一种思维规范,是很有必要的。
五、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现代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第三项要求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内容的一个个“要点”,往往是指某一个段落,而中心思想则是指整个文本的主旨或主题。分析综合应依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该考点的主观试题时还要注意答题要点和字数要求等。
经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中心思想,是阅读理解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在阅读测试中,无论有无归纳概括中心思想的要求,这一步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整体的把握,局部的语段理解就失去了依托。归纳中心与概括相似,只是它在多数情况下是针对全文的。
对具体的、抽象的、含蓄的语言能加以概括、阐发、解说。本质上说,就是能够对语言进行转换,转换成试题要求的语言。这种转换以理解为基础,加之以恰当的单项训练,能力可以有明显的提高。下面分三个方面举例说明。
概括,就是在对具体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用“另一种”语言——简明、扼要的语言把它再现出来。它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详尽到简洁的过程。概括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智慧。概括也有多种类型:提要式概括、总合式概括、理解性概括等。
归纳和概括必须在抓准并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准确筛选并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弄清结构和思路的基础上,披文见理,进一步对文章的总体钩玄提要,这样才能做到准确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这一项要求不是孤立的,它往往涉及上述要求的几个方面。
以社科类文章为例。首先,要弄清主要论说的是什么,再弄清共分为几点。要点要找全,再以简练扼要的语言加以概括,中心思想才能准确地表述。此考点的命题很少直接考查概括中心思想,往往提供一些语句,判断其是否属于本文所论说的内容。往往有以下几种干扰:以次要信息充当重要信息(中心的内容);以旁证材料充当中心问题;以附会的内容充当与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有关联的信息等。
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考查一般分三种情况:对于段落本身内容的概括;对于段落在文章结构方面作用的分析;对于段落推进文意的分析。我们以2000年的高考试题《长城》为例。第23题就是一道考查段落内容的题目。试题就文章末段提问:“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原文倒数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两个问题,而接下来的一段并没有回答这两个问题,而是将长城作了拟人化的描写,借长城的“不语”来表现面对这两个问题时有着厚重历史的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