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一个角度,若敌人绕过两侧进攻,他们可以反击,若敌不来攻,则可
向内移动,增强正面兵力。总兵力为步兵4万、骑兵7000。
10月1日晨,战斗开始。亚历山大领军右移,波军也相应移动,大
流士唯恐敌军移到不平坦之地,使战车失去作用,便令左翼骑兵进攻,
“亚历山大的人马大批倒地,这是因为波军占有数量上的压倒优势,也
因为西徐亚的骑兵和马匹都有较好的护身甲”①,但亚历山大亲率的右
翼顶住了攻势,并实施反击,将其阵线突破。同时,在中央,波军出动
战车,企图冲乱马其顿方阵,但方阵兵让开战车,骑兵和标枪手先以排
箭和标枪扼其攻势,再一涌而上,砍杀车夫和战马,挫败了滚刀战车。
接着,亚历山大率军以纵队向波军方阵进攻,严整坚实、长矛如林的马
其顿方阵也随之逼来,“不一会,本已提心吊胆的大流士,这时看到四
②
面八方已陷入险境”,于是故伎重演,“第一个拨转马头,溜之大吉”,
中部波军亦随之溃逃。
在左翼,波军突破了马其顿的阵线,一直冲到其辎重营,幸得马其
顿的左翼后备部队赶到,大批砍倒来敌,方转危为安。此时,右翼的马
其顿军受到两面夹击,正在纵兵追赶大流士的亚历山大得到飞报,立即
引兵杀回,展开了整个战役中最激烈的骑兵会战,波斯部队一中队一中
队地成纵队摆开,与亚历山大的部队面对面地对撞。“双方都没有像一
般骑兵会战那样投掷标枪和调动马匹,而是人人力图向前冲击,以冲破
对方的一切阻扰,仿佛只有这样才是一条生路。因此,双方都毫不留情,
拼命砍杀,各人不再是为别人打胜仗,而是为了自己的性命拼死拼活。”
①但亚历山大还是战胜了敌人,率全军追歼逃兵。此役,马其顿军歼敌
30万,俘敌更多,俘获残存战象及战车②。经此一战,亚历山大征服了
半个波斯帝国。
战后,亚历山大兵进巴比伦,获大批珠宝;进而兵抵苏萨,该城总
③ 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第95 页。
②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第97 页。
… Page 34…
督献价值12000000英镑的金条;继而攻陷帕塞波利斯,火烧波斯皇宫;
公元前331年冬,为追赶大流士,兵抵原米底首府埃克巴坦那,获总值
43785000镑的黄金,但大流士又东窜了。次年7月,亚历山大终于赶上
了大流士,但他已被心怀二志的巴克特利亚总督唆使皇家卫队杀害。此
后三年,亚历山大不断用兵,收复波斯帝国东部,消灭了这个大国。公
元前327年夏,他率领3万大军东征印度,所到皆取,次年,在印度西
北部的海达斯皮斯河畔,与印度国王进行了其平生四大名战的最后一
个、也是战术上最卓越的一战。此后,他仍欲东征,“可是马其顿人看
出,他们国王所进行的事业,只不过是一个苦差事紧接着另一个苦差事,
冒完一次险又冒另一次险,他们的情绪早已开始下降了,营地里三五成
群地对他们的遭遇叫苦连天,……有些人甚至理直气壮地表示不干了”
③,加之瘟疫横行,大批士兵病倒,在此形势下,亚历山大只得撤兵西归。
公元前324年,班师巴比伦,十年征战遂告结束。
3。亚历山大取胜原因
亚历山大以十年武功,征服波斯,建立了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他的成就在人世间达到何等辉煌的程度,无论在希腊还是东方,还没
有一个人有过这么多,这么惊人的业绩”①,可谓战功赫赫。究其原因
有二。
客观而言,他的主要对手波斯帝国,此时已经腐朽,政局不稳,内
讧不休,属国常怀二心,故虽幅员辽阔,军队甚众,却运转不灵,仅存
大国之表,而无帝国之实。诸被征服属邦,或乘机壮大己势,或相机拱
手献城,不愿卖力。亚历山大兵至小亚,除格拉尼库一役,几无战事;
在地中海东部沿岸,除推罗、加沙两城外,余者请降;埃及文明古国,
也“客客气气”地迎入,苏萨“献城归顺”。兵不血刃,已连下半个帝
国。大流士三世,身为国君,实为懦夫,无德无才,昏庸无能,两次御
驾亲临,均率卒数十万,却不识地理,不明兵事,指挥无方,畏敌如虎,
