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八桂边寨的民俗与旅游-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莲花岩距镇2。5 公里。岩洞长481 米,最宽处25 米、最高处38 米,岩
内的钟乳石组成了舞台、七音石、仙莲倒垂等景观。更可观的是岩内有108
盆酷酷浮于水中的莲叶,称之为”’莲塘奇观”。莲塘内有“云盆”,底小
面阔,边缘薄而高,面上有冲刷过的弯曲层面,似云纹,故称云盆。盆面上
还有许多圆圆的“莲子”,最大的莲盆直径达1。3 米。这莲塘面积有870 平
方米,一眼望去,点缀在云中的莲盆在火光中忽远忽近,浅浅水痕映着顶上
的石钟乳,使莲塘更加奇幻多姿。
阳朔风光“青山绿水、团栾映带、烟霏不钦、空翠扑人。”中外游人慕
名来此小住几日,蹬起自行车到乡村田园中去,宛如进入阆苑仙境,怡然体
会“碧莲峰里住人家”的神韵。
兴安古运河——灵渠
从桂林驱车往尔北方向行60 多公里。一路绿树一路田园。快到达兴安县
时,还可见涣涣渠水流入田中,渠边绿苔无言地陈述着它那古老的历史。
车到兴安县城,渠水更清更绿,防佛有一股灵气抹不开挥不去,原来这
是举世闻名的灵渠所赋予的灵韵。、修于秦代的灵渠是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
一,与四川都江堰、陕两郑国渠并体为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它之所以有
此殊荣,是因为它的施工艰巨,工程设计科学而精湛,工艺复杂而灵巧,是
古代水利工程的一个创举,被人称为世界奇观,与长城南北相呼应。要领略
它的伟大,那就沿着秦堤溯灵渠而上吧!它的整个工程将会展现在你的眼前。
上行不远,便可见古灵渠上有座桥,名叫万里桥。桥上有一四角凉亭朱
柱翘角,桥栏上有长椅,人到桥上便在亭中。据说这座桥始建于唐代,那时
从兴安至唐部长安相距万里,这桥便取名万里桥。万里桥的传说很多。最有
趣的是乾隆游江南时在此桥上吃过兴安汤圆后喜不自胜,当晚便宿在桥上。
后来人们就根据这个传说拟了上联:“万里桥,桥万里,桥上汤,桥下水,
水水汤汤,汤汤水水。”这联至今仍没有下联哩!
灵渠从万里桥划分水塘,有近2 公里的堤岸。堤上,绿树夹岸、繁花吐
艳、小鸟啁啾,此堤名为秦堤,是灵渠的主体工程之一,堤岸旁的“三将军
墓”、“飞来石”、”四贤祠”、“南陡口”等都是有名的景三将军墓古老
苍凉,古柏森森。传说墓里葬的是修灵渠的三名工匠。他门为了修建灵渠付
出了生命:有两名工匠因误期而被杀;第三名工匠虽完工了,但不愿接受俸
禄而自刎,以血祭河。后来人们将三名工匠合葬在此,直到明代,这三工匠
被封为镇国将军,这墓才名为“三将军墓”。
飞来石在传说中则是一块镇妖石。是它镇住了作怪的猪婆龙,保住了秦
堤。
四贤祠内有为建造和维修灵渠作过重要贡献的秦监史禄、汉朝马援将
军、唐桂管观察史李渤以及桂管防御使鱼孟威的塑像。走进祠内,犹如回到
了古老的岁月,从中了解到灵渠的历史,四贤祠内有一“古树吞碑”的奇观。
只见一株大杨树心增生部位,己将一块古碑几乎吞食了一半,并且似乎大有
要将其全部吞人“肝腹”之势。或许再过数十年、上百年,这块古碑就会消
声匿迹的,那时这个景致就得改名为“大树藏碑”了,真是趣味无穷。
从四贤祠前行不远,便来到分水塘。到了这里,一片哗哗水声轰然入耳。
站在小天平坝前的平台上·极目望去,分水塘水面宽阔,幽然美涣,此处叫
铧嘴坝,铧嘴如一艘正在航行的军舰,犁开绿波,把水一分为二,”三分入
漓”,“七分入湘”。这铧嘴高约6 米、长24 米、宽23。4 米。在离铧嘴不
远处义有两块古碑,其中一块明示“湘漓分派”。即大小天平成人字形紧抵
铧嘴尾部,起到分水岭的作用。迎水面砌的是一块块4 米长、重数吨的大青
石,每块凿有凹口,为连接处,并灌浇铁汁作为栓子,使整个坝体的巨石连
成一体。背水坡面的石块如鱼鳞般排好,并打有松木桩,以稳固坝基。这大
小天平略低于湘江,以求讯期洪水漫入湘江故道时,得以顺利分洪。它还有
滚水坝的作用,能够自动排泄多余的河水,使灵渠水量始终保持在安全系数
之内。
灵渠的主体工程除钵嘴、大小天平、秦堤外,还有陡门、大小泄水天平
以及南北两渠。灵渠素有“三十六陡下兴安”之说。陡门的作用,如同船闸,
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言及:“每舟入一陡门则复闸之,俟水积而舟
以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瓴而卜,以通南北之舟揖。”这些陡门建在渠道
两岸。占时通过灵渠的舟楫每天达30~40 艘,陡门在集中南北渠的比降、提
高水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保证了船只的顺利通航,大小泄水天平,建于
秦堤中段,在洪水暴发时“泄洪”,它略低于秦堤,渠内多余的水可以由此
泄入湘江故道。小泄水天平可在枯水期将双女井溪的水排入灵渠,洪水期又
可将灵渠多余水泄入湘江故道,可谓“双管齐下”。“一箭双雕”。
灵渠联接湘江、漓江,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自秦代至清代,一直
