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79…
125乘至战国时代,车兵地位下降,战车减少,各国最多不过千乘,编制
也相应减少,从秦兵马俑来看,一乘车卒约为8人。不过,战车装备有
所改进,有的轴端装有矛头,用以冲杀。
步兵。春秋时代,除车下徒兵外,还有独立步兵。中原诸国,最早
使用独立步兵的是郑国,公元前719年,曾用“徒兵”作战;公元前632
年,晋“作三行以御狄”,“三行”即左、中、右三行,这可能是最早
的独立步兵建制;公元前542年,晋将魏舒(?—前509)“毁车以为行”,
临时解散车兵为步兵,打败狄人。在北方山国及南方的吴越,步兵是首
要兵种,如吴楚柏举之战,吴用“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
前阵”。所谓“多力”“利趾”,即步兵劲旅。当时吴国步兵编制为:
行(100人)——旌(1000人)——方阵(1万人)(《国语·吴语》)。
这说明春秋时代步兵已渐展威力。至战国时代,步兵成为主要兵种,其
规模远非春秋可比。各国均有几十万乃至百万步兵,名称也繁杂,如“武
卒”、“苍头”、“武士”、“带甲”、“虎贲”、“技击”、“锐士”。
除步卒外,还有侦察兵、通讯兵、辎重兵等。战国步兵刚脱离车兵独立,
其编制还受车兵编制的影响。其编制情况,据《尉缭子·伍制令》载为:
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有什长;五十人为属,百人为伯,有伯长;伯长
之上有千人之将、万人之将。万人之将以上有左右将,再以上为大将军。
但各国编制仍存小异,如秦为:伍 (5人)——屯(50人)——将(100
人)——五百主 (500人)——二五百主 (1000人)——大将 (《商君
书·境内》)。
舟师。舟用于战,始于春秋。当时吴、越、楚等水乡,舟师已成为
一新兵种,常用于战争。如公元前549年,楚“以舟师伐吴”;公元前
508年,吴以舟师败楚;公元前485年,吴舟师浮海北上伐齐。春秋中后
期,舟战技术和造船能力均有较大提高,舟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战国
时期,吴、越、楚、齐、秦等国,舟师有了更大的发展,成为独立兵种。
舟师的规模也相当大,如秦有战船万艘,“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
(《史记·张仪列传》)。吴越的舟师数量多且种类齐全,有小羿(yì,
一种船)、大羿、楼船、桥船等。舟兵经过专门训练,除使用弓、弩、
戈、戟等常规兵器外,还有专用于水战的钩矛,能“退者钩之,进者拒
之” (《墨子·鲁问》)。春秋战国舟师编制,无文可考,不过《越绝
书·兵法》所载吴越大羿的编制,或可供参考:“大羿一艘广丈六尺,
长十二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棹 (zhào,桨,此处意为桨手)五十人,
舳舻 (zhú lú,船尾船头)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各四,吏、仆、射、
长各一人”,凡91人。
骑兵。春秋时期,中原周边游牧部落和国家,已有为数可观的骑兵;
中原诸国是否亦有,尚存质疑。战国七雄中最早建骑兵者,当推赵国。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胡服骑射”,效法蛮
族,着短装、束皮带、穿皮靴,以利骑马射箭,建立了正规骑兵,曾“率
骑入胡,辟地千里。”此后,他国先后也建立了骑兵部队。骑兵机动性
强,“能离能合,能散能集”,孙膑曾指出其有“迎敌始至”、“迎敌
击后”、“绝其军粮”、“出其不意”、“烧其积聚”等十利,故发展
较快,七雄骑兵,各有数千匹乃至万匹,成为仅次于步兵的第二大兵种。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中后期,不仅用骑兵单独作战,也用它与步、车协
… Page 80…
同作战,如赵将李牧(公元前?—前228)曾以骑兵1。3万,与步、车联
合,斩匈奴10万余骑。战国骑兵的编制,据《六韬·均兵》载为:5骑
一长,10骑一吏,100骑一率,200骑一将。但各国是否都如此,尚难核
实。
③武器装备。春秋兵器为青铜制造,大体可分三类。 (一)进攻性
兵器,如戈、矛、剑、戟、殳 (shū,一种竹制兵器)等,其制作工艺提
高,规格划一,开始制式化。(二)抛射性兵器,即弓箭,箭头为青铜
质,形制由传统的扁体型改为三棱锥型,提高了穿透力与杀伤力;弓用
