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是“内心生活”
、“无限的精神主观性”
,这又超出艺术本身的限制,又是不自由的了,因而,黑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应该是自由的三段论:正、反、合的循回,直至超越主、客观各自的自由,而创造出统一的自由。
而在黑格尔的年代、他没能看到这种自由,故在本质上是艺术的悲观主义者。
黑格尔并不为艺术的消亡而悲伤。因为绝对精神的更高形态——哲学出现了。哲学“用自己的灰色去描绘灰色”。在黑格尔看来,社会的精神发展的整个过程是沿着把抽象思维同感性思维分开的道路进行的。在精神发展中,概括、抽象等等是在增加,而艺术则在消亡——这就是绝对精神发展的辩证法。在黑格尔看来,他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的完成,对人类社会的整体失望导致他对艺术的失望,甚至认为“人类社会的整个现今的存在都具有平庸的性质,就连人的面貌也打下了烙印,富于诗意的个性变成了平庸的个人”。
对德国现实的悲观,是黑格尔对艺术命运持悲观观点的重要原因。
黑格尔认为社会的“平庸性,首先就表现在现代社会中
116
绝对精神——在美的领域 11
的个人丧失了独立性和自由。现代社会分工使人限制在有限目的的工具的状态。不管个人自己本身的利益怎样希望和追求活动的自由,它们的独立性和意志自由或多或少仍是形式的,为外部状况和偶然性所决定的;由此可见,现代社会的人是极不自由的,因而他们不能成为真正艺术的对象,也不能成为艺术的主体。只有古代社会的“英雄状态”才是艺术的真正基础。我们在考察黑格尔思想形成时知道,黑格尔是那样专注于古代艺术,他多次如数家珍地谈到《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因为古代世界的“诗意”
,是以各方面都自由的个人的独立自主为基础的。古代世界的社会力量,还没有独立的自主性,还没有从人那里异化出来,个人同其他个人,同国家处于充分的协调和融洽之中。而国家不但不消除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自主,还为人的一切发展创造条件。
事实上,自从黑格尔从浪漫艺术中划分出了一种自由的艺术,就在艺术中蕴藏了艺术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自由艺术的内容不限于某个特殊的艺术范围。这种艺术能够描绘人在其中可以感觉到自己的一切。在这里艺术家是从自身中汲取自己作品的内容的,它允许艺术家以任意的虚构去规定它的内容和形式。
“永恒的人类的东西在具有极其多方面的意义的无限改造方面的表现和活动——这就是在人类的境遇和情感的范围内,在目前可以构成我们艺术的绝对内容的东西。
在自由艺术中,小说居于显著的地位,因为小说的内容是个人的生活、人的私生活。作家应当成为“私生活的历史家”
(这个论点与巴尔扎克一致。)
117
21黑格尔:纯粹人格
在黑格尔看来,小说提供了“世界和生活的完整图画”。
因此,这一体裁虽然产生于同史诗完全对立的生活素材,但仍是力求描绘史诗的广阔场面。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就是在这种矛盾中进展的。黑格尔指出,在按其基本性说来是矛盾的生活素材中,产生出同样矛盾的基本形式。
由于黑格尔不能科学地分析奴隶制、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结构。因此,他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社会艺术衰落的真正原因。然而,黑格尔关于艺术的本质在于自由的观点、无论如何对现代艺术都具有启示录的意义。
我们引用为黑格尔做传的苏联学者古留加的一段话做这一章的结束语:
黑格尔的美学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它虽然已经化为废墟,今天仍因其意图与成就的庞大而令人惊叹不已。恩格斯在劝告康拉德。施米特阅读黑格尔著作时,特别提到过他的美学“只要稍微读进去,就会赞叹不已”!