皆于酣战之际,率先怯逃,或“一跃上马,逃之夭夭”,或“拨转马头,
溜之大吉”。属国不臣,君无将才,亡国当属必然。
主观而言,是亚历山大治军有方、指挥卓越、战略战术运用精妙之
故。每次战役,亚历山大均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为此曾负伤累累,几
②
次险些丧命,与士卒“苦累同受、祸患同当、福禄同享”;赏功将士,
慷慨大方,凡立功者,一个不漏地论功行赏,以资鼓励,对声誉极佳、
或勇于危难者,“额外发给各式各样的奖品或奖金,对有特殊英勇行为
或巨大贡献的军官,还赐戴金冠”①;他熟识将士,对各级军官及勇猛
之卒,均能道出名姓,夸其功勋,如数家珍;他体察军心,当战争休整
时,让新婚者回家探亲。在宽厚待人、重赏功卒之时,亦严格要求:“每
个人在遇到危险时要想到纪律;进军中需要安静要作到鸦雀无声;需要
欢呼时要喊得响亮;必要的时候,要喊出惊天动地的杀声。每个人都要
机敏地服从命令,还要机敏地向部下传送。每个人都要牢记:个人的疏
③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第98 页,第185 页。
②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第259、28 页,第187 页。
… Page 35…
②
忽会造成全军的危险;个人的努力也有助于全体的成功。”由于身先士
卒、深察军心、严格治军,故将士一心,乐于效命。
在战略上,亚历山大也极为出色。远征波斯,有陷于两线作战的危
险,故远征之前,先除后顾之忧:兵扫西北、南服希腊。在进攻波斯途
中,亦将消除后方祸乱作为首务,征服波斯西海岸,既使强大的波斯舰
队无立锥之地,又使其不能与希腊本土怀二心者联合为患,可谓一举两
得。待埃及请降,后患根除,方放手追敌,可谓用心良苦。在打击敌人
方面,他注重分化瓦解、抚剿兼施:对主动归顺者,“以礼相待”,予
以自由,如印度王波罗斯战败归降,他亲自迎接,将“原有王国的主权
交还给他”;对希腊诸邦,也极有耐心,让降者自持其政体,并不强求
接受君主制;他尊重别国信仰,如兵取埃及后,不惜劳足千里祭拜阿蒙
神,他尊重妇女,不让士卒强行无礼,对犯令的人间禽兽,处以死刑;
他不搞种族歧视,不以本族为贵,不以他族为贱,视善人为亲属,视恶
人为蛮种。这种兼容并蓄的政策足以赢得敌国人心。另一方面,对顽固
不降者,则坚决予以打击,对推罗、加沙等,尽屠其民,夷为平地;对
首起叛乱的底比斯,进行了有如“报千年仇雪万年恨那样的大屠杀。”
恩威并用,足以使降者不敢二心。
亚历山大临敌制胜,大半要归于马其顿方阵这一战术的灵活调度。
此种方阵,实为以寡击众的优越战术,它变动自若,攻守皆宜。如亚历
山大一次征讨马其顿北部叛军时,前后受阻,便令撤军,将方阵疏成120
纵列,两翼各部署200骑兵。他先令骑兵直竖长矛,尔后把矛头朝前用
冲锋状,并左右摆;方阵本身,在他调度下,步法矫健、军容严整,并
向左右两翼交替回旋,在很短时间内演示了各种队形变换,然后令左翼
突出一部呈尖山状进攻。敌军看到其部队调度灵活、纪律森严,早已目
瞪口呆,不等对方靠近就逃走了。“闪电”战也是亚历山大常用战术之
一,如征服中亚,就常常以这种长距离的穿插、包抄、快速前进的战术
取胜,达到战略奇袭的目的,靠此战术,曾一次俘敌4万、牛23万余头,
足见其效。
以上所述,皆为制胜利器,也足以证明亚历山大不失为千古名将。
关于他的将才,阿里安曾归结如下:“他采取行动时英明果断,即使在
昏暗迷茫中,也从不犹豫;情况明朗时,则更是目光炯炯,成竹在胸。
对部队,从装备训练到调动指挥,都异常精明巧妙。他善于鼓励士气,
使全军感到前途光明。遇有艰险则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一往无前。在
胜负难分成败不定之际,他能当机立断,大胆行动。他能急中生智,掐
算如神,常使敌人措手不及,束手就擒。他对敌人的阴谋诡计经常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