“干、角、筋、胶、丝、漆”六材制成,质量大为提高。春秋后期,出
现了弩。 (三)防护性兵器。以皮甲为主,有人甲与马甲之分,人甲由
身甲、甲裙、甲袖组成;身甲由胸甲、背甲、肩片、胁片约20片编成。
马甲由马胄(护马头)和马甲(护马身)组成。攻防设施也有进展,各
国都蜂起筑城,墙高堑深,悬门锁城,已形成较完整的防御体系。同时,
攻城器械也应运而生,有掩兵堆土的轒輼(f8n w5n)、攻城的大橹(盾)、
登城的云梯、撞击城门的重型冲车等。各类武备,皆由官府制作保管,
战时发给将士,即所谓“授甲”“授兵”。
战国时代,由于铁器开始使用并得到推广,武器装备较春秋具有四
个特点。 (一)传统的进攻武器如矛、戈、戟、剑、箭等更为锋利,且
多为铁制,杀伤力提高。春秋后期始出现的弩得到改进,成为当时射程
最远、威力最大的先进武器,并普遍使用;种类有用手臂发射的“臂张
弩”,脚踏发射的“蹶张弩”等。弩的弓力大、命中率高、穿透力强,
能“发于肩膺之间,杀人于百步之外”。(二)发明和改进了一些新式
进攻武器,如云梯、钩拒、铁杖、铁椎、方脑铁叉、铁械锁、斧、钺等。
其中,云梯与巢车、楼车等普遍用于攻城。这是因为,战国时代强调“四
塞以为固”,各国均加强关塞城池的防御能力,同时修筑长城,加强国
防建设。(三)防护性武器制作更为精致,如在河北易县出土的一件战
国后期的铁胄,以89块铁片组成,从顶部一层压一层编缀,共7层,高
27厘米。 (四)武备管理更趋完善,统一由国家制造与管理,有专门的
兵器库,已形成定期发给军队兵器、车辆、甲胄的制度。另外,战国军
队还实行“采章”制度,各分队所属士卒需在不同的部位佩戴颜色不同
的徽章,以便区别和管理。
(3)兵役制、军赋制与军训制
整个先秦时代,奉行“寓兵于农”的政策,因而兵役、军赋、军训
三者密切相关。
①兵役制。西周时期,实行国人兵役制,国人“三时务农,而一时
讲武”。春秋初期仍沿此制,如管仲在齐国“作内政而寄军令”:“五
家一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
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
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是故卒伍整
于里,军旅整于郊”(《国语·齐语》),即是此制。居民军事化,出
为伍,入为农,战时为兵,闲时军训。他国亦大同小异。与此同时,为
保持一支常备军与提高战斗力,许多国家还实行世兵制,如齐划士农工
商四民,分居而处,各司其职,职业世袭,规定“士之子恒为士”,培
… Page 81…
养一个专务兵事的军士阶层。齐国常备军兵员,主要来源于此阶层。实
行世兵制,不但可保证兵源固定,而且兵卒间、官兵间彼此熟识,“夜
战其声相闻,足以无乱;昼战其目相见,足以相识”(《管子·小匡》),
有利战事。可见,春秋时期,实行的是民兵制与世兵制相结合的兵役制。
不过,春秋中后期,稍有变化。随着战争频率升高,战争规模扩大,需
要更多的兵源,于是各国纷纷取消“国人”当兵的特权,将兵役对象扩
大到“野人”(农业居民)。晋于公元前645年“作爰田”“作州兵”
(将田地分给人民,让其当兵纳赋),首先打破“国”“野”界限。其
后,各国纷纷效法,如鲁“初税亩”、“作丘甲”,楚“量入修赋”,
郑“作丘赋”等,均向“野人”征兵征赋。
战国时代,出于兼并战争的需要,各国竞相扩军,征兵范围进一步
扩大。较之春秋,兵役制变化有四。(一)春秋以甸或丘为单位征兵,
战国则实行郡县征兵制。 (二)春秋征兵,户不过一人,且数户轮流出
一人,或八户抽一,或十户抽一,服役年限为18—60岁;战国则是一切
适龄适役者均需服役,“自六尺(15岁)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周
礼·地官·乡大夫》)。 (三)春秋征兵仅限于男性,战国时,适龄女
性也应征入伍,用于运送辎重、防守城池。《商君书·兵守》载:“守
城之道……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
《墨子·备城门》也载:“守法,丈夫十人,丁女二十人,老少十人。”
可见,妇女从军普遍。(四)开始推行募兵制。为扩大兵源,提高士兵
素质、战技,一些国家开始用考选、招募勇士的方法组建军队。如齐之
“技击”,魏之“武卒”、“奋击”,秦之“锐士,”皆属此类。募兵
要求甚严,如考选“武卒”,需全副武装、带三天粮、半日内跑百里。
此为军中精锐,如齐之“技击”,“进如锋矢,战若雷霆,解如风雨”
(《战国策·齐策一》)。不过,募兵仅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