黑格尔关于美的积极性格、关于这个范畴对于艺术的普遍意义的意见,他对艺术的历史见解,他对各种不同艺术形成的成长、繁荣和凋谢的考察,至今仍然十分新鲜,能够激起读者的灵感。
这部著作不仅以其系统性和逻辑——历史性结构,而且还有对于细节(个别艺术作品、个别艺术家的全部作品、全部艺术种类)
的丰富而贴切的分析,证实了作者渊博的知识,同时证实了他对艺术一往情深的热爱。
但是,尽管黑格尔对于法国古典文学、尤
118
绝对精神——在美的领域 31
其是对于莎士比亚和歌德有深邃的理解,他的美的理想基本上还在于古代。
正如他的整个辩证法一样,黑格尔的美学也专门面向过去,这是非常符合他的模式的。就是这个思想家,一方面顽强地鼓吹艺术进步的思想,同时却把这种进步局限于过去的时代。
不能说黑格尔不懂得他那个时代的新兴艺术,但是怎么也不能使他摆脱根深蒂固的偏见,那个偏见是由一整套观点所支持的:艺术的世纪已经过去,宗教与科学的时代已经来临。黑格尔给艺术家宣判了死刑,但这个死刑并没有执行。
119
上帝死了——体系的断裂shangdisile——tixideduanlie
“灵魂是精神的一切梦幻,精神在人的自觉活动中才觉醒过来,而当这种活动停止时,它又睡着了。”
——黑格尔
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宗教是精神自我揭示的第二种形式,前面讲了,艺术是第一种形式,把宗教划归绝对精神领域,足见黑格尔对宗教的重视。
120
上帝死了——体系的断裂 51
我们知道,黑格尔毕业于图宾根神学院,在那里度过了六年修道院般的生活,他的毕业答辩就是一篇关于符腾堡教会史的论文。只不过由于一个羞于说出口的原因,黑格尔不想从事宗教生活。
据黑格尔神学院的同学洛伊特魏因所说,黑格尔之所以改变主意,是因为虚荣心受了伤:在中学,他的学业名列第一,他的同学梅尔克林名列第二;而到了大学,他仅是第四名,假如黑格尔在神学院毕业时不是第四名,而是第一名,那末他肯定会成为一名牧师。当然这仅是猜测。黑格尔早年受到法国革命卢梭著作的影响,形成激进观点,也许才是根本原因。但是,尽管黑格尔没有成为一名牧师,他对宗教的兴趣始终未减。从他青年时代的论文,到《哲学史讲演录》止的全部著作,毫无例外都涉及了宗教问题。
从1821年到1831年这十年中,黑格尔在柏林讲授过四次《宗教哲学讲演录》,在这当中他详尽地讲述了自己的宗教观点。
尽管如此,黑格尔研究者们普遍认为,黑格尔的宗教哲学是他的学说中最弱的一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的铁链就在这一环上裂开了。黑格尔逝世后,他的学生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宗教问题上,并且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的逻辑成果竟产生了黑格尔主义的对立面——费尔巴哈的无神论,这真是黑格尔在天之灵所未想到的。事实上,这种更换也在所必然,正如黑格尔的宗教理论必然会更替启蒙时期的朴素的无神论一样。
121
61黑格尔:纯粹人格
一、黑格尔宗教观的几个不同时期
黑格尔的宗教观,在他一生的活动中经历了几次显著的变化。
青年时期黑格尔对基督教持否定态度,他把基督教同所谓“人民宗教”对立起来;而“人民宗教”就是以政治自由和公民高尚品德的精神来教育人民。
随着哲学家共和理想的破灭,他的宗教观也发生变化,体现共和理想的“人民宗教”被他“私人宗教”
,即承认基督教绝对价值的宗教所代替。这与政治理想的发展相一致,他抛弃了关于按照古代城市国家的样式来建立共和国的幻想,认定德国民族是复兴的唯一道路,是在保存封建社会机构和制度的条件下,进行缓慢的改良。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宗教和教会是其封建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为维护各邦贵族的利益,也就拼命维护教会的特权和利益,而德国资产阶级过于软弱,不敢效法法国资产阶级提出无神论的口号。因此在德国,一直到19世纪40年代,无神论始终没有得到多少充分的发展。
这种状况也是由于德国进行了宗教改革的缘故。由于宗教改革,基督教,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被路德净化了”。
到了19世纪初,黑格尔同德国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否定天主教。他曾明确宣称:“我是路德教徒,而且我愿继续是路德教徒。”
在19世纪的前二十五年间,德国天主教进行改良和恢
122
上帝死了——体系的断裂 71
复,黑格尔仍持否定态度。他既否定基督教的正统派,也否定宗教解释中的浪漫主义、非理性主义。这一点,就连极右派也攻击黑格尔,说他鼓吹泛神论、无神论。事实上,黑格尔的宗教观同教会的正统宗教观不同,距离无神论也很远,那么,到底是怎样一种宗教观呢,我们下面将会分析。
二、黑格尔宗教观的几个基本观点
首先,黑格尔提倡把宗教意识作为一种社会风尚来研究。
启蒙主义者走的道路并不导致宗教的消亡,必须放弃宗教是个人私事的看法;其次,宗教与哲学在整体上是一致的。黑格尔认为,哲学本身就是为神服务的。各个民族都是通过宗教来阐述自己关于实体,关于世界的内在本质,关于绝对的观点。黑格尔说:“哲学的内容、它的需要和兴趣,同宗教都是完全相同的;宗教的对象是永恒真理、神的启示。当哲学揭示宗教时,它