是岭南同中原水路交通运输的要道,使南疆北国连成一体,促进了中原文化
与百越文化的双向交流,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和促进岭南经济、政治、文化的
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灵渠处处闪烁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谢觉哉同志在《赞灵渠》诗中云:
“春深两岸看桃花,秋老扁舟迎柳絮。二千年前建筑者,功在人民不下禹。”
灵渠,不愧为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
漓江民俗风情园
从漓江码头下船,溯流而上,船过伏波山不远,便可看到漓江东岸有一
座古朴的双檐寨门,那黄白的木头本色,透出几分山野之秀,如果不是船在
漓江航行,游客谁会认为是到了苗寨呢,但从码头上岸一看,“漓江民俗风
情园”几个大字即会使人顿悟。原来,这是桂林旅游的新游乐区,园内展示
的是广西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给游人以新、奇、美的享受。
漓江民俗风情园位于临江路两江口,小东江从左侧蜿蜒绕园而过,漓江
在园前缓缓流去,隔江有半插江潭,半枕陆地的挺秀孤峰伏波山,和“连峰
叠蟑,争奇吐秀”的叠彩山,那风情园寨门仿佛与它们遥相呼应,共同组成
了一幅山水人文的图画。
进了园门,一根高十余米、粗需两人合抱的少数民族图腾柱,高高耸立。
柱上的铜鼓太阳芸、青蛙神、神面具、芦笙柱上的吉祥鸟等组合巧妙,虚实
之中,历史的演变,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游人心头撞击,挥之不去。
绕过图腾柱,从风雨楼进入大理石铺就的露天演艺场,环顾四周,疏密
有致,高低错落的建筑物,给人以新奇之感。在演艺场的正面,一座高21
米,有11 层重檐的侗家鼓楼拔地而起,气度不凡。白天,楼顶彩云飘绕,夜
间彩灯竟放,与星月遥相辉映。
与鼓楼相对的是侗家万年台。青瓦木结构的万年台虽是侗家的戏楼,却
无垂地绒幕。它与左侧的侗族风雨桥、侗族木楼及鼓楼融为一体,质朴清新。
侗寨依山面水的环境特点在这里化作一幅水上家园图。风雨桥下绿水萦回,
桥上侗灯、侗锦点缀,正是桥下流水氏,桥上情常驻。
演艺场右侧为苗族村寨。山岭上,梯田层层、山溪淙淙。田畴阡陌间,
芦笙柱述说着苗家的历史。三层楼居式的苗家木楼立在山巅;屋顶为两坡顶、
歇山顶,从楼梯拾级而上,倚空俯瞰,整个风情园尽收眼底。
苗山下,是壮家木楼。木楼的垂柱上雕有葫芦。葫芦既有装饰作用,又
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整个风情园以桂北少数民族的木结构民居为主体建筑,古朴、原始,营
造出大山粗犷的氛围。
民俗风情园不仅建有民族村寨,还上演各民族歌舞。壮族的板鞋舞,热
烈奔放;侗族的多耶,典雅悠扬;苗族的芦笙踩堂,欢乐刚健;瑶族的长鼓
舞,深沉抒情??风格各异的节目,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他们情不自禁地登
上演艺场,各族兄弟同声歌唱,踏乐而舞,使风情园成为欢乐的海洋。
侗族的百鸟衣、苗族的银手饰、壮族的壮锦、瑶家的百褶裙等工艺精品,
都在这里展出。各族能工巧匠,在民族工艺制作演示场表演制作,游人可亲
临观看,有兴趣者还可亲自动手,并能在民俗商场购买到少数民族的民俗物
品。
走上园内各民族的木楼,你还能品尝到侗族的酸鱼、酸肉、苗家的野味
饶烤、壮族的五色糯饭??在月夜,你可走出“寨门”,到漓江边观看漓江
渔火,欣赏漓江月色、听木龙古渡传来的咿呀浆声徜徉在这座民俗娱乐城里,
吃、喝、玩、乐、购,处处任你尽兴、尽情。
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是桂林地方小吃中的精品。在大街小巷,无处不见“桂林米
粉”的店铺招牌。过去虽说是“五步一轩,十步一馆”,但统共也不过70~
80 家。现在,这里的米粉店,恐怕已是过去的几倍了,桂林人心中的“佳林
米粉”情结,不但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减弱,反而在今天系得更紧了。远
在他乡的游了一下飞机,往往先要去吃上一碗桂林米粉,有的临上飞机还去
买上一碗;带上飞机细细品味,仿佛整个旅程都有故土难忘的乡情。对外地
游客来说。虽不能久留,但桂林米粉也将和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样,给人留下
永久的记忆。
桂林米粉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或许就在于它和漓江水的缘份吧。因为
制作米粉离不开水,制卤水也离下开水;漓江水孕育了桂林人,桂林人靠漓
江水创造了桂林米粉。漓江使桂林人引以为豪,同样,桂林米粉也是桂林人
的骄傲。
桂林米粉的制法,简单说来是:先将米淘净后,用清水浸泡几天,然后
将浸泡好的米磨成米浆,放在